劁猪骟马(1 / 1)

十几年前,我进政府办公室当秘书。刚一去,便参加了畜牧专题工作推进会,我负责会务工作。

专题会主要研究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与会者是全市畜牧兽医系统的负责人。

会议开始,政府主管领导讲话。他先通报了此项工作在全地区所处的位置是比较靠后的,之后责令主管局负责人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主管局领导啰里啰唆讲了一大堆,归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缺资金,二是少技术。特别是对于最新推行的牲畜冻精冷配——也就是人工授精技术掌握不足。(注:一枚优质**的价格很昂贵)

对于这样的答复,政府领导很不满意,说如今财政预算都向你们倾斜,可以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结果还是这个样子,你怎么解释?主管局领导被逼无奈只好说了一个原因。他说别的都好说,就是每次给母牛人工授精时,院墙外面的土公牛——也就是这些母牛在当地的“男朋友”乱叫,严重影响了母牛的情绪,怀不上胎,就改不了良!

嘿嘿!这会开得,愣是开出一个牲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大家哄堂大笑。

政府领导可没笑,非但不笑,而且勃然震怒。他一拍桌子,用手指着我命令道:“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将这些闹事的土公牛统统去势!”

特别说明的是,我当时既没弄明白这“去势”是哪两个字,也没弄懂它的意思。我还以为领导要杀了这些牛呢,还私下里感叹领导用词的文雅,杀牛不叫杀牛,叫去世。结果,起草文件时,负责文字的办公室副主任改正了我的错误。他说:“此去势非彼去世,是将牲畜阉割的意思”。我一听,咳——!这不就是我们大马村当年常见的劁猪骟马嘛!

说实话,骟马我还真没见过,劁猪倒是常见。

劁猪,顾名思义,就是阉割猪睾丸或卵巢的一种去势小手术。这种手术比较霸道,公母通吃!

劁猪在东汉就有了,据说这是华佗传下来的。

哦,对了,华佗是劁猪匠的祖师爷!

华佗练这手艺,完全是因为东汉末年,太监盛行,阉割手术不断。华大夫为防止“医闹”,先拿猪、狗做实验,最后用到人身上,和如今医用小白鼠一样令人敬畏。后来,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可能出于“同姓音缘”的考虑,为表彰这一先进事迹,特撰写对联以示纪念:“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过去的大马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不养猪那还叫什么农村,还叫什么家啊?用村人的话说:“过日子没抓没挠儿的!”甲骨文“家”字就是屋里一头猪。养猪,一来呢,是为了打发日常家里的残羹剩饭;二来呢,养大卖钱;三来呢,杀了吃肉。农人日子苦,到了冬天,不杀口猪给自个儿身上贴点膘,那可真要问:“幸福在哪里了?”因而养一口猪对一户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事。进得家门,肥猪满圈,猪深沉的哼叫、持重的行卧、敦厚的体态带给人生活感、幸福感——啧啧啧!

那好好的猪干吗非得阉割呢?这是因为:

一、猪不劁不胖。理论上说,不劁的猪,虽然吃了很多食物,却并没有转化为膘。因为为繁殖要积攒精力和活力,大量耗费卡路里,自然胖不起来。

二、猪不劁心不静。所谓饱暖思**欲,猪虽为牲畜,亦有所需。不劁的猪,公猪瘦长,母猪婀娜,整天为准备吸引异性而躁动不安。可又生不逢时,投胎猪圈,社交圈过小,终不能得偿所愿,郁郁寡欢,越吃越瘦,徒然浪费粮食。要是劁了就不一样了,春心不动,夏胸不躁,秋意悠扬,冬日趴窝……总之,猪劁了,心就静了,气就顺了——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发愤图强吃吃吃,一心一意长肥膘。

劁猪一般在小猪苗子长到两个月的时候进行。

我曾在文章中说我们大马村啥都不缺。其实,那是吹牛。劁猪,我们一般要请邻村的郭氏兄弟,人家是祖传的手艺。兄弟两个——一个劁公不劁母;一个劁母不劁公。他们好像都有功夫,骑自行车走村串户,风风火火,身形矫健。

劁猪时,郭师傅半虚跪在猪身上,双手抓住猪裆下的睾丸,捏住,再腾出右手,抽出刀。劁猪刀头有半个鸭蛋大小,眼镜蛇头一般,呈三角形,顶尖和两个边是锋利的刃口,用来划开猪的皮肤,后面有个手指长的把,末端带个弯钩,用它钩出猪肚里的“花花肠子”,然后缝合就算劁了。前后也就几分钟,之后擦手结钱,偏腿上车,“吱溜”一声,没影了。

至于劁下来的猪睾丸,有的被劁猪匠顺手拿了去,积少成多,成为一碗大补的下酒菜。有的被主人要了去,放锅里蒸熟,给男人吃,说是吃啥补啥。也有的被劁猪匠一挥手,将两颗玩意儿抛到猪圈的屋顶上,据说这是传统,名叫“高升”!

一个时期以来,我写了一系列乡土题材的文章。许多朋友问我“农村有那么可爱吗?”我说“是的!”可同时我也深知,农村之所以可爱,恰恰是因为它的“可恨”。

我们都知道,按照辩证法,任何事情都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对此,那些“粘上毛比猴都精”的城里人会专挑好的一面干,而傻了吧唧的大马村人则是好坏一起来。

比如,针对劁猪骟马这件事就是这样。

那年头,农村抓计划生育工作是这样的:一开始是动员妇女上环儿,后来又号召男人结扎。这本是好事儿,计划生育本就是男女双方的事,不能让妇女独自承担。后来也不知怎么搞的,村里竟传出:所谓男人结扎,就是把男人给骟了。这还得了,这谁还愿意去?当村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吕桂明结扎完回村之时,大家看他的眼神与慈禧看李莲英是一样的。

这是负能量的一面,当然,还有牛气的一面!

那时,村中有一个二流子黄某,好吃懒做,快 40 了也娶不上个媳妇。一天中午,他在庄稼地里干活,忽然发现村里的姑娘春英正在地里拔草,看四下无人,顿生歹念。将春英扑倒愈行兽行。春英大叫惊动路人……黄某被抓。

公审大会就在村中举行(那年头流行这个做法),黄某被判 5年。老支书黄祥觉得这是个普法的好机会,公审大会后他决定就此召开村民法治现场会。

按照事先的设计,他先发表演讲,最后环节与群众互动。他说:“对于这些不法之徒我们应该怎么办?”

群众必当振臂高呼:“严惩法办!”

一切安排得都很完美!

可谁知那天他说完此句:“我们应当怎么办?!”

群众却异口同声地大喊:“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