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二,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整军入京师”,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夙愿。
北京局势稍稍安稳,尚未真正平定之际,多尔衮就急切地要办一件大事:迁都。
六月十日,多尔衮召集诸王、贝勒、大臣召开会议,商议迁都事宜。不少满族将官竟然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在朝堂上甚至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 不如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不同意迁都, 实际上就是不想进取全国, 只想继续割据辽东。多尔衮的胞兄武英郡王阿济格就说:“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多尔衮沉吟片刻,严厉批驳:“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皇太极生前的确说过这么一番话: “若得北京,当即徙都, 以图进取。”有先帝遗命,众人的反对声浪渐消。
有大志向的多尔衮,怀着江山天下抱负,自然很留恋北京。回到沈阳,大清就是一个边疆小政权,坐镇北京,就可傲视中华,这里是全国的心脏。如果放弃北京,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就化为乌有了,那我大清军就是为别人打天下了,自然会有他人来北京当皇帝。人往高处走,国家也是这样,迁都北京,才能弹压中原、雄霸九州,历史上就不乏北方草原政权迁都南下的例子。多尔衮的胸怀和目光,远见卓识非一般人能比,他从战略考虑,认为大清若想“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 清廷只有占据这个高点才能进而统一全国。
多尔衮进关入京这一个多月所作的努力,为安定民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迁都做准备,奠定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多尔衮在敕谕臣下时,也曾多次表示: “底定中原,建都燕京。”一些将官看到多尔衮想迁都北京,于是见风使舵,奏议迁都之可行,谈迁都之好处:“京师为天下之根本,京师理则天下不烦挞伐,而近悦远来,率从恐后矣。”
多尔衮心里还有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小福临在沈阳当他的无知皇上,像玩游戏一样;自己在北京登基。“福临当沈阳的皇帝,我当北京的皇帝,当汉人的皇帝!”然而,多尔衮苦思冥想,吃喝不香,辗转难眠,最终还是不敢这样做:一是有违自己当摄政王的誓言;二是这样做,大清就分裂了,八旗劲旅就会失败,一些人肯定会回沈阳保驾小皇上。大半年前,在皇太极驾崩时,为了避免八旗分裂,多尔衮没有自己称帝,而是以退为进,推举出一个小皇上,自己晋升为摄政王。如今,他率领大清来到北京金銮殿上,非常不容易,绝不能半途而废。自己带着清军进北京,多尔衮自满得意;自己打下了北京城,却不能自己坐江山,多尔衮又抑郁心堵。多尔衮在这种内心痛楚纠结中,为了大清国,着手迁都事宜,派遣辅国公吞齐喀、和讬、固山额真何洛会等,回沈阳迎驾。奏言:“仰荷天眷及皇上洪福,已克燕京,臣再三思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即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
这时候,在沈阳的皇宫朝堂上,真正主事的是辅政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豪格虽说被贬为了庶民,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顺治的额娘——圣母皇太后。这几位, 能决定小皇帝的“圣谕”。这几个人都明白, 叫小皇上去北京,是多尔衮的主意。现在,多尔衮说什么,基本上十之八九就定了,其他人附和就行了。即便大家不想去北京,也做不了主, 如果现在不去,等多尔衮派大军回来劫持皇上,大家也要跟着去,甚至还要有一大批人去不了,要掉脑袋。清军每次出征,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 就那么点兵马, 多尔衮都带走了。此次出征,多尔衮以两位辅政亲王一位带兵、一位留守的名义,把济尔哈朗留在了沈阳,就是不想让他再建军功,不想让他掌兵权。其实, 代善留守沈阳,完全可以,但是,多尔衮把豪格也留下了,同样是不给他将功赎罪的机会。没有兵马攥在手里,沈阳就是一个空壳,君在内必须听将在外的,如若不然,回兵老家,龙椅就得换别人坐了。故而,圣母皇太后也点头同意迁都,只是不知北京是什么样,到了北京将来会怎么样,眼下只有听天由命。总之,沈阳这边在顺治皇上见诸王奏议时,大家表示同意:“迁都于燕,以抚天畀之民,以建亿万年不拔之业。”
多尔衮身在北京,遥想沈阳, 知道众人会多疑乱想, 但一定会乖乖执行。
八月二十日,福临率领大清国臣民,浩浩****, 从沈阳向北京进发。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顺治迁都”,大清君臣、军民,一起进京。
大队人马,络绎不绝, 因携两宫皇眷、诸王贵族、护行兵马、八旗眷属、扶老携幼,软细辎重等,故行动十分缓慢,一千六百余里的路程,遥遥辛苦。
皇上福临听额娘的,圣母皇太后听群臣的, 皇上、圣母皇太后和群臣,听摄政王的。起初上路时,小福临非常开心,走出皇宫高墙大院,放眼天高地阔,草原飞鸟。看到额娘紧锁眉头,忧心忡忡时,他扑进额娘怀中,用小手抚着额娘的脸颊,问: “额娘为什么不开心?”圣母皇太后搂住了他,悠悠地说: “皇上,你还不知道害怕。”小皇上安慰自己的额娘: “等到了北京,有十四叔保护我们,额娘就不害怕了。”
十四叔就是摄政王多尔衮。一听到皇上这样说,圣母皇太后不由得搂紧了孩子。
小皇上说: “额娘,我喘不上气来了。”
车驾摇摇晃晃,小皇上困了, 圣母皇太后却不敢睡, 她担心此去北京,母子俩会不会有危难。
是多尔衮把福临推上龙椅的,母以子贵,庄妃晋升为正宗皇太后,多尔衮是福临母子的贵人;但圣母皇太后同样明白,多尔衮更想坐金銮殿,等过几年,多尔衮翅膀更硬了,势力更大了,可以一手遮天了,儿子福临就会成为他上位的绊脚石。圣母皇太后搂着小皇上,恍惚间做了个梦,梦见一个血淋淋的恶魔高举屠刀冲上来,她吓得惊叫,呼喊儿子逃命,急忙推醒小福临,恶魔一见小皇上醒了,转身就逃,她看到遮住恶魔脸面的长长头发甩**开,露出了一张熟悉的、没有血色的瘦长脸——摄政王。
他现在是恩人,但将来会不会成为仇人?
一路上,圣母皇太后都在思谋:“以后, 怎么样才能缓解、消弭多尔衮的争位之心?”圣母皇太后想到的是: “多尔衮还没有儿子? 以后,他会不会生儿子? 他的王府里,不缺女人,都想给他生儿子。上天啊,最好是他永远没有儿子。没有儿子,他就觉得自己争夺皇位,没有啥意思了,将来谁接班啊? 那样,也许会让他把皇上福临当成自己的儿子。那样,我们娘儿俩就会平安一些。”
小皇上嫌路远太累, 离开皇宫好几天了,咋还没到北京? 哭闹着:“我不去什么破北京了,我要回沈阳!”
圣母皇太后哄劝儿子:“皇上, 北京的皇宫, 比沈阳大, 御花园更好玩。”
到了锦州地界,圣母皇太后指着远山和大海,骄傲地告诉儿子:“皇上,这是你父皇征战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打败了大明朝。你长大了,要像你父皇一样,征战全天下!”
身边的护卫笑说:“等皇上长大了,也许仗都打完了,咱们都跟着皇上享清福了。”
到了山海关,圣母皇太后指着长城雄关,告诉儿子:“皇上,这里是摄政王带兵打败李自成的地方。以后,你长大了,要自己带着兵马,打更大的胜仗!”
小皇上问迎銮驾的大臣: “还有多远到北京?”
“启禀陛下,过山海关,才走了一半多的路。”这么远的路,我们上这来干吗? 请您登基当皇上啊!”“我已经是皇上了。”“哎哟,我说陛下啊,等您到了北京啊,您要当更大的皇上! ” “我到了北京,就长大了?”
圣母皇太后爱惜地搂着儿子, 抢过话头:“对, 到了北京, 皇上就长大了!”
整整颠簸了一个月,清朝君主臣民才到达北京。
九月十八日,顺治帝抵达通州。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将士们在此恭迎圣驾。
福临再小,也是皇上;多尔衮功劳再大, 也是臣仆。迁都行程,走到哪里了,在哪里驻营, 每天都会有探马飞报, 往来穿梭。多尔衮甚至想过:“安排一伙自己人,挑选精悍的刺客,在半路刺杀小皇上,宰了他,皇上没了,我自然就应该当皇帝了。”近一年前,在沈阳老家, 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多尔衮想当皇帝,感觉控制不了局势,现在,经过山海关大战,入驻北京,自己功高震主,想当皇帝,比先前更有把握了。但是,多尔衮通盘考量,然后带着大清诸王和归降的前明大臣们,远迎顺治小皇帝,给众人一副满满的诚意,做足了面子,仿佛摄政王死心塌地辅佐小皇上。多尔衮明白:“所有人都会看出我时刻可以杀了小皇上, 自立为帝。有好多人就盼着我这样做呢。向着我的这样想,打算跟着我借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对我的也这样想,打算看我废君自立,看我的笑话,成为一个坏人,留下千古骂名。”
圣母皇太后看到多尔衮前来远迎,又担忧,又感动:感动的是这么崇高的摄政王能放下架子,来伺候小皇上;担忧的是摄政王这么隆重对待小皇上,是不是有什么暗藏的阴谋?
小福临高兴地呼喊:“十四叔!”
多尔衮作笑下马,跪下施礼:“陛下! 太后!”
圣母皇太后连忙说: “摄政王,快起来吧。”
夜宿通州,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举杯欢庆,大家一致称赞摄政王山海关大胜之功。多尔衮也不客气,一杯杯化作迟来的庆功酒。圣母皇太后悄悄嘱告儿子: “皇上,你要赏赐摄政王一杯御酒。”
多尔衮醉了。
圣母皇太后忐忑不安,强作欢颜。
豪格闷闷不乐,山海关大胜,大清攻进北京,他高兴,但功劳都是多尔衮的,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寸功未立。他不肯喝为多尔衮祝捷的庆功酒。豪格冷眼作笑,这才哪儿到哪儿? 我看你多尔衮还有几步走? 如果你敢对皇上不利,我就跟你拼个你死我活。
第二天,九月十九日,朝霞满天,车驾再起,摄政王成了顺治皇帝的护卫,骑马随行。
当天下午,圣母皇太后和顺治帝看到了高大的北京城墙和城楼,多尔衮陪同他们从正阳门入宫。将顺治帝福临、满朝文武官吏、后宫嫔妃等迁至北京,以北京为首都,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这是多尔衮的巨大功绩。
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的总导演下,满朝文武官员积极地做好了新皇帝登基的筹备,顺治帝再次举行了登基大典,真正地君临天下。
皇帝登基大礼,不许女人参与。当圣母皇太后看到儿子福临被仪礼官员引导着走出她的视线时,她一时特别惶惶,揪心地痛楚,只要福临不在她手中,眼睛照看不到,她就不放心;现在,福临就是她的**,当皇上好是好,但是太危险啦!
多尔衮同样痛苦,年仅六岁的小福临,洪福齐天,相隔一年,两次登基,自己三十出头了,却连一次登基的福分也没有。作为摄政王,他必须在场,但他觉得其他人都看出来了,他脸上的笑是苦涩的笑,他内心极为苦楚。这时候,多尔衮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
多尔衮陪同顺治小皇帝亲诣南郊,告祭天地,上香、行礼。多尔衮微微闭上眼睛,他觉得是自己在告祭天地,登基称帝的人,应该是他。
献玉帛、献爵、读祝、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焚祝帛、授御宝、迎神、送神等,一系列烦琐的登基仪式, 都是多尔衮的骄傲:“大清君临北京,雄视天下,是我的大功劳。”也都是多尔衮扎心般的痛苦, “打天下的是我,坐天下的不是我”。
登基大典是人世间所有嘉礼中最重要的典礼。但是,顺治皇帝的登基仪式比较简单。一是因为顺治在关外已经称过帝,到北京,在紫禁城再行登基典礼,主要是做给汉人百官们看的:这就是你们的新皇帝。紫禁城大部分被李自成焚毁,尚未修复,所以只能在皇极门(太和门) 举行仪式。行礼时,年幼的顺治坐在临时设置的宝座上,满族诸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王公等立于内金水桥北,汉人文武百官立于桥南。王公跪呈贺表,大学士宣读表文后,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礼成。
福临即皇帝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
摄政王多尔衮保驾护航,福临正式代天受命,成为新朝天子。顺治在沈阳,是小皇帝;到了北京,就是“大”皇帝。天下江山,又一次换了新主人。
新皇初登大宝,遍封群臣。福临帝虽然年幼,但有人替他安排这些,当然就是以多尔衮为主。鉴于叔父多尔衮的功绩,顺治皇帝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大殿内,钟鼓齐鸣,百官拜贺。其实, 是多尔衮自己在摄政王前面加上了“叔父”二字。因为实在是不能把他称为皇帝多尔衮,只好给摄政王再加码,也算升官晋爵。
十月初十,顺治皇帝在皇极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清朝将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正式表明了逐鹿中原的决心、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清廷在颁布即位诏的同时, 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颁赐册宝,并赠给他在帽顶上嵌着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帽顶,黑狐皮大衣一件,黄金万两,白银十万两,缎万匹,鞍马十匹,马九十匹,骆驼十峰,明确了他和诸王公贵族不同的特殊地位。册文中有假托顺治的话:“我皇考上宾之时,宗室诸王人人觊觎,有援立叔父之谋,叔父坚誓不允。” “将宗室不轨者,尽行处分。” “叔父又帅(率)领大军入山海关,破贼兵二十万,遂取燕京,抚定中夏,迎朕来京膺受大宝。此皆周公所未有,而叔父过之。”
十月十三日,顺治加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不叫摄政王,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另外,多尔衮开恩,复豪格亲王爵。其他有功之臣都有封赏。这些册封都是在多尔衮的授意和主持下操办的,各王受尊程度均有逊于多尔衮,从赏赐的数目来看也有相当的差距。从此,多尔衮高居于诸王大臣之上,为之后把持皇权、处理军国要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廷以摄政王功业最高,又命令礼部把多尔衮开国之功勋刻于碑上,以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