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勇敢现在已经连起来用了,但是勇和敢两个字的意义实际上截然不同。勇,表示杀伐决断。敢,意思就是胆子大。我们后来经常说的“胆敢”就是这个意思。人人都知道老虎屁股摸不得,你还非要摸,摸了还没有用,这种行为有一个比方专门形容,叫脑子缺根弦。
我们说见义勇为,勇通常是与义相关的,舍生取义的行为才叫作勇。走在路上多看一眼就能以命相搏的亡命之徒就不能叫勇,只能叫敢,因为他的行为没有任何价值。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可以显示自己胆子大、不好惹,你不敢的我敢,我多牛?马桶水也没人敢喝,喝了就能证明自己胆子大了?并不能,这些好勇斗狠的行为不能叫勇敢,只能叫脑子缺根弦。
而作为一个君主,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天子之怒,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就更不“敢”了。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冲动是魔鬼”。然而,敢与不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怒气攻心,生出一个邪念,没有及时地去格它,由着念头发展下去,就是“害”。及时格了这个念,断了这个想法,反而去做自己应该做的,那便是“利”。
公司开会讨论问题,我们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有人提出了质疑,而且人家的质疑切中要害,说得自己哑口无言,这时我们会不会恼羞成怒?会不会立刻开动脑筋找借口,千方百计狡辩,强词夺理甚至胡搅蛮缠?
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解决问题,对不对?狡辩这个念头有利于解决问题吗?没有。所以路走歪了,是邪念。我们来格这个邪念,背后的情绪是什么?是恼羞成怒的“怒”对不对?为什么会怒呢?是因为“羞”。“羞”又是怎么来的?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受不了了。自尊心又是哪里来的?来自求胜欲,我们会想象着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自己,他们会怎么想?一定认为自己是个白痴,犯了低级错误不说,还被人怼得哑口无言。于是觉得以后再也抬不起头做人了,所以只好为尊严拼死一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是被主观放大了好多倍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掌握自己的很多细节,包括心理活动、情绪、欲望等,而这些是别人无法掌握的。我们很多时候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戏太多,表演得太逼真,连自己都信了。而在别人看来,他们可能根本就没在意说的是什么解决方案,也根本没注意到有人怼了我们,人家大概率只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已。我们自己强行加戏、强词夺理的行为,反而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就像在提醒大家,我犯错了,快来看呀。其他人没准还会诧异,这家伙刚才还好好的,怎么说爆就爆了?刚才发生什么了?这人情绪也太不稳定了,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
格到这个程度,我们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我们的求胜欲太强了,需要把多余的注意力转移到工具理性上面来。人家说得对,大大方方承认就得了,这篇儿翻过去,继续解决问题,那才是关键。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眼睛只盯着一个目标,然后直奔目标,这就是“德”,眼直、心直、行直。
为什么上天厌恶勇于敢?实际上,老子不知道,而我们现在是很容易知道的。因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那些胆子大、脑子缺根弦的个体会去做危险而无用的事情,结果往往是死无葬身之地,于是这种缺根弦的基因也就逐渐被淘汰掉了。
于是老子得出的规律便是,圣人不好勇斗狠却善于取胜,不巧言令色却善于应对,不千呼万唤却人心思归,从容淡定却一切尽在掌握。就像编织好的一张大网,万事万物都在大网之中,看似网线稀疏,却从来没有漏网之鱼。
最后这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可以算得上是千古警句,只不过现在经常被用在法律宣传上,变成了“法网恢恢”。可法律只是底线,总不会有人满足于活在底线边缘吧?想要有美好生活,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显然要高很多才行。要对“天网”心存敬畏,勇于探索,小心求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君主如此,老板也是如此,不敢意气用事,不敢夸夸其谈,不敢轻易画饼,默默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唯有如此,方可敬慎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