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第一次上战场,是后金天聪二年(1628)二月,漠南蒙古东南方的喀喇沁部致书后金大汗皇太极, 报告“察哈尔根本动摇, 事机可乘”,于是趁兵强马壮,及草青时,同喀喇沁、土默特部等兴师取之。二月初八,皇太极以察哈尔所属的多罗特部多次劫杀后金使臣为由,御驾亲征。千军万马,呼啸驰骋,大地为之颤抖动摇。此番远程奔袭,皇太极令同父异母的两个小弟弟多尔衮及多铎随军出征。
多尔衮时年十五岁零三个月,多铎不满十四周岁,两位少年王爷初次远征,十分兴奋。他们从小在汗宫中长大,父兄常年征讨,死死伤伤见得多了,视征战如家常便饭。耳濡目染,他们早就盼望能够上战场,昂首挺胸,马刀染血,成为英雄好汉。多铎打马扬鞭,头脑简单,只想着勇猛冲锋,不怕死,多杀人。多尔衮继承了母亲的“有机变”,心眼儿多。他边快马进军,边紧紧地跟在汗兄皇太极身边,第一次披甲上阵,定要好好表现,不能胆小害怕,也不能鲁莽惹祸,既要勇敢杀敌立功,又要听话,恭顺从命,讨汗兄喜欢,这样以后的事情才好办。
出征之前,皇太极和“一字并肩王”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召集诸王贝勒大臣会议, 讲明此次征战,尽选精锐,兵不在多,以出奇制胜,并告诫军士,严明军纪,听从指挥,不得贸然突进,也不能懈怠拖延而贻误战机。多尔衮的心情复杂又忐忑,暗暗叮嘱自己:千万别出错!
皇太极身经百战,对两位幼弟特别关照,带在身边, 以保安全,可算爱护有加。应该说皇太极此番带他们出征,一是应该历练他们一番了,二是也想把两位小弟弟培养成自己人。他要在阵仗中考验他们,看看是不是可造之才。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多尔衮与皇太极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女真人的后代。
他们父子三人,是清朝初期开创大清基业最重要的三位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明万历四十年(1612) 十一月十七日,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尔衮降生在辽东长白山脉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明朝万历四十年时,努尔哈赤还没有建立后金政权,也就是说,多尔衮生来和父母哥姐全家族群都是明朝的边疆附属臣民。努尔哈赤担任明朝的地方官,是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要向中原明朝纳贡朝觐。有的书文说多尔衮出生在后金大汗宫邸,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 多尔衮虚岁五岁时,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才正式建立后金政权,当时,女真人还没有自己的年号:天命。
后金崛起于赫图阿拉,但女真人并不是这里的原住民。要想说清楚多尔衮,必须追溯他的根源祖先。他的出生地赫图阿拉常常被认为是满族老家,其实女真人也是外来户、迁徙者。
从神话角度,满族人传说中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是仙女所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专家学者把东北的古代一些少数民族都看作是女真人的祖先源流。女真族,又称女贞与女直。在东北这区域,古代最早见于史料的族群,北边黑龙江流域有肃慎,南边辽河流域是东胡,中间在松嫩平原上讨生活的叫秽貊。
这三个族群,在史册上发展得都不简单。东胡在南端,与中原华夏接触多,发展进化快,其后分裂为南契丹、北鲜卑,鲜卑族首先发力,牧马黄河两岸,北魏诸朝,就是他们建立的,隋唐皇朝宗室,流淌着一脉混血;契丹壮大为与北宋争雄的大辽国,接下来还有远赴中亚的西辽,直到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元朝。肃慎发展成为东北大王渤海国,以及灭北宋的金国,直到清朝灭亡明朝,统领华夏。秽貊虽然没有入主中原,从汉到唐,让中原王朝非常头疼的辽东高句丽政权,就是秽貊族支族扶余国的子孙建立的,高句丽被剿灭以后,其百姓分流至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其文化也被分别继承。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舜、禹时代,肃慎与中原就有了接触。来串门朝贡,带的礼物是硬弓长箭。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不断交替,但白山黑水那块就只有肃慎。过春秋,到了战国时期,遥远的东北边民改叫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大胆想象一下他们可能是同一伙人,只不过是在史书上换了几个名而已。挹娄的意思是穴居人,勿吉的意思是林中人。
女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大辽国兴盛时期, 把纳入户籍的叫熟女真,边远地方未在册的叫生女真。金国创建者完颜阿骨打就是生女真。生女真野性,战斗力惊人。到了明朝,女真人和所有边民一样,逐渐向内地靠拢发展,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东海)三大部。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女真人,他宣称说自己是仙女佛库伦所生布库里雍顺的后代。
话说布库里雍顺长大,顺江漂流,到了一处地方,恰逢当地人正在纷争械斗,相持不下,看到他这个外来人,就请他给评评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一下子树立了权威,成为这个地方的头领,娶妻生子,血缘繁衍。
不知传了多少代,子孙兴旺。都是女真人,野性未泯,部落之间经常打架,布库里雍顺的子孙们打输了,向远方逃生,从牡丹江流域向南,沿着连绵的长白山脉,逐步迁徙到朝鲜半岛北部鸭绿江流域,半岛人民欺生,不喜欢外来人跟自己争抢生存地盘, 便群起而攻之, 女真人站不住脚,又被打跑了。女真人不能回头走东北方的来时路,就往西北方跑,来到了浑河源头,到了辽河流域边缘,这里是大明朝的辖地。
明朝虽然把元朝驱赶回了大漠草原,但数度北伐,也无法像汉武帝打击匈奴那样摧毁蒙古,只能与蒙古僵持拉锯,苦苦支撑。明朝敞开怀抱,收留了无处安身的女真人,将他们安置在辽东山区苏子河畔,设立建州卫,册封土官。大明朝前期,在黑龙江入海口,设立了一个短命的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诸夷,后来,明朝鞭长莫及,又撤了这个衙门。明英宗有谕: “帝王之待夷狄,来者不拒可也,何必招抚。”明朝是耍了一个小心眼儿,想圈养这样一群从远方来的女真人,他们比蒙古人更野性,养大了,可以以其来制衡蒙古人,在蒙古东边放上这些人,让蒙古人不敢放开手脚来骚扰中原。谁知大明朝接受这一批女真人,允许他们定居下来,是给自己埋下了亡国要命的“定时炸弹”。
明朝希望这支“蛮子”能够牵扯住蒙古人,但又怕女真人坐大,那就不服管了,便把他们拆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将他们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建州女真人混入明朝汉人境内,因此,建州女真人对明朝骚扰最多、威胁最大,明朝对建州女真人有安抚驯拢,有剿灭屠杀,拉一帮,打一派,这种政策看似聪明,其实是一直在培训、锻炼女真人,使他们肌肉更强健,骨骼更坚硬。
这一时期,女真人尚实行奴隶社会制度,但成为明朝的臣民后,他们的生活得以进入了正史记载中。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依附明朝,在内部斗争中被杀害。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努尔哈赤的父亲叫塔克世,也殒命于战火之中。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努尔哈赤驾崩,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
话说多尔衮和多铎策马紧紧跟随在皇太极左右,看到一匹快马如箭射来,是先锋官派信使回报,已经生擒敌人,实现了出征前的预期,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俘报告:察哈尔多罗特部众盘踞在敖木伦(今辽宁省大凌河上游)。十五日,皇太极集聚精锐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敖木伦发起闪电攻势。多尔衮率所部将士奋力冲杀,刀尖舔血,箭影舶舶,方显出少年英雄本色。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敌军丧魂落魄。乱军之中,多罗特部落仓促应战,首领巴图鲁受伤,落荒而逃,群龙无首,军心涣散,遂成乌合之众。后金将士俘获了敌酋的妻儿家眷,杀敌无数,又俘获一万二千人,获遍野牛马。此役称为“敖木伦大捷”,后金将士胜利班师。
三月初七,在沈阳汗宫,皇太极设宴款待诸贝勒大臣。酒宴上,皇太极举起酒杯,脸膛通红,大笑谕告:“蒙天眷佑,初次令两幼弟随征远图,克著勤劳,俘获奏凯,宜赐美号,以示褒嘉。”赐多尔衮为“墨尔根代青” ,多铎为“额尔克楚虎尔”。
“额尔克楚虎尔”意为“山崖上勇敢的将军” 。“墨尔根”意为“聪明机警、多智慧”,“代青”是蒙古贵族的尊称,女真贵族也喜欢借用这个词语。这是多尔衮和多铎有生以来所获得的第一个英雄名号。由此可见,他们两兄弟在初次远征中确实表现不错,机智勇敢,与汗兄相处融洽,因而得到了汗兄的好评。但他们在战斗中到底是怎样勇敢、怎样机智,并没有在史料中看到记载。或许即便跟着部众冲锋了,部属将士们也不会让这两个小王爷受伤吃亏。小哥俩沾沾自喜,但是“三大贝勒”以及其他贝勒诸将并不太在意,大家都以为这两个美号,是恩赏,徒有其名,他们还是两个孩子,离真正建立军功还远着呢。按满洲习俗,小哥俩有了这个封号,此后众人都要这么称呼他们,不得违反,如违反,男人就要被罚摘掉所佩带的刀箭,女人就要被罚当众脱掉裙子。
多尔衮和多铎这两个追风少年,一战成名。
为啥刚上战场走一圈儿的两个毛孩子、半大小子就受到嘉奖并获封美号呢? 因为他们是老汗王的儿子,是新大汗的弟弟。平民子弟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努尔哈赤在世时,弟弟多铎受父亲偏爱,排名在哥哥多尔衮前面;但在汗兄皇太极这里,多尔衮排名在多铎前面,找回了属于他的真正位置。
刚刚获得荣誉的新宠,热乎劲儿还没过去,仅仅二十天后,多尔衮三兄弟就遭遇了来自皇太极的第一次打击。
在别人眼里,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一奶同胞,是一体的。但在皇太极眼里,这三兄弟却不一样,有差异,他想分化瓦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