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七章)
天对待万物的方式,不就像张弓射箭吗?瞄高了就放低一些,瞄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拉得不满就再加把劲。天对待万物的方式,就是减少过多的以补充不足的。人对待人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多的让他更多,少的则越来越少。谁能产出多余的部分用来奉养天下人?恐怕只有德行符合道的人了。所以圣人为天下百姓操劳,却从不自恃其功;有了功劳,却从来不往自己身上揽。他们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天之道这个类比,实际上用得并不妥当,应该是老子受到了当时认知的局限。我们现在有了《演化论》,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才是“天之道”。“天”并没有一个意志,虽然老子没有过多地提及天的意志,但这个瑕疵涉及了一个本质问题,我们不得不把它纠正过来。否则,天一旦有了意志,那么就必然会影响人的意志,人怎么可能不服从于天呢?这样一来,人就失去了自由。人如果没有自由,我作为人,我是什么?只能是被决定论决定了的一个剧本,自己的一生只是照本宣科地走完了这个剧本。如此一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显然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一切都早已注定。那么我们将滑向虚无主义,唯一有意义的事,就只有死亡,因为那是剧本的终结。这也是为什么虚无主义者选择自杀,因为只有结束生命才能摆脱这一切的“毫无意义”。
天不能拥有意志,从众多的实验结果看来天也确实没有意志。万事万物都是演化的结果,天对待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是众多幸存者之一,与其他幸存者不同,人类演化出来了意志。所谓意志,在古代称为“心”,一颗求道之心有三个维度,我们称为“道心三维”。其中“欲情念”是动物本就具有的直觉部分;“名理知”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工具理性;“恻仁德”则是人类演化出来的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也叫作“审美”。
“道心三维”的背后,是漫长演化形成的一个混沌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建模。既然没有模型可以预测我们的“心”,那么我们的“心”就是自由的。所以,人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才是真正的我。
既然“天”没有意志,我们也就不能模仿“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致命伤就在于,他们混淆了“过去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天”既然没有自由意志,而人有自由意志,那么人应该如何做,当然只取决于人,跟“天”没有关系。所以,即便自然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扶危济困,尊老爱幼”。我们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同于自然的法则。否则,一切按照自然法则来的话,我们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自由体现在哪里呢?我还怎么能是我呢?
虽然老子的类比用得不恰当,但是他的结论没有问题,人确实也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对老子结论的注解。
什么样的才是好君主?“能有余以奉天下”的君主才是好君主。这句话又有很多人理解偏了,说那还不容易?君主劫富济贫不就得了吗?有钱的全部抓起来,没收财产,再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好好想想,如果自己努力工作赚钱,只要比别人多就会被强制分给别人,我还会努力工作吗?当然不会,对不对?因为赚了不但自己得不到,还会被抓,与其这样,那就做穷人好了。正好可以混吃等死,岂不快哉?
可如果人人都这样想,人人都混吃等死,生怕自己成为有钱人被抓起来,一个个不比致富,反而想着法儿地致贫,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估计不出一个月就土崩瓦解。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的惨剧也近在眼前。
老子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显然不会,所以老子说的是“能有余以奉天下”,而不是“损有余以奉天下”。什么叫“能有余”?就是说君主要有能力带领天下百姓去创造“有余”,种更多的粮,织更多的布,丰衣足食之后,自己却不争、不恃、不处、不见贤。范仲淹的话我觉得很到位,叫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放到现在就是说,在成为好老板之前,我们得先成为一个有用的老板,成为一个能赚到钱的老板。如果连钱都赚不到,拿什么来奉养员工呢?当然,赚钱也要通过创造价值,不能通过坑蒙拐骗,骗子公司的老板,就不能叫老板,只能叫大骗子。
中国哲学,从来都是实用主义的,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论当君主还是老板,绝对算不得什么好差事,让人民丰衣足食、让团队衣食无忧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