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囚禁(1 / 1)

就在古代世界的帷幕即将落幕之前,有一个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本该有更好的命运,但却过早去世,并且背上了一个没人喜欢的“变节者”的称号。

我指的是朱利安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公元331年出生于罗马帝国的新首都拜占庭。公元337年,他的名声显赫的叔叔死了。于是君士坦丁的三个儿子立刻像饿狼一般扑向其遗产,并打成一团。

为了除掉任何可能争夺遗产的人,他们命令杀死住在城里和附近的所有皇亲。朱利安的父亲就惨遭毒手。他的母亲生下他后没过几年便去世了,六岁的孩子成了孤儿。他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俩人相依为命,一起成长,一起念书,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宣扬基督信仰的好处,讲课的是一个叫尤西比乌斯[1]的年长的主教,为人谦和,讲课的水平却差强人意。

孩子们在逐渐长大,大家觉得把他们送到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做法。在偏远的地方,他们不会那么引人注意,这样或许有可能避免重蹈拜占庭小王子们的厄运。两个孩子被送到小亚细亚中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生活虽然枯燥乏味,却使朱利安有机会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因为他的邻居都是凯帕多西亚的山里人,很朴实,仍在信仰祖先传下来的天神。

孩子在那里似乎根本没有身居要职、掌握权力的可能了。他要求能够专心致志做学术研究,结果得到了许可。

他首先来到尼科米底亚,只有在那里和其他几个屈指可数的地方还在继续教授古希腊哲学。很快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文学和科学的知识,以至于将从尤西比乌斯那儿学来的东西全都忘得一个二净。

接着他获准去雅典,得以在此继续学业,这里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待过的圣地。

与此同时,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也被暗杀了。他的堂兄君士坦提厄斯,即君士坦丁唯一活着的儿子,突然想起来他还有一个学哲学的堂弟,只有他俩那时才是皇族中仅存的活着的男性。于是,便派人把他接回来,对他很友善,还把自己的妹妹海伦娜嫁给他,然后命令他去高卢抵御野蛮人。

看来朱利安从希腊老师那儿学到的不仅仅是争辩的才能,还学到了更多实用的东西。公元357年,当阿拉曼尼人威胁法兰西的时候,朱利安在斯特拉斯堡[2]附近打垮了敌人的军队,还巧用计谋,把默兹河和莱茵河之间的国家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他搬到巴黎居住,把图书室里装满了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书。平时不苟言笑的朱利安,这次也不禁喜形于色了。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时,却没有点燃庆祝的火焰。相反,他们制定了周密计划,要除掉这个对手,因为他的成功有些过头,功高盖主了。

可是朱利安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深受他们的拥戴。他们一听到统帅要被召回(一种客气的邀请,回去就要斩首),便立刻闯入朱利安的宫殿,宣布他为皇帝。与此同时还四处宣扬说,如果朱利安拒不接受加冕的话,就会杀死他。

朱利安是明智的,他慷慨接受了这种拥戴。

那时候,通往罗马的道路仍然畅通。朱利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把部队从法国中部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岸。但是在他到达首都之前,消息传来,他的堂兄君士坦提厄斯已经死了。

就这样,一个异教徒重新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当然了,朱利安要做的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不过说来也十分奇怪,这样一个聪明富于智慧的人,竟会认为那些消失的东西可以借助某种力量再度复活。只要重建一个雅典卫城,让荒芜的学院树林里重新住上人,教授们穿起古代的宽外袍,彼此之间用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500年的语言讲话,就可以重回伯里克利时代,再现过去的一切。

然而这正是朱利安力图要做到的。

在他执政的短短两年里,他全部的努力就是致力于恢复重建那些古老科学,而在当时大多数人对此都已不屑一顾。他竭尽全力,希望重新点燃人们研究的热情。但是这个世界却被目不识丁的僧侣把持,那些僧侣认为一切值得了解的东西都包括在一本书里,独立的研究和调查只能导致丧失信仰,引地狱之火来烧身;朱利安还试图让人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恢复人们的活力和热情。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反对的声音,朱利安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比他更坚韧的人也会被搞得日夜不安、悲观绝望。至于朱利安本人,巨大的压力已经将他碾成了碎片。有一段时间还乞灵于祖先的真灼经验。安提阿的基督教徒们向他身上投掷石块和泥巴,可是他不肯惩罚他们。愚蠢的僧侣曾想激怒他,重演迫害的悲剧,而皇帝却一再告诫手下的官员,“不要造成任何的牺牲。”

公元363年,波斯人射出了一支仁慈的箭,结束了这个奇怪的生命。

对于这位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异教徒统治者来说,这种结局倒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他活得再久一些,他的忍耐力以及对愚昧的憎恶反而会使他可能变为当时最专制的人。他在医院的病**能坦然回忆起,在他的统治下没有一个人因为与他见解不同而被处死。可是,他的基督臣民以永恒的仇恨回报了他的仁慈。他们大肆炫耀说是皇帝自己的士兵(一个基督徒军团的士兵)射死了他,还精心炮制出颂词对这位士兵大加歌颂。他们还详尽描述了这位皇帝在驾崩前是怎样忏悔自己做法的错误和承认基督的权力。为了诋毁这位一生俭朴苦行、全心全意为自己臣民谋取幸福的正人君子的名声,他们搜肠刮肚,把四世纪盛行的贬义形容词都派上了用场。

朱利安的遗体被埋葬后,基督教的主教们终于可以自诩为帝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了。他们立即开始扫**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每个角落,摧毁一切反对势力。

公元364年至378年,在瓦伦提尼安一世[3]和瓦伦斯两兄弟当政期间,通过了一项法令,禁止所有罗马人为旧的天神祭祀牲畜。这等于剥夺了异教教士的收入,他们必须另谋生路。

不过这些规定和西奥多西斯[4]皇帝颁布的法律相比较还算是轻的。西奥多西斯皇帝颁布的法律不只是让所有臣民都接受基督教义,而且还必须按照“天主教”教会的仪式来进行祭祀;天主教垄断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皇帝自己俨然成为天主教的庇护者。

法律颁布以后,所有固守“错误理念”的人,所有坚持“愚蠢的异端邪说”的人,所有继续忠实于“可耻教义”的人,都将为自己的固执与不服从而付出代价,自食拒不执行法律的恶果,要么被流放,要么被处以极刑。

从那以后,旧的世界走向最后灭亡的步子更快了。在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和英格兰,异教徒的庙宇几乎一座也没有留存下来,不是被改造成为基督徒的会堂,就是被需要石头的建筑商拆去建造桥梁、街道、城墙和水塔。共和国建立一来,积累起来的成千上万座金制和银制的神像,或者被没收,或者被偷盗;最后残存的,也被打得粉碎。

亚历山大城的塞拉皮雍神庙[5],六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最尊崇的一座神庙,也不能幸免地被夷为平地。从亚历山大大帝之时起就闻名于世的一所大学,仍然留在故地,继续教授和解释古代哲学,地中海周围各个地方的学生纷纷前来求学。亚历山大主教下谕不让这所大学关闭,但是教区的僧侣自行其是。他们公然闯入教室,用私刑处死了最后一位柏拉图学派的教师希帕蒂娅[6],并将她残缺的尸体扔到大街上喂狗。

罗马的情况更糟。

丘比特的神庙被关闭。古罗马宗教的经典《西比尔书》被付之一炬。罗马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高卢,著名的图尔斯主教当权时,宣称旧的神祗都是基督教义中魔鬼的前身,于是所有旧的神祗的庙宇都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边远的乡间,要是农民们起来保卫自己钟爱的天神,使其不致被破坏,那么就会出动军队,用斧头和绞架平息“撒旦的叛乱”。

在希腊,破坏活动的进展要缓慢一些。但是公元39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禁止了。一旦希腊民众生活的中心一结束(不间断地进行了一千一百七十年),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哲学家被一个一个逐出国境。最后查士丁尼皇帝一道命令,雅典大学也关闭了,维持大学运转的资金全部充公。最后硕果仅存的七位教授丧失了谋生之路,于是他们逃亡到了波斯。波斯国王科斯洛伊斯[7]友善地接纳了他们,让他们平静地度过余生,还让他们玩一种神奇新颖的印度游戏——棋。

到了公元五世纪上半叶,首席大主教克里索斯托穆斯[8]便确凿无疑地宣布,所有旧的哲学家和作者的书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殆尽。西塞罗、苏格拉底、维吉尔[9]和荷马[10]都被遗忘在阁楼和地窖中,更不要说那些被所有基督徒憎恨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六百年后它们才得以重见天日,在这以前,人们只能听凭神学家的摆布,依靠那一点点在神学家高兴时所恩赐的文学艺术食量生活。

这可真是一种古怪的节食方式,但营养并不均衡。(按医学行话讲)

基督教会虽然战胜了异教徒,却没能完全摆脱困扰。那些大声吵嚷着要为自己的古老神灵进香的高卢和卢西塔尼亚贫苦农民,还是比较容易被制服的,因为他们是异教徒,而法律是站在基督徒这边的。但要命的是,奥斯特罗戈斯人、阿拉曼人和朗戈巴德人为亚历山大教士阿里乌斯[11]描绘的基督真实面目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住在同一城市里阿里乌斯的死对头阿特纳修斯是否错误(或正好相反),等等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朗戈巴德人和法兰克人却在是否坚持基督与上帝“并非同类,只是相像而已”的问题上争执不休;范达尔人和萨克逊人为证明尼斯特尔所说的圣母玛丽亚只是“基督的母亲”而不是“上帝的母亲”的正确性上打的不可开交;布尔戈尼人和弗利西人为承认或否认耶稣具有二重性,即半人半神而剑拔弩张。所有这些接受了基督教义的野蛮人,虽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除了观点有误以外,他们仍然是教会的坚定不移的盟友和支持者,不能按照一般戒律革出教门,也不能用地狱炼火对其进行恫吓;必须用婉言说服他们,给出明确的教旨,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将他们引回到具有仁爱和献身精神的信徒队伍中来。

正是这种对所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事物集于一统的渴求,最终促成了那次著名的集会,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公会议”,或“普世会议”。自从公元四世纪中叶以来,这种会议就不定时地召开,来决定哪些教义是正确的,哪些教义带有异端邪说的痕迹,因而应该被指为是错误的,是谬论,是异端邪说。

第一次普世会议于325年召开,地点在特洛伊附近的尼西亚镇。五十六年之后,第二次会议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第三次于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召开。后来,会议连续在查尔斯顿开了几次,在君士坦丁堡又召开了两次,在尼西亚又召开了一次,最后一次,于公元869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

从此之后,会议便在罗马或教皇指定的欧洲任何一个城市召集,因为自公元四世纪以来,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虽然皇帝有召集会议的权利(这一特权也迫使他为忠诚的主教出路费),但是罗马主教提出的建议却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无从得知是谁主导了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后的会议都是由教皇主持的,这些神圣会议作出的决定,若不经过教皇本人或他的代表批准,是没有任何效力的。

现在我们告别君士坦丁堡,到西部那些更舒适更宜人的地区走一走看一看。

宽容与专制之间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一方把宽容捧为人类的最高美德,另一方却诋毁它是道德观念衰弱的产物。对于纯理论层面的争论,我不想过多地关注和谈论。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当基督教的支持者试图为残酷镇压异教徒的行径辩解时,讲得可是头头是道。

他们说:“教会和任何其他组织一样,好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和一座城堡,必须有一名总指挥,必须制定一套明确的法规和细则,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所有宣誓效忠基督教的人就等同于暗自发誓效忠教皇并遵守教规。如果他们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并驱逐出教会。”

迄今为止,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今天,如果一位牧师发现他不再信仰浸礼会教派的教义,可以转而信仰卫理公会;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对卫理公会的教旨也失去信仰,还可以转到唯一神教派、天主教派或犹太教,也可以改信印度教或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世界广阔,宗教信仰的大门是敞开的,除了饥肠辘辘的家人外,别人绝对不会对他的选择说三道四。

可是,这是一个蒸汽船、火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充满了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经济机缘。

公元五世纪时的世界可就不这么简单了。那时罗马主教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很难从世界上找出一个角落不受他的影响。当然,人们可以像许多异教徒一样选择前往波斯或者印度,但是路途非常遥远,生还的几率很小,这同时还意味着永远地自我流放,长期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最终,既然人们真诚地感受到自己对基督的理解是正确的,说服教会修改一下教旨只是时间问题,那为什么还要放弃自由信仰的权利呢?

这正是整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早期基督徒,不管是虔诚的教徒还是持异端邪说的,都认为思想的价值理念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博学的神学家极力想说明无法解释的事情,把上帝的本质归纳成公式,这就像一群数学家们为x绝对值的争论把对方送上绞架一样荒唐可笑。

但是,自以为是和专制的风气弥漫了整个世界。以至于直到不久前,如果有人说“人们无法辨别孰对孰错”,并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倡导宽容的话,还会有生命危险。他门只得把忠告小心翼翼地隐含在拉丁文的书本里,而能够理解他们真正含义的聪明读者却寥寥无几。

[1] 尤西比乌斯(263—339),罗马主教。因为在他的著作《编年史》和《教会史》中生动地记载了早起基督教的历史,从而被誉为基督教历史之父。

[2] 斯特拉斯堡,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省首府,纤维法国第九大城市,靠近德国边境。

[3] 瓦伦提尼安一世(321—375),西罗马帝国皇帝,与其弟瓦伦斯共同统治罗马帝国。

[4] 西奥多西斯(347—395),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80年入基督教,公元392年定基督教为国教。严禁异教信仰,关闭异教神庙。

[5] 塞拉皮雍神庙,亚历山大城的一座神庙,供奉埃及神塞拉皮斯。

[6] 希帕蒂娅,柏拉图的追随者,被视为第一位女数学家。

[7] 科斯洛伊斯,公元531年至579年为波斯国王。

[8] 克里索斯托穆斯,公元398年被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9] 维吉尔(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古罗马著名诗人。

[10] 荷马,相传为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作者。

[11] 阿里乌斯(250—336),阿里乌斯派创始人,神学家,反对三位一体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