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错误一旦犯了,离散伙也就不远了(1 / 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前面两章,讲了好的老板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这个样子,这章讲如何做。这个老板是狭义的,指的是公司的一把手,倒是很适合指导创业。如果不是一把手,参照做的效果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了,因为根源不在我们这儿。

上一章讲过,老子语境里面的圣、智、仁义、孝慈前面加上“刻意标榜”就好理解了,这与孔子语境中那个绝对的、发自内心的意义正好相反。

有人可能又要问了,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凭什么老子就不能提倡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正如前一章所说,仁义、忠孝、智慧这些是人类演化出来的本性,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仁义、忠孝、智慧这些特征,而这些特征定义了什么是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就违反了人的定义,也就不叫人了,而是另外一个物种了。如果老子是教人们反人类,他的学说也不会流传几千年,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确定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来看如何做到“太上,下知有之”?作为老板,自己要杜绝希望成为圣人、智者的念头,因为这是争名逐利的私欲。杜绝了这些私欲,我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认真做事上面,才能带领团队创造价值。创造了价值,公司才会有收益。有了收益,我们又不与员工争私利,员工才能获利。我们不争私利,一心放在产品上,产品变得更好,公司就会获得更大的收益。我把利益分给员工,员工就有了积极性,大家一起努力打磨产品,就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司收益还会变得更大。

大家只有一块蛋糕,我们跟员工争,各分半块,员工人多吃不饱没心思干活,我们自己其实也没有多少;不与员工争,自己吃一口,其他给员工,员工吃饱了,他们每个人就都有力气去做新的蛋糕。每个人做出来一块蛋糕,我们每块吃一口,也足够撑死了。所以,永远想着把蛋糕做大,就永远不愁没有蛋糕吃。

不要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光说不练假把式,甚至就算我们既说又练了,但是说多了说早了,都会被人当作假把式。所以,自己默默去做就好了,“行不言之教”。做什么?不是去施舍小恩小惠,而是去做大蛋糕。大家最根本的诉求是“分蛋糕”,吃不饱肚子、赚不到钱,谈感情有什么用?就算都是真感情,人家也只会说我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老板。老板就要做老板应该做的事,我们是要带领团队创造价值的,这才是老板的“道”。

不要有投机取巧之心,更不要利欲熏心,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板站在台上,下面几百双、几千双眼睛盯着我,这些眼睛都在观察,都在吹毛求疵,任何一个小缺陷,都会被某双眼睛发现。一双眼睛发现就会宣扬给所有眼睛,所有眼睛就都会盯着那个瑕疵看。不光是看,他们还会模仿,而且还振振有词,“老板都这样,凭什么我们不能这样”。

例如设置KPI,我们想方设法给员工压力,员工就会想方设法把压力转化成“动力”。这不是挺好吗?你以为他们会转化成创造价值的动力?门都没有,他们会转化成跟我斗智斗勇、千方百计蒙混的动力。

最典型的就是“码农”,假如公司为了让码农多产出,给他们下一个指标,考核代码量,结果会怎么样?一个“Hello world”(你好,世界)都能写出一万行代码。当然,这是个极端例子,日常管理不会有人傻到这么考核。虽然表面没有这么愚蠢,但我们去给运营、产品、研发这些脑力密集型岗位下达量化指标,其实质与这有什么区别吗?只不过愚蠢得不那么明显罢了。我们费尽心机,实际上并不会让蛋糕做得更大,而只会培养出一批“盗贼”千方百计地偷蛋糕,甚至破坏蛋糕。

刻意标榜的圣智、仁义、巧利只能用来文过饰非、自欺欺人、隐藏不足罢了。不管怎么励志、标榜、争取,不足还是在那里,太平从来粉饰不出来,反而越粉饰就越讽刺,粉饰多了,没准表面的太平都崩了。

既然刻意标榜则求之不得,那又要怎么做呢?面对权力和利益,做到“太上,下知有之”。员工只是知道有一个老板而已,但是那个老板从不争权,从不夺利。权力留给员工,让他们自己做主人;利益留给员工,让他们不是在为别人打工,而是为自己干事业。

做到这样,公司就会变得简单,每个人都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没有一己私欲,不去钩心斗角。每个人都回归淳朴,大家越努力,创造的价值越大。价值越大,自己收获就越多。不只是物质的收获,还有精神的收获。如此这般,就算让他们去学投机取巧、让他们去学钻营算计,他们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学这些干吗呢?我是公司的主人,做自己的事业,学这些难道还要自己坑自己不成?做到这样,自然万事无忧,而每个人都会觉得“我自然”。于是就达到了“太上”境界,大家都说,“好像是有个老板,但是有他没他都无所谓,反正我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