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让男性越来越有压力?(1 / 1)

对女性的认识,需要动态的眼光,从她们的少女时代到老奶奶时代,我们不能都以一个标准看。

任何社会要运行,都是有内在平衡的。

以我国的传统社会为例,我们传统的宗法制度是以男性为家族主干,女性附属于男性家族这样的构架运行。这种情况不仅中国有,全世界都存在,95%的社会结构都是女性来到男性家庭。西方总主张男女平权,很多女性嫁给男性后她们的姓氏却要改成男方姓氏,包括希拉里。日本也是如此,女性一出嫁就改姓了。相反,中国女性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在中国古代女性权利确实要比男性权利少太多,但是母权是不小的。以《红楼梦》为例,贾母就很有威权,贾政他们小一辈的都是要每天请安的。在这个社会体系里,女性完成了社会赋予的功能和任务,就会得到很高的地位。

人们总认为传统社会下女性没力量或者柔弱,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母亲在家族内部是拥有权利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最后这一熬就发生实质性跳跃了。

一战后,世界经济有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就是菲茨杰拉德所写的爵士时代,当时兴起了“新女性”的概念。新女性用消费主义来定义自己,比如说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以有多少奢侈品来定位的,所以那个时代香奈儿这些奢侈品牌崛起。一方面是消费主义萌芽,另外一方面就是女权主义兴盛,女性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幸福、快乐,这逐渐变成一些高端女性的自我认知。

今天的男性面对女性,不能将女性作为一个总体一概而论,可以从某些群体切入。现在,特别是在大城市,聚集了一批专业、学历、收入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女性。有的女性虽然刚毕业,还不那么卓越,但对自己的期待很高。这一部分人的生存意识非常独立,当感受到社会把女性的角色锁定在某一面时,她们感觉到生活处处扎心。比如说,一个25岁的姑娘,硕士刚毕业,大家对她的定位会让她产生两个压力——职场压力和婚育压力。

现在的女性主义,甚至是女权主义,其实是女性对现行社会的不舒适、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关系里处处充满对女性的标签化锁定,让女性觉得现实跟自己原本希望的生活大不一样,所以女性表现出攻击性,有点儿强势。而且这个群体在扩大,大学每年招生1000万人左右,女性占一半。学校每年为整个社会输送几百万女性,这些人大部分留在城市,掌握了话语权、释放出来的声音很大。

以前的社会结构中优秀男性占大部分,比优秀女性多,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优秀女性越来越多。但传统文化造就了女性的慕强心理,她们依然希望与一个比自己更强的异性成为生活的搭档,但越往上优秀的人越少,最后只能单身。我有一个女学生去外地当老师,别人给她介绍男朋友,男生见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两个人坐下来聊天喝咖啡,女生跟人家聊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就这样把男生“聊”走了。女性有慕强心理,而男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本能上又比较排斥和自己旗鼓相当的人。没有精神共鸣,很多女性因此也就不想恋爱、结婚了。从人类学角度看,男性的无意识思维,导致这部分女性结不了婚,基因得不到遗传,这样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人就“自生自灭”了。

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接下来可能两三代女性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慢慢地男性也会成长起来,整个社会劳动方式也会变化,会产生很多想象不到的新创造,文化也会有很多支撑点,不用仅仅依靠观念革命。比如说我们现在出现了短视频、播客等形形色色的东西。女性的创造力很好,通过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她们可以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再面对世界时就会比较从容。很多女性态度尖锐,归根到底,是社会环境给女性造成的压力很大。她们上班工作,下班顾家。如果她们的精神需求再得到提升,可以看电影、看展览、了解各种新发明,那么女性的自我认知会更好,她们跟这个世界的融合度会更高,女性对男性的期待也就小得多、平和得多。

现代社会是,男女双方对彼此都比较失望。女性对男性持批判性意见,也说明她们对男性的期待很大,希望跟这个人在一起能获得另外一个延展的世界;男性对女性也存在失望情绪,觉得女性怎么变得这么物欲、现实。日本现在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大家都不愿意出去谈恋爱了。有调查显示,在日本,38岁以下的群体中,女性单身率达到38%,男性也占到34%。

现在这种情况,有待于社会再发展,走到另外一个空间。什么叫另外一个空间?就是发展有连续性,社会文化也有很大改变。

2028年,最迟到2035年,我们的GDP会实现人均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低端,听上去这个数据离美国的6万多美元,特别是离瑞士的8万多美元还差得远,但我们的人口基数是很大的。届时生活结构变了,大家对房子的需求基本固定下来,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比例也会在可支配收入中放大。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个人自由时间被剥夺了,整天“996”,两性之间当然也就没有很宽松、友好的体验。但这种情况不会长久。公路文化其实很适合年轻男女,且能打开广阔的精神世界。美国公路文化电影里,男女青年一起开着车,看露天电影,体验形形色色汽车时代的东西,两性间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的精神世界扩大后,通过培养共同的爱好,比如一起看画展、听歌剧等,男女之间在精神层面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达成体谅。而文化一旦扩展,就会产生更多细分的人群。同样喜欢音乐,有人可能喜欢这样的,有人可能喜欢那样的,这样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大片的人群,人的知音感就会增强,大家在情感里的互动也会大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