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栽桑养蚕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桑树的栽培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自从有了养蚕、缫丝以来,桑叶一直在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作着默默的奉献。它以丰富的营养和特有的成分养育了家蚕,结出了蚕茧,缫出了丝,为经济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桑叶应用于人类,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最近几年来更进一步发现,桑叶具有非凡的保健功效。特别是对亚健康的逆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日本中央蚕业研究所已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的桑茶,茶色碧绿,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粗纤维、糖类及钙、磷、铁、锌、锰等营养成分,饮用方便,营养成分吸收快,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功用。除桑叶茶外,日本还推出了风靡市场的桑叶面、桑叶小甜饼、桑叶营养麦面等系列食品。桑叶提取物又可用作糕点的安全色素,真可谓用处多多,好处多多。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祛风清热,凉血明目功效。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肺热咳嗽,风痹,下肢橡皮肿。
桑叶在古书籍中有称之谓神仙时,世界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桑叶除寒热、出汗。”《本草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重庆堂随笔》说“桑叶,虽治盗汗,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止泄泻,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机理与桑叶中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生物碱和多糖)有关。体外试验表明,鲜桑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廊性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桑为落叶乔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以长江流域尤其江浙一带为多。桑的叶、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树叶和树皮中的白色液汁(桑叶汁、桑皮汁)、果穗(桑椹)均可供药用。
桑叶:药用一般都在10~11月霜后采集,故习称霜桑叶。味甘,性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橡皮肿等。治风温初起,咳嗽身不很热,口微渴:杏仁6克,苇根6克,薄荷3克,**3克,桑叶8克,甘草3克,连翘5克,桔梗6克。此方中桑叶、**为君药,故名桑菊饮。用本方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而见上述证候者。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洗眼;治肝阴不足,眼昏花,咳久不愈,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和干敷。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10~15克煎服。治头晕目眩:桑叶10克,**1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6克,水煎代茶饮。
桑枝,为桑树的嫩枝,味苦,性平,可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治臂痛:嫩桑枝一小捆,细切,炒香,以水煎熬,熬至水剩三分之二时服,一日服尽。治水气脚气:桑条100克,炒香,以水煎浓汁,每日空腹服。治高血压: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每日睡前煎水洗脚。
桑根,治风湿腰痛,跌打损伤,高血压,用25~50克煎水服:治目赤,鲜桑根50克,洗净,水适量煎服。或煮猪肝于早晨服;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可解。
桑椹,也名桑实、桑枣,为桑的果穗。味甘,性寒。能补肝益肾,熄风滋阴。治心肾衰弱不寐和习惯性便秘:鲜桑椹50~100克,水煎服。常配首乌、旱莲草、女贞子等,治老年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以及须发早白等症。配石斛、麦冬、玉竹、天花粉等养阴生津止渴药,治阴虚伤津、口舌干燥及内热消渴等症。
桑白皮,为桑除去栓皮的根皮,也叫桑根白皮,桑皮。能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治肺气壅实之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可与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干姜等同用;用治全身肌肤浮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大腹皮同用;治小儿肺热气急喘嗽,可与地骨皮、甘草同用。一般情况下,桑白皮用量为5~10克,行水宜生用,平喘止嗽宜炙用。应该注意的是,肺虚无火,小便利及肺寒咳嗽不宜用。
桑叶汁,是桑叶捣破叶片后渗出的白色汁液,可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桑皮汁,是桑树皮中的白色**,可治小儿口疮,外伤出血,外用敷涂。桑柴灰,为桑树柴烧成的灰,可治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除以上外,能作药用的还有桑瘿(桑树上的结节),能去风痹诸湿。浸酒用,治胃痛。桑的枝条经烧灼后流出的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介绍可“治大风、疥癣,生眉发”。
桑树全身各部都是药,连桑柴烧成灰也能治病,可见桑树真是人间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