十五 皇父摄政王的癖性(1 / 1)

多尔衮 赵凯著 1698 字 15天前

得知朝鲜公主正在被护送往北京途中,多尔衮有点心急,坐立不安,干脆以行猎为名出京城,去山海关迎亲。

顺治七年(1650)五月二十一日,多尔衮率领随从越过山海关,过宁远城。这些地方都是大清和摄政王有重要征战记忆的地方,然而多尔衮无暇浮想联翩,他心里惦记着朝鲜美女呢。在男人心里,公主或者丫鬟,是第二位的考量,第一选择是好看与否。对正在创建中的大清国的掌舵人来说,多尔衮为了一个女子,如此大费周折,实在是不正常。然而,历史资料明明白白地记载说,多尔衮为了朝鲜美女,喧嚣沸腾地来到锦州连山,迎上了送亲的队伍。择日不如撞日,做好事,什么时候都是好时辰。也无须举行什么国礼仪式,当即宿营,在行军帐篷里,大清摄政王和朝鲜公主入洞房了。

但摄政王很生气。

他立即召来朝鲜使臣,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通,指责朝鲜国忘恩负义,办事无诚意,责令把难看的朝鲜公主和侍女都带回去。朝鲜使臣吓得跪在地上一个劲儿磕头请罪,乞求宽恕。待到摄政王稍稍息怒,恩准朝鲜使臣起来,朝鲜使臣转身请求摄政王的随侍大员帮着说好话,从中周旋。随侍大员等多尔衮心平气和了,高兴一些后,才敢向摄政王建言:“倘若把朝鲜公主退回,太打朝鲜国王的脸,大家颜面上都不好看,这不仅仅是王爷您个人的事,还关乎两国友谊,还是把公主留下,另行处置为好。摄政王如果不喜欢她,可以把她赏给我,或者哪个办事利落的奴才。”

“有道理。”摄政王开恩点头。

朝鲜君臣非常无奈,赠送美女,本意是讨好大清摄政王,没有想到,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属于自找不自在,挨累不讨好。赶紧补救吧,朝鲜国王立刻下旨,各级官府,遍访民间,寻找美女,搜山检海,挖地三尺,也要挑选最好看的美女,让大清摄政王喜欢、高兴、开心,搞得朝鲜国内上上下下,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必须满足大清摄政王,不然,一旦人家心情不好,按捺不住火气,自己带领兵马来朝鲜,那就坏了。

好在,天佑朝鲜君臣和美女们,半年不到,多尔衮就病死了。

多尔衮很早就谙熟女子之美,十二周岁娶妻,洞房花烛,做了新郎倌。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后金大汗的儿子,还因为在女真人的社会族群里,男女少年,不等完全成熟就开始婚配,一刻也不能耽误,为什么? 早点生孩子呀,家族和部落太需要人口了,强大是需要足够多的人头的,人多力量大,人少,那力量一定大不了。生了女孩儿,等长到十二三岁,可以当母亲生孩子。生了男孩,长大就是勇士,是战士,当英雄。

多尔衮在名分上,有六妻四妾,这十个女子专属于他。他还有多少其他女人,无法得知。男人结婚便算成人了,到虚岁三十九岁去世,多尔衮当男子汉当了二十六年,女人众多,却没有一位给他生下儿子,只给他生了一个独生女儿东莪格格,传说是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为多尔衮生的,但于史无据。多尔衮殁后,顺治皇帝下旨,将其女儿东莪和过继的豫亲王多铎之子多尔博,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东莪的唯一记载,此后便不知所终。传说,东莪和许多清朝格格一样,为政治结盟联姻献身,嫁到了蒙古。

入关之后不久,多尔衮就对大臣讲过,非常羡慕明朝宫中美女数千,希望在自己的摄政王府中也能照此行事,但被大臣劝阻。皇太后下嫁已够伤风败俗,何况他还把侄儿豪格的妻子据为己有。这是站在汉人文化视角旁观。多尔衮还经常在八旗中选淑女。他对朝鲜颁下求婚敕书,说自己刚刚丧偶,希望和朝鲜结亲。多尔衮所言“丧偶”,是指正妃博尔济吉特氏。她是蒙古科尔沁部公主,清顺治六年(1649)仙逝。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多年,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多尔衮去世后,顺治追封他为成宗义皇帝,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不久后,多尔衮又被构陷为乱臣贼子,其皇帝封号被剥夺,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封号也被削去。

奇才多尔衮,性格古怪,怪癖多。他对鸡鸭猫狗、飞禽海鲜等珍馐美味,都不感兴趣,只爱吃牛肉,崇尚大牛。每天早晨醒来,先要喝一大碗牛奶。炒菜用牛油,甚至用牛骨头当柴烧。多尔衮爱茶如命,喜欢喝浓茶、酽茶。他每年要在王府里举行品茗会,评论各种茶的色、香、味,他让人编撰《续茶经》三卷,推举四川峨眉山的云雾茶为天下第一。他总吃牛肉,多喝茶能够帮助胃肠消化,滋养身体。

多尔衮嗜烟如命。相传他顷刻不离烟草,在朝房时笼在袖中,行军打仗时把烟锅放在箭囊里。女真人崛起,建立后金和大清之际,正是烟草传入中国的时期。世界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各地物种开始传播共享。明正德十三年(1518) ,西班牙探险家发现美洲人利用空芦苇吸烟草,他们便学着吸起来,并改进为用纸卷烟草,世界上第一支纸卷烟就这样诞生了。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烟草传入中国,由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厦门,当时叫它为“吕宋烟”。明朝灭亡前,吸烟之风已经很盛行。烟草辛辣,能够提神,中国人迅速接纳了这种新事物,没有那么多纸卷烟草,人们发明了烟袋锅。为了保证粮食种植,皇帝崇祯严令禁止种烟草和吸烟,当时发生的连年大粮荒,与烟草种植造成的粮食减产也有一定关系。清朝八旗入关,劫掠中原,战利品就包括旱烟袋包、铁烟袋锅、竹木烟袋杆、玉石烟袋嘴。

多尔衮还喜欢西洋进贡的鼻烟,据说一天就得用半两。他边把玩鼻烟壶,边处理军国大事;边处理军国大事,边把玩鼻烟壶。上行下效,从沈阳睿亲王府到北京摄政王府,整个大家庭院落里,时刻青烟缭绕,从房门、窗口和屋顶瓦缝间都往外冒烟儿。

作为渔猎民族的后代,多尔衮继承了民族传统,特别喜欢打猎,他从几岁时就学习舞刀射箭,跟着众人进山林里猎获飞禽走兽,男子汉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成长,这是满洲八旗上下共有的文化生活特色。打猎必须有鹰、有犬,因此多尔衮爱鹰爱犬成癖。他养的各种犬有三千多条,不下数百种,有的大如马,有的小如猫,有专门喂养鹰犬的机构和人员,每五条狗由一人管理。顺治元年(1644) ,一群日本人乘船遇险,漂流到今图们江口一带,辗转来到北京,居留一年之久,被清政府礼送回国。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九王子(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着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有大鹰过千只,伺候他们的人则更多。养犬容易,人类老祖先早就把狼驯化成狗了。而鹰,没有驯化的传承,每一只猎鹰,都是从野鹰驯服成家鹰的。熬鹰是最难最苦的活计,人要陪着鹰一起熬,不吃不喝不睡觉,不能换人接力熬,只有和鹰一起熬过来的人,鹰才会承认其为主人。多尔衮年轻时就熬过鹰,能熬出一只猎鹰,是很有成就的大事,是英雄“巴图鲁”(勇士) 。在辽东,多尔衮打猎,是生活中必须做的工作;进入北京后,多尔衮行猎,就是享受、就是休息。作为摄政王,他一出城,便惊天动地、劳民伤财。

多尔衮为了身份和面子,动用大量财物和人力修筑王宫,摄政王府仅次于皇宫。被焚毁的皇宫要重建,清朝权贵的府邸要兴建,京城北部燕山山脉的参天古树都被伐倒了,严冬到来后,冰天雪地,劳工便泼水成冰道,把这些栋梁滑运到京城。

顺治七年(1650)七月初四,多尔衮发布谕令,大意为:“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还可以居住,夏天却湿热难堪。只是京城为历代都会所在,营建不易,不可迁移。考虑到辽、金、元都曾在边外修筑避暑之城,因此大清也应在边外修筑避暑之城,所需费用于定额钱粮外加派,拟于直隶、山东、山西、浙江、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九省共加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官民等可以自愿捐助,兴建滦河北的避暑城。”后来,清王朝在塞外承德修建了庞大的避暑山庄行宫,也是源自摄政王多尔衮的避暑之念。作为王朝皇权的象征,这些建筑应该有,却加重了百姓负担,在君王眼里,爱惜百姓是口惠,满足自己的福利待遇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黎民的生死事小,官宦的排场事大。

摄政王多尔衮谕令:“今拟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来避暑。”这座避暑小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滦河镇西北,地处滦河、伊逊河汇合处的南北两岸,叫喀喇河屯行宫,是清朝在塞外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宫苑。“喀喇河屯”是蒙古语,是“黑城”、“乌城”或“旧城”的音译。喀喇河屯行宫简称为喀喇城。

多尔衮每年多次出猎,有时在郊区,有时往塞外。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慎坠于马下,膝盖受伤,涂以凉膏。十二月初七,多尔衮来到了喀喇城。这里成了他叱咤风云一生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