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题定调(1 / 1)

主题所要表达的是作者想传达内容的范围。某种程度上,主题与信息的重要性等同,都是逻辑表现力的核心概念之一。有时候,主题类似于盛装信息的容器。正因为是容器,所以主题限定着信息内容的范围。

就像用真空袋装东西,袋子与所装的物品永远不同。同样,不管主题与范围多么接近,二者在本质上依然有别。虽然主题限制着信息展开的范围,但主题不是信息。主题是有基调的,是一种集思想、内容、个性于一体的事物,有效地搭配信息与主题,可瞬间提升对方的理解度。

实施指南

合理的主题要涵盖大部分信息的内容,且应该确保主题容量与信息容量相匹配。

主题性质跟信息种类要一致,相关信息量要足够多

设定主题时,需要考虑所涵盖范围的大小、时间轴、印象等因素。另外,主题与信息种类是否能有效整合也是一个关键点。请看下面三则不能删改的信息:

“李女士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小学。”

“李女士毕业于上海的一所初高中一贯制中学。”

“李女士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之后,进入企业工作。”

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主题将上述三条信息涵盖呢?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很快将主题确定为“李女士的教育背景”。但也有人可能还在犹豫,考虑要不要将主题定为“李女士的履历”。严格来说,“李女士的教育背景”作为主题更合理。

有人或许会提出质疑:前面几句话确实都在描述李女士的教育背景,但是最后那句“进入企业工作”,严格来讲并不是教育背景的范畴。所以,就整体内容而言,以“李女士的教育背景”来设定主题似乎太小了。这就像说,进入企业工作这个信息,无法被主题容器所容纳,已经满溢了出来。

那如何才能做到滴水不漏呢?看上去我们需要换一个大点的容器,或者我们也可把“进入企业工作”这部分删除。但是,我们已经在一开始就假定了这三个信息都不能被删改了。因此,我们只剩下换个更大的容器这项选择了。所以,看上去我们只能选“李女士的履历”这项主题了。

换了一个大点的主题之后,确实能够涵盖以上所有信息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那就是容器的容量和内容物不匹配。滴水不漏的结果之一,就是容器大大超过了内容物。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很大的容器却只盛了一点点东西。假设信息内容除了上面三则之外,又加上了诸如李女士曾经在某处任职或者之后调任哪里之类的信息,再将主题设定为“李女士的履历”就合适多了。

案例分析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明白了:主题与信息在数量上的匹配度,才是选定主题的关键因素。

太长太短都不好,尽量别把主题写得不伦不类

某种意义上,我不建议大家使用那种模棱两可式的主题,比如说那种严格意义上既不算是信息也不算是主题,但是却具有信息影子的主题。信息就是信息,主题就是主题,两者最好有条理地分开使用。

所以,如果你想表达信息,那就不应该使用“低迷的需求”这类短语式描述,而应该尽量使描述成为一句完整的话,比如“本阶段的客户需求属于低迷期”;反过来说,如果你想表达主题,那就不应该使用“本阶段的客户需求属于低迷期”这类句子式描述,而应该使用“需求状况”或“需求低迷”这类简洁易懂、归纳性强的短语。

虽然如此,有时基于某种特殊理由,比如说你的上司偏好在主题当中表达结论,所以你无法将主题和信息截然分开,那也没办法,你只能尽量折中一下,多使用一些类似“扩大的市场”“强化的规则”等带有信息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