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 俭:行事的分寸与节制(1 / 1)

分寸 牛克锦 5266 字 15天前

第八章 节而不言: 莫说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

说一半留一半,点到为止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一半,不可全抛一片心。”

话说一半留一半,不是狡猾或虚伪,而是一种适度的修养。说话前需辨清对象,倘若彼此关系浅薄,却一味主观地与之深交,则显得缺失风度;若尚未以挚友相称,而谈话已涉及对方隐私,则显得过于冒昧;没有弄清对方的立场,对于国家大事就高谈阔论,则容易招灾惹祸。正所谓:“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

所以,话到嘴边留一半,不是不可说全,而是不必说透,不该说完。懂得点到为止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把握分寸,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点到为止,留下一半在心头,无论事物发展到何种地步,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掌控。

先来看这样一则寓言小故事:

在一个森林王国里,狮子威震四方,号称百兽之王。一个炎热的夏天,狮子隐隐约约闻到身体上因出汗过多而散发出来的气味,便把羊叫过来问:“我身上很臭吗?”羊说:“是的。”狮子很不高兴,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

狮子又把猪叫来问了同样的问题,猪说:“不臭。”狮子觉得猪不老实,又把猪咬成碎块。

最后,狮子问了狐狸同样的问题,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

结果,只有狐狸活了下来。

可见,说话太实诚了不行,一味奉承、尽说好话的也会遭殃。拿捏分寸,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说话本来就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虽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只说三分话,正是给对方一个暗示,静观其变;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只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之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弦外之声,话外之音,正是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艺术,不失为一种大智慧。它既指出了对方的错误,又保全了其颜面,甚至可以打动人心,这正是中国人的分寸。

话只说一半,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生活中需要锻炼的一种素养,而对于某些特殊职业,则涉及职业道德,甚或工作安全了。比如一名医生,对于特殊病人的状况、病历等,是只字不能向外人提及的,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从事保密工作的人,说的这一半话,可能是风花雪月,也许是柴米油盐,抑或是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在外人听来,虽然说得头头是道、淋漓尽致、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反而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对于教育工作者,话说一半留一半,是让学生有更多自省自察的机会。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一次考试,一位女学生在写作文时忘写了一个标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了这个标点,来找老师要分。

陶行知先生虽然看出了问题,但还是满足了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他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

女学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过去了,女孩已经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那件事以后,我才决心用功学习,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陶行知先生这种无声的“点到为止”,绝不是毫无原则,更不是“麻木不仁”,相反,是教育技巧和爱心的完美结合。实际上,这是一种暗示:我知道事实是怎样的;更是一种警示:仅此一回,下不为例。如此,不但没有妨碍学生纠错,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做人更深刻的理解。

嘲笑一句,说的是闲话,丢的是素质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俯瞰众生,用自以为是的态度和尖酸刻薄的语言嘲笑与挖苦别人。殊不知,这样的人,嘲笑别人一句,看似说的是闲话,但在旁人眼里,却是丢了自身的素质与教养,惹人厌烦。

发现新大陆后不久,航海家哥伦布应邀参加一个庆功会。与会人员纷纷向哥伦布表示祝贺,同时也发出由衷的赞叹。而有一位骄傲的贵族却很不服气,他很想让哥伦布在这次活动上出丑,同时展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活动中,骄傲的贵族故意扯大嗓门说道:“不就是发现新大陆了,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家想想看,哥伦布不过就是坐着船一直往西走,随后在海洋中碰巧遇到一块陆地而已。这种事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能够实现,只要你愿意坐一艘船,一直不停地往西走,你也会有这个根本不值一提的发现。”

见这个贵族如此口出狂言,正在推杯换盏的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人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也有的人说他说得也在理儿,哥伦布的确就是坐船向西,然后发现了一块陆地。

对此,哥伦布没有丝毫的不满和尴尬,他向大家微笑了一下,然后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枚煮熟的鸡蛋,对大家说:“请在座的各位试一试,看谁能使鸡蛋的小头朝下,并竖立在桌子上。”每一张桌子上都有几颗鸡蛋,人们纷纷拿起鸡蛋试了起来。

可是大家想尽办法,也无法将鸡蛋竖立起来。这时候,那位骄傲的贵族又开口了。他说道:“要想让鸡蛋在平滑的桌面上竖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把桌子挖个洞。”听完他的话,哥伦布依然没有丝毫动容,而是拿着手中的鸡蛋在桌子上轻轻一敲,鸡蛋便稳稳地立在桌子上了。

这一幕,先是让众人一愣,继而便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贵族依然不服,对哥伦布说道:“你这种方法根本不能算本事,谁把鸡蛋敲破,都能把它立起来。”

哥伦布听了,冲着那位贵族微微一笑,然后很有风度地对在座的人们说道:“没错,世界上的很多事,往往都是看起来很容易,但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当我做过之后,你才恍然大悟。”这时候,只见那位高傲的贵族终于露出羞愧的神色,不再言语了。

这位自以为是的贵族试图用嘲笑和挖苦让哥伦布难堪,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人家轻轻松松就把他给“镇住了”,反而显得他太愚昧无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类似这位贵族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似乎觉得嘲笑别人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展现自己本领强于他人的途径。

从心理学上讲,喜欢嘲笑他人,主要是受到三种心理效应的影响。一种是排斥心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寻找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群体,而对于不属于自己群体中的人就会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所以,当群体中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的时候,他们马上会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嘲笑作为排斥的一种常见方式,也就自然会被派上用场。另一种心理就是嫉妒心理。当别人做出一定的成绩,而自己没能做到时,人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情绪。于是,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就试图用嘲笑、讽刺等行为来挖苦对方,让对方难堪,同时也让自己获得因为嘲笑他人而带来的快感。第三种是源于从众心理。当一个群体中出现被排斥的对象时,即便有部分人并不排斥,或者排斥度不高,也不想嘲笑人家,但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异类”,也会加入嘲笑的行列。

嘲笑他人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或许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情绪。但是我们要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学会克制这些弱点,否则难堪的只会是自己。因为无论出于哪种心理,嘲笑别人都是素质不高的体现,真正有素养的人是不会嘲笑别人的。

一次,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先生参加一个宴会。席间,他礼貌地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简直太美丽了!”没想到,那位高傲的妇人却说:“真不好意思,马克·吐温先生,遗憾的是,我无法用同样的话来回答你。”马克·吐温微微一笑,说道:“没关系的,夫人,你其实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句假话嘛!”

不用问,那位夫人肯定被气得不行。可是,这又能怪谁呢?若不是她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嘲笑、贬低别人,又怎会换来别人犀利的“回敬”!

所以,不管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人,也不管自己有多么优厚的资本,都不要试图用嘲笑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那样做终会让自己在某一天下不来台。真正有素养的人,会始终如一地谦逊待人。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教养,更是对他人的尊重。

隐私不瞎打听,知道了也不向外说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想要隐藏的事情,而这些想要隐藏起来的事情就如同人身上的“逆鳞”一样,是触碰不得的。谁都不会喜欢被人出卖、被人议论的感觉,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对于那些涉及别人隐私的事情,不要去瞎打听。哪怕知道了,也千万不要向外说,不要因为一时嘴快,给别人添堵,为自己树敌。

俗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中的很多祸患往往都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引发的。

马成功和袁伟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小区,而且两人都对汽车颇有研究,一来二去,关系变得非常好,有什么烦恼常常会跟彼此倾诉。

一天早上,袁伟刚出小区就看到马成功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于是赶紧追上去关心地问道:“老马,你什么情况?一大早就黑着张脸。”

马成功见是袁伟,叹了口气,就把头天晚上和妻子吵架的事情一股脑地跟袁伟说了,袁伟一边听,一边安慰马成功。倾诉过后,马成功的心情好了很多,对袁伟也非常感激。可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马成功就无意中听到同事们把他和妻子吵架的事情当笑话在背后讲,他知道一定是袁伟告诉别人的,因为这件事情他只告诉了袁伟一个人。

马成功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没有当场说破这件事,也没有质问袁伟,而是依然当作什么都不知道。后来,由于袁伟工作表现极佳,领导考虑要给他提干。就在这个时候,马成功偷偷给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把当初袁伟当采购员时吃客户回扣的事情捅了出来。就这样,袁伟提干的事情不仅泡汤了,他还被调到了边缘部门,而袁伟却始终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袁伟就是一个祸从口出的典型。想当初,马成功也是因为信任他才会向他倾吐自己的烦恼,不曾想,他转头就把别人的隐私当成笑话传播了出去。这样一个不讲道义、口无遮拦的人,怎么可能不招致别人的怨恨呢?就是一时的嘴上愉快,让袁伟断送了大好前程,真是令人唏嘘!

无奈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些人来说,保守秘密似乎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热衷传播、泄露别人的秘密,通常是因为觉得这样做很有趣,并且能够取悦别人,从而获得满足感。但事实证明,像这样不能严守秘密的人,往往会成为虚荣的牺牲品。

林丽丽毕业之后,在学姐的介绍下顺利进入一家私营企业做实习经理助理。由于工作认真刻苦,待人又热情亲切,所以公司上下都非常喜欢她。尤其是她的直属上司经理老陈更是对她倚重有加,每次和客户谈判,几乎都会带上她。

一开始,林丽丽一直以为经理老陈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的办公室装饰得古色古香,墙上也挂着不少名家的字画。但渐渐地,林丽丽却发现,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每次和客户签合同的时候,老陈都会让林丽丽把合同给他读一遍听;平时在办公室里,设计部送来的文案,老陈也会让林丽丽看完之后告诉她。种种迹象表明,经理老陈似乎“目不识丁”。

一次,为了确定这个天大的“秘密”,林丽丽故意在闲谈的时候试探老陈说:“经理,你是不是很喜欢王羲之啊?”

老陈疑惑地看着林丽丽,不明所以地回答道:“什么王羲之啊?公司里只有一个叫王雅芝的吧?”

这个回答让林丽丽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并开始有些鄙夷起经理老陈来,觉得他打肿脸充胖子,明明不认字,还要装文化人。

后来有一次,林丽丽因为疏忽,在拟定合同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被老陈痛骂了一顿。情急之下,林丽丽竟脱口而出道:“经理,你自己连字都不认识,至于在这么一点小错误上就骂我吗?”经理顿时脸色铁青。

那天之后,林丽丽也很后悔。也是那天之后她才知道,其实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知道老陈不识字的事情,但从来没有人议论过。不久,实习期结束,林丽丽就从人事部收到了离职通知书。

深受领导器重的林丽丽如果能有些分寸,不瞎打听领导的隐私,也不至于落到被公司“扫地出门”的地步。其实,经理老陈究竟识不识字,是不是文化人,对于林丽丽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甚至正是因为经理老陈不识字,他才会如此看重林丽丽,给她这么多表现的机会。只可惜,藏不住事的林丽丽最终没能把握住机会,一时冲动触到了老陈的“逆鳞”,就此失去了宝贵的工作机会。

在职场中,一时的言语失当往往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把握分寸,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正所谓言多必失,与其总说些无用的话,不如多做点有用的事。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管住自己的嘴,才能少惹是非,远离祸端。

交浅不可言深,“自我暴露”也要有分寸

在人际交往理论中,“自我暴露”是个重要概念。“自我暴露”又称自我开放或自我揭露,就是自发有意识地向对方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即两个人将心里话分享给对方,透漏自己的兴趣爱好,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从而开启相互了解的大门,和对方建立感情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不断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交际中,你暴露一下,我暴露一下,距离拉近了,感情自然就亲密了。

但这种暴露要适度,千万不能交浅言深。如果所说的话超出交情的范围,尤其是在不太了解谈话对象的情况下,你却深入交谈,那么不仅没有亲和力,反而会给对方带来一定的威胁以及压力。久而久之,对方就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那些高开低走的人,都是交浅言深。

陆先生是一位名校毕业的高才生,业务能力非常强。刚刚来到新单位的第三天,他就和单位的一位老乡一见如故,双方十分谈得来。

人到中年,尤其是在职场,结识真朋友的概率比较低,因此,能认识这位老乡,着实让陆先生欣喜异常。可是这种喜悦却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这位老乡,陆先生甚至生出辞职的念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两人相约喝酒说起。当时,陆先生请老乡去喝酒,两人一边喝一边聊,就说起了感情方面的事情。当时陆先生觉得这位老乡和自己已经是朋友了,对方对他也十分照顾,因此完全没有设防,讲起自己的几段恋情时都尽诉无遗。

陆先生告诉老乡,自己交过三个女朋友,并说这次换工作就是希望事业和爱情两丰收,毕竟年纪也不小了。可没想到,这位老乡回到公司,转身就和其他同事说,他是一个很花心的人,这次来公司就是为了撩妹,让年轻姑娘们提防着他。就这样,同事们都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陆先生,就连一开始看重他的领导也变得冷淡了。

直到这时,陆先生才悔不当初:“我真是看走了眼,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在这个事件里,陆先生无疑是受害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之所以会成为“受害者”,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他自己身上。或许对陆先生而言,他对老乡敞开心扉,是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同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老乡存有几分信任。但说到底,他和这位老乡并没有很深的交情,也不了解对方的为人,在这种情况下,畅所欲言就是一种失了分寸的行为。

要知道,当你张口说出所谓“秘密”的时候,就不要期望对方会为你守口如瓶。哪怕是相交多年的友人,都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更何况交情浅淡的新同事呢?所以,交浅不可言深,即便是自我暴露,也不能失了分寸。

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但凡遇到新朋友便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一抛出话题就源源不断地开始聊,拉着人家说着掏心窝子的话。你以为自己是在付出真心和别人交往,但在对方看来,你的行为就是失了分寸的无礼。

当然,还有一些人的交浅言深,实际上是一种社交策略。他们希望用更深入、更关键的信息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他人信任。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是非常大的,你的自我暴露未必就能打动对方,获取对方的信任,甚至你所说的一切,最终反而可能成为别人攻讦你的武器。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可以与之交谈的话,却不和对方谈,你会失去这个朋友;不可以与之交谈的话,你却和对方谈了,那就失了分寸,说错了话。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丢失朋友,也不会随便失言的。这是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掌握分寸,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和什么样的人应该交什么样的心。

言语应当放在交情之后,只有感情到位,才有言深的余地。和别人交谈时,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根据彼此的关系掌握尺度。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准备一些常见的话题即可,比如天气、美食、路况、新闻大事、最近比较热门的电影等,切忌兴由所至、信口开河,这样不仅会给自己埋下隐患,也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自在。

人与人从陌生到亲密,需要时间累积的过程,有时两人的关系只是点头打招呼,或者是聊聊工作的同事关系。有些话能说,有些话只能对谁说,有些话只能烂在心里,这些我们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授人以柄。

埋头做正事,缄口养心性

很多人对于“口才好”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口才好的人话都特别多。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什么联系。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人们还嫌弃它过于聒噪。可见,口才好不好,不在于说了多少话。

有这样一则笑话:

“啰唆先生”出差在外数月,终于可以在下月回家了,于是写信告诉家人。信中洋洋洒洒上万字,开篇写道:“我将于下个月回家,不是1号就是2号,不是2号就是3号,不是3号就是4号,不是4号就是5号……不是28号就是29号,不是29号就是30号。为什么不写31号呢?因为下个月是小月……”

虽然这则笑话存在一些夸张成分,但这种啰啰唆唆、拖泥带水、言语空泛的人,确实很令人讨厌。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只顾着自己说得痛快,不停地说着,唠唠叨叨没完。这些人虽然说了很多话,可未必是会沟通的人,因为他们句句不着边际,即便说再多的话,也没有任何用处。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无人喜欢别人的长篇阔论。当然,这不是说讲话一定不能多,而是应该做到语言简明扼要、简中求简、简中求精,说出一句算一句,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这样说话,哪怕再长,都不会使人生厌,因为内容是充实的、有用的,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浪费彼此生命的废话。

彭先生是一个十分讨厌参加宴会的人,因为在很多宴会开始之前,几乎都会准备一些冗长的讲话。在他看来,那简直像王婆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但这一次,为了了解到一些新的行业消息,彭先生还是受邀参加了行业聚会。这次宴会是行业内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但也因为如此,宴会开始前的讲话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到了开会那天,不出所料,主办人先走上台,发表了一通冗长又煽情的贺词,对各位到会者表示欢迎,不知不觉十五分钟过去了。彭先生已经有些昏昏欲睡,环顾四周,像他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又过了十几分钟,主办人才终于宣布:“现在,有请我们著名的企业家孙先生为本次大会致开幕词!”

在众人的掌声中,孙先生快步走上演讲台。就在彭先生以为又是一篇长篇大论时,他只听到孙先生快速而清晰地说了一句话:“敬业与创新、改革与发展,这是我对这次大会的期望,现在我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就连彭先生也精神起来,心中对孙先生更为敬佩。孙先生的这句开幕词,去除了很多套话、官话,简短有力,一语中的,简直是彭先生听过的最好的开幕词了!

与他人沟通,滔滔不绝不是吸引对方的好办法,将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才是能震撼人心的智慧,让听者的内心激起层层涟漪。

说白了,简明扼要的语言是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高超表现,时刻体现出说话者分析问题的快捷与深刻。

高尔基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说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想说什么。”确实,语言是用来表达思维的,说话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维状况。那些在沟通时喜欢长篇阔论的人,大多条理不清晰,思绪没有重点,才会来回重复一套说辞,把一个观点绕来绕去地说。

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在大会上,有人问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如何评价鲁迅,邹韬奋说:“许多人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战而不屈。”一句话就将鲁迅的精神提炼出来。很显然,这是经过一番深刻思考才总结出来的。这句话后来得到广泛传播,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可见,真正的好口才不在于你能讲多少话,而在于你能否用简短的话语,说出精彩的内容,达成直击人心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在说话之前,我们要懂得整理自己的思绪,提炼出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和重点,摒除一切废话,简明扼要地说出来。这不仅是对话术的锤炼,更是对听众的尊重,毕竟你的废话连篇,浪费的是别人宝贵的生命与时间。一个懂礼仪、有分寸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令人生厌的事情的。

正所谓“埋头做正事,缄口养心性”,学会精简表达,进行精练、透彻的分析,让听的人能迅速了解核心内容,加快解决事情进程,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正可谓,话不在多,达意最灵。

嘴上说的悲喜,往往是人生的写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这话听上去似乎有些夸张,但实际上不无道理。

语言是我们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语言方式所传达出来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你可以闭上眼睛,想想和你交谈过的对象,他们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一些陌生人。有时短短几句话,就让这些人在你的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有些人留给你的印象是积极的、阳刚的、奋进的,有些人留给你的印象是消极的、颓废的、阴郁的……这就是语言方式所具有的影响。

“好的,没问题”“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定会有办法的”,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说起话来总带着抱怨的口气,如“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的人,他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特别糟糕,这样的人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同学聚会上,一群校友在闲聊。大家发现,当年的班长万柯现在混得十分落破。想当初,他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拿遍了学校的各种奖励。但是自从毕业,他的人生就像跌进谷底,同期的好多同学已进入所在公司的管理层,可是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现在还在一个小单位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他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如意,据说刚刚和妻子离了婚。

对于万柯的经历,同学们虽然感到很好奇,但也没有多说。不管怎么样,难得相聚,大家的兴致都挺高,也乐于分享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一个同学说自己平时努力工作,节假日则去四处旅游,想趁着年轻多看看世界。万柯听到,却皱眉说道:“到哪里都是人挤人,这真的是花钱买罪受,还不如宅在家里玩手机。”

见这位同学脸色有些不悦,另一个同学接着说道:“现在真是手机在手,吃喝玩乐都不愁。这几年自媒体如此火爆,我也打算搞一搞。”

万柯立马摇摇头说:“自媒体?我告诉你们,那都是不务正业,哪有什么技术含量?何况,你并非专业出身,做也做不好,还是趁早放弃这种想法吧。”

同学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

见此场景,一名同学赶紧另找话题,问万柯:“班长,你这几年怎么样?”

万柯深叹一口气,“唉,瞎混,轻松的工作不赚钱,赚钱的工作又太累,关键是社会上的人心眼太多,总是明里暗里给你使绊子……”

听到万柯的抱怨,有人提议:“如果现在的同事不好,你可以换份工作。”

结果,万柯又是长叹一声:“已经老了,折腾不动了,再折腾,只有被辞的份儿。”

本来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但万柯的这些话一出口,整个谈话气氛变得冰冷起来。

聚会结束时,一位从事房地产的同学给大家递送名片。万柯接过名片说:“你们公司现在名气倒是还挺大,不过等政府出台政策,房价一跌,你就知道哭啦!要我说,你还是趁早改行,做做其他事业吧。”该同学冲大家僵硬地笑了笑,停止了发放手上的名片。

这次同学聚会,每个人都很不舒服,简直一言难尽。大家都不想再与万柯谈话,因为可能不知道哪句话就会招来他的一瓢“冷水”。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万柯?为什么他在生活中处处不如意?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嘴上的悲喜早已映照出他的人生。

语言是有情绪的,而情绪是会传染的。当一个人的言语中充斥着负面、消极的情绪时,周围的所有人都会跟着遭殃。因为面对总说负面话的人,你是很难有好心情的。而且,爱讲负面话的人,看问题往往过于狭隘偏颇,凡是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模式,都一概予以否定。这就如同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那么试想,如果我们再用显微镜去观察,看到的岂不就是骇人的细菌布满全身了吗!”

消极被动的言语中,往往还暗含着推卸责任的意图。

“他把我气疯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责任不在我,是别人的行为影响了我的情绪。

“我没有办法了。”这句话意味着迫于外界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我只能这样。”这句话其实是在宣称,我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

一味地抱怨,一味地攻击,除了制造口角,就是令自己变得更加面目可憎。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会深陷负面情绪而不可自拔,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即使是宣泄负面情绪,也应当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不要总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融入语言之中,对着别人倾倒。

沙皮儿·沃尔夫说,我们使用的语言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总在抱怨,那么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当棘手的问题出现时,我们不要以消极的态度应对,拘泥于固有的观念,而要学着全方位看待所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及时转换心态和思路。这有助于你及时扭转不良情绪,学会如何把负面语言变得不再负面,甚至转向正面,从问题中找到方法。

不好的地方=改进的方向

一次困难=进步的超越

一次危机=全新的挑战和机会

弱势=成长的空间

忙到分身乏术=工作充实

……

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日常表达,细细斟酌将要说的话是否带有负面情绪。如果有,揪出那些负面的、抱怨的、消极的话语,用正面的、激励的、积极的话语替代一下。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你已拥有正面、正确的表达方式,也意味着你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更利于温馨沟通氛围的营造和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你嘴上说的悲喜,往往就是你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