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势之道尽在谋人。做生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关系,就是培育和聚合人气,使自己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上下通达、左右逢源。这个道理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消费者的关系、与行业管理者的关系等等。关系处顺了,人气兴旺了,做生意的高屋建瓴之势也就自然生成了。
1.在利益一致中寻求合作
老国王临死前没有留下遗嘱。他的两个儿子谁也不服谁,便各自领着拥护自己的一部分人围绕王位展开争夺战。
正当战斗进行的如火如荼时,边境传来了邻国大举入侵的警报。
权衡利弊后,两位王子立刻停止了战争,合军一处,并选择一名著名的将军来统率军队抵抗外敌。
由于利益一致,两支敌对的军队瞬间合为一体。打仗和做生意有很多相似之处。
做生意寻求合作是难免的,要想合作不出或者少出差错,就得先找到合作的基础,即共同的利益。
要想由小做大,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人合作,而按现代经营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诚的合作。因此,首先要了解合作的利益问题,这包括下属的利益与外来合作伙伴的利益。李嘉诚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很好。
李嘉诚不但重用下属,而且很顾及他们的利益,当事业有发展的时候,会及时让下属分享利益。
例如,马世民离职前,在和黄的年薪及分红共计有1000万港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的港督彭定康年薪的4倍多。
至于马世民的其他非经常性收入,则很难计算。
李嘉诚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
就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他就用每股8.19港元的价格购入160多万股长实股票,当日就以23.84港元的市价出手,转手间就净赚2500多万港元。
商人在商言商,皆为利来。
李嘉诚懂得体恤下属,让下属分享利益,从而使集团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
在与合作伙伴的利益交往中,李嘉诚也很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得仁至义尽。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只有李嘉诚这样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
在大规模的商业竞争中,李嘉诚最擅长的就是与朋友合作,既使对方有利可图,又能在合作中壮大自己。例如,当有人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对手,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长期以来与李嘉诚合作最多的是包玉刚、李兆基等,在合作过程中,李嘉诚一方面使朋友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逐渐在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合作中的大赢家。例如,在与船王包玉刚合作收购九龙仓时,包玉刚得到了李嘉诚的帮助而夺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而李嘉诚也在这次收购中兵不血刃,大赚了一把,既赢得了名声,又得到了好处。
李嘉诚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较过去有所不同。李嘉诚认为,同行企业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或为了维护现有市场使企业生存下去,有必要与同行的其他一些企业搞互利互助的联盟,这样可以增加力量,有助于在市场中战胜强大的对手。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嘉诚经常联合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资集团,统一向占据香港大部江山的英资集团发起商战,这一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得香港的英资集团不得不节节败退。
既联合又竞争,这样的策略在国际企业中也经常运用。例如,德国20世纪初有两家有名的汽车制造公司,一家奔驰,另一家是戴姆拉,两家是竞争对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汽车制造业兴起,对德国汽车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这两家前竞争对手携手联合,于1926年组成戴姆拉—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地维护了德国汽车市场。
美国著名的“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后,采取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几家饮料厂搞联合,合作生产“可口可乐”饮料的方式。双方合作是平等互利互惠的,合同期一般为10年,由美方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中方提供劳力和厂房,中方用外汇购买美方饮料浓缩液,稀释灌装后在国内销售,收入全归中方。在中国的广告费由双方平均分摊。这样,可口可乐公司在巨大的中国市场销售了“可口可乐”浓缩液,而这几家中国的饮料厂也因加工生产“可口可乐”饮料而获利甚丰。
利益一致,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商业策略。诚然,在商必言利,没有共同的利益,又怎么会有齐心协力的合作呢?做事之前先给合作者一个利益的激励,人家才会干得有劲,而自己的利益也就尽在其中了。
胡雪岩做生意时特别注意这一点。比如他与庞二合作,做成了第一笔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并且在这笔生意的运作过程中,发现了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的“毛病”。胡雪岩不仅收服了朱福年,很好地处理了因为朱福年而在生意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精明的生意眼光和为人仁厚的品性。庞二在与胡雪岩的合作中,对胡雪岩的为人,由了解而到心悦诚服,因此,他想让胡雪岩完全加入自己的生意,帮自己全权照应上海的丝行。庞二想出的办法是由他送胡雪岩股份,算是胡雪岩跟他合伙,这样胡也就有了老板的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为他管理上海的生丝生意了。
对胡雪岩来说,能够与庞二合伙,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当然是他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胡雪岩却不想欠庞二的“人情账”,他明确表示不赞成吃“干股”这一套花样,既然庞二同意让他入股,他就必须拿出现银做股本。他的实力不如庞二,可以只占两成,庞二拿40万,他拿10万,而且还要立个合伙的合同。此外,不能仅仅自己在庞二的生意中参股,自己的生意也一定让庞二占同样的股份。胡雪岩的想法很明确,感情归感情,生意归生意,不能一概而论,免得搅在一起夹缠不清。因为照顾朋友的情分,一时做出慷慨的决定,以后也许后悔而且还有说不出的苦衷。朋友相交,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也就一定不能善始善终,而生意上的合作也不可能有好结果。
这样处理事情,自然是高明的。从合作的角度,胡雪岩拿出这十万现银的股本,与庞二之间订立了合伙的合同,双方也就有了明确的责任和信用关系,而这一种朋友关系之外的责任信用关系,正是生意能够长期合作的保证。
在实际中,生意伙伴之间也的确需要信用的保证,这种保证当然可以是合作伙伴之间的朋友感情,但生意场上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感情之外的“按规矩办”的保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亲兄弟,明算账”,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而这句话中透出的人们由生活经验而来的智慧,也的确是商场中应该遵循的至理名言。
【谋势深解】
利益是相互支持合作的基础
商家与商家的合作是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处理双方的关系自然也以利益作为准绳。它也是长久合作的保证。
在战场上,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之间共生死同存亡,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地去战斗,才能取得共同的胜利。
商场如战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合作双方在沟通与合作时,如果让对方知道你和他有着共同的利益,往往可以迅速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进而成为彼此的支持者,双方结成利益同盟,以争取共同的利益,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做生意的最终目标是获取商业利益,取得成就感,因而这一规则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让对方知道你们有相同的利益
做生意就是如此,只要让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相同的利益,对方就会成为你的支持者。
(2)让对方看到好处
与人谈合作,做生意,却让对方看不到好处,得不到甜头,对方自然不会去干。你说一百句动听的话,还不如让对方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让对方知道,只要能办成事,他就能得到回报,得到好处,并不时给些甜头,让人相信你所说的并非空话。
好处是合作做事的天平,让对方知道合作后会得到好处,得到回报,让对方觉得与你合作值得,那你就已经离自己的目的很近了。
2.为对方着想才能合得来做得大
卡内基与竞争对手布尔门公司尽释前嫌展开合作,在新公司命名时卡内基主动退让,采用对方的名字命名,合作成功后,卡内基的资产不断壮大。每次与别人合作办厂时,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以对方的名字命名新企业。因此,愿与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
家人相处、朋友交往能做到为对方着想殊为不易,做生意能为对方着想者更是鲜见。未见得所有的经商有成者都能为合作伙伴着想,有的甚至还是靠千方百计地算计而争利。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与合作伙伴共享利益的人才能把事业做到最大。
人们在说某人因小失大时,总爱说“丢了西瓜,捡起芝麻”。的确,只有懂得失去,才能真正获得。如果在所有事情上都不能吃亏,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胡雪岩与刘不才的合作也是靠“为对方着想”这一条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刘不才纯粹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花花公子,一个规模相当不错的药店被他输得精光。在别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甚至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都认为她三叔“除掉一样吃鸦片,没有出息的事,都做绝了”。但胡雪岩却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赌得再狠,手上几张祖传的秘方却绝不当赌注押上,这说明他心里还存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虽然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但绝不抽大烟,这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贱自戕、不能自拔的地步。就凭这别人不注意的两条,胡雪岩看出刘不才“此人不但有本事,也还有志气,人虽烂污,只要不抽鸦片,就不是无药可救”。既然还有药可救,那么他会玩却正是自己用得着的地方,胡雪岩打定主意让他充当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专门培养用来和达官阔少们打交道。
当时,刘不才最怕有人算计他的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就想出个“以方参股”的方法,具体设想是:刘不才的祖传秘方,当然要用,可是不要求他把方子公开。将来开药店,让他以股东的身份在店里坐镇,这几张方子上的药,请他自己修合。“君臣佐使”是哪几味药,分量多少,如何炮制,只有他自己知道,何虑秘方外泄?
只要不是图谋自己的秘方,刘不才自然是诸事皆好商量。陈世龙乘机说:“我再告诉你,人家提出来的条件,合情合理。药归你去合,价钱由人家来定,你抽成头。你的药灵,销得好,你的成头就多。你的药不灵,没人要,那就对不起,请你带了你的宝贝方子卷铺盖走人。”这种处处为刘不才考虑的方案,对自己来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刘不才自然是无话可说。就这样,胡雪岩巧妙收服了刘不才,不仅用他的祖传药方开起了“胡庆余堂”药店。而且还在许多关键的场合,发挥了刘不才善赌的“绝技”,为胡雪岩做成了几桩大生意。例如联合丝业巨头、阔少庞二销洋庄、太平军占领杭州城期间为胡雪岩照顾老母妻小,甚至就连收复杭州城光复后的生意,都是靠了刘不才的赌技。
可见,有的时候生意场上的合作看起来很难,做起来也往往不易。说到底还是于小利中斤斤计较,捅破这一层纸,什么样的合作都能成功。当然,为对方着想并不是不去求利,那就违背了做生意的基本出发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该属他人的利一定要给人家,该属自己的利也要努力争取,同时可以适当地为对方着想。“为对方着想”决不是不讲原则地把自己的应得之利送给别人,而是在此基础上获得合作的成功,以寻求更大的共同利益。在这方面,松下幸之助给全世界的经商者树立了榜样。
1951年10月,松下赴美。此行的目的,是寻找电子工业的合作厂商。松下考虑的合作对象有两家:一家是美国的RCA公司,一家是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与RCA公司的谈判结果不尽如人意,松下便改道欧洲,拜访了阿姆斯特丹市飞利浦公司总部。
飞利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电、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有着雄厚的资本和优良的技术。它在全世界拥有48家直营工厂(日本没有),资本由它投注(或合资),技术则更是它提供的。荷兰人口较少,只有1000万,资源也很缺乏。故此,飞利浦的原料要靠进口,产品的80%也必须外销。在这样严峻的不利条件下,飞利浦为什么还能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是依靠技术!松下由此认识到了飞利浦技术的价值。
松下参观飞利浦公司总部及工厂,发现松下电器在管理上并不逊色于飞利浦,但在技术上却有天壤之别。松下汗颜不已,在心底不断激励自己:“可得迎头赶上啊!”
松下依据日本市场,决定把收音机作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可是,真空管的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品质也粗劣,因此,非常有必要引进飞利浦的先进技术。松下在欧美考察中还发现,以半导体(晶体管等)为主要材料的电子工业方兴未艾,日新月异。飞利浦又走在前列,而日本几乎是空白。松下想,照这样下去,日本非落后于世界不可。
“无论在哪里,好的东西都贵。”和飞利浦谈判时,见到对方开出的价码,松下感叹地说。飞利浦的条件是: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办厂。该厂的首期投资要达到6.8亿日元,飞利浦承担投资的30%,并以技术指导费等来抵算,技术指导费为7%,且要先期支付保证金50万美元。
当时,飞利浦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美国公司提出的技术指导费为3%,而飞利浦则高达7%,高出4%;50万美元折合日元为2亿,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数目,也相当于当时松下家底的2/5。支付如此巨额的资金是否值得?而且说是合资工厂,实际上均是由松下出资,这样的合作有无必要?松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思虑之中。
松下面临的最大困扰是50万美元的保证金和7%的技术指导费。他为此和飞利浦的代表交涉:“先生,2亿日元的保证金和7%的技术指导费是不是太贵了?”
“也许先生现在觉得很贵,但如果考虑到将来,那实在是很便宜的了。”对方说。
松下了解美国的情况,所以他又问:“可美国的技术指导费才3%呀!为什么贵公司高达7%呢?”
“美国公司的情况暂且不论,”对方解释道,“我们飞利浦公司要和阁下合作,就要保证成功。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48家直营工厂,都很成功。这种成功得来不易,仅有技术,未必就能成功的。我们则不仅提供技术,而且要想方设法保证绝对成功。如果失败了,你要损失2亿日元,而且每月透支,事业受挫;同样,我们也受损失,而且就规模来说,我们的损失更大,并且还有信誉上的更大的损失。
“松下先生,本公司除非相当可靠的伙伴,否则是不合作的。决定和阁下合作,是因为你有30年以上的实绩,你的经营观念和方针也和本公司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的合作,一定能够成功。比起付出少一些却不能保证成功来说,2亿日元和7%是绝对划算的。”
听了对方的一番叙述,松下不能不服。确实,飞利浦在国外的48家直营工厂,没有一家失败,都是相当成功的。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原则,即在一个国家只设一厂,只找一个合作伙伴,这不仅是严谨作风的表现,从市场的占有和利润的角度来讲,对合作者也是相当有利的。况且飞利浦的合作伙伴是再三考察而选出来的,签约之前还要进一步仔细调查,驻厂检查,这些都表明对方所谓“绝对成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绝对的把握,和这样的伙伴合作,经济上多花一些,今后应当是有利可收的。
松下又想,自己出国考察的目的就是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引进先进的电子生产技术。就此来说,飞利浦可以算是最佳拍挡。飞利浦有经过近80年培育的近3000人的科研队伍,而且设备相当完善。这些成就,远非松下可以相比的。如果能够合作,松下就可以仅花2亿日元就能充分利用这支科技队伍,而且差不多等于是自家拥有,这不是相当划算吗?花这么一点钱,把世界一流的飞利浦公司雇来做事,实在是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想到这些,松下坦然了许多,他心甘情愿地接受2亿日元保证金的条件。
但松下并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所有条件,对于7%,松下还是有些不平。为此,他又找到对方谈判:“我已经愿意支付2亿日元保证金。不过,希望将技术指导费降至4.5%。诚如先生所说,合作者的好坏关系到合作的成功与否,而且成功也有多少之分,有的人会有十成的成功,有的人只能有五成的成功。和我们松下电器合作,肯定能十成地成功。和支付7%而只能成功五成的人相比,虽然飞利浦只从我们公司拿走了4.5%,但实际所得远远超过前者。我希望你们能够考虑这种差距。我们松下电器和贵公司合作,一定能够取得100%的成功,我们的30年的成绩标示了这一点。所以,我请阁下把技术指导费降到4.5%。”
面对松下的游说,大概对方觉得松下所说有理,居然破例地答应了。然而,松下并不就此罢休,他又提出了新的条件。松下觉得,飞利浦的技术指导可以值4.5%,那我松下电器的经营管理难道就不值钱了?对松下的经营管理,既然你们承认它的优越,承认它的意义,承认它的价值,当然也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因此,他决定向飞利浦指出经营指导费的问题,希望对方也比照技术指导费的精神和原则,支付经营指导费。
为了能与飞利浦谈妥,松下特选堪当重任的高桥荒太郎飞赴欧洲,去和对方谈判。
高桥荒太郎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贵公司对我们松下电器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公司经营得法,极具潜力,就像贵公司的实力雄厚一样。相信贵公司和我公司的合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我认为,飞利浦的技术和松下的经营都是有价值的。我建议在松下电器给付飞利浦4.5%的技术指导费的同时,飞利浦也应支付松下电器一定的经营指导费,我们只拿3%。
“股份公司由两家合作创办,技术上接受贵公司指导,然而经营上由松下电器负责。技术再先进,如果经营不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如今,经营已成为高度专业的技术,甚至能左右企业的命运。因此,技术有价,经营同样有价。我们公司的经营有口皆碑,评价极高,而且我们对销售信心百倍,所以,我们有权向贵公司索取经营指导费。”
高桥石破天惊,飞利浦公司大为震惊。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电器制造公司,别说是日本的公司,就连与飞利浦有合作关系的欧洲公司,也没有一家胆敢持有这么强硬的态度。
松下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常常破天荒提出对方闻所未闻、难于接受的“非分”要求。但事实上又并非“非分”要求,最终对双方有利。
松下事先已估计到谈判进程所发生的事,在高桥启程前,便与高桥拟好一封信:
人常说日本人性急,欧洲人慢条斯理,在两家公司合作交涉的原方案拟定之前,双方领导人已多次交流,做了最大努力。因而,为了一个问题的分歧而中止谈判,未免显得不够诚心诚意,如此一来,双方付出的努力不是化为泡影了吗?
我们承认飞利浦公司的技术先进,因此愿意支付技术指导费,这样,以后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我们提出请贵公司支付经营指导费,贵公司理应接受。
果真,飞利浦公司见高桥提出“经营指导费”的要求,准备中止谈判。但研读了这份态度诚恳而又不失强硬的信后,又回到谈判桌上,并最终达成协议。
【谋势深解】
为人着想吃点亏
在合作中,注意为对方着想就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有所触动,而自己也能造就胸怀宽广和明智聪慧的形象。
有些人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他人的利益,当然就及不上个人利益重要了。商场中这种现象更为多见,不论任何买卖,任何交易,都是以自己得益为最重要。这可能是商场上的文化,也可能是在商场内生存的条件。
然而“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有时我们执著于某些事物,一定要得到,以为得到这些事物就是利益所在,就是福之所在,殊不知祸福可能是暗藏玄机的。福未必一定是福。有时,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吃了亏,表面上看来,这当然不是什么福分了,即使不是祸,也起码在利益上受到损失。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吃了亏,甚至吃大亏,反而可能避过一些麻烦,甚至得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做生意时不能只以个人得失为出发点,也要多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吃了点亏,其实却有大利可图,为利益寸土不让,倒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在商场上,很多人为了利益争得你死我活。有时,只要双方其中之一肯退一步,将所占的利益,作轻微的调整,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偏偏有些人就是硬要执著于个人的利益,不去为对方着想,连少许利益也要自己完全独占。结果可能双方因此大动干戈,或者对簿公堂,又或者其中一方不肯退让,甚至双方都不肯退让,到最后两败俱伤,本来是互惠互利的,变成两者都不能得益之外,更加因此劳民伤财,何苦来哉?肯吃亏,有时可能反而是福之根源。
3.要有看得开利益的气度
一对年轻夫妇计划出国旅游,他们询问了好几家旅行社,最终选定了一家前往澳大利亚的旅游团。
可当他们前往机场的途中却遇到了堵车,到达机场时,搭乘旅游团的包机早已起飞。
夫妻俩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中,懊恼的情绪充斥了一整天。
晚上,丈夫无聊地打开电视机。不久,一则新闻使他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原来,他们误乘的那班飞机在飞往澳大利亚的途中坠入大海,机上无一人生还。
小与大这一对最简单的矛盾里,包含着最复杂的辩证法。有的人视小为大,有的人视大为小,而小与大之间又常可以互相转化。做人如能悟得小大之中的真味,也就能在商圈里立地成佛了。
李嘉诚曾说过:“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可见,“吃亏是福”是李嘉诚待人处事的原则之一。
李嘉诚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少。因此,金钱的多寡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
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赚钱的,在商界中堪称楷模。
李嘉诚创造了一个神话,他的不凡业绩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华人经济发展史册。
1996年2月6日,“长实”集团宣布集资53亿港元,这被舆论界看成为超人又有新行动的信号。李嘉诚的神话并未划上句号,他在内地数百亿投资,大都是长线项目。进入全面回报期,超人还渴望一飞冲天。
同时,香港回归后,李嘉诚及他的旗下公司,更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以前,李嘉诚在董事袍金工作报酬上的做法,早已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
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
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
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诱饵钓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上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就这样,李嘉诚每欲想办大事,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的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有12.4亿港元——尚未计算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价值。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惟李嘉诚一类的商界超人,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聪明的人,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目光只会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李嘉诚却正好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
人们在年轻时追逐金钱,而到老了却又被金钱所左右,这样的情况已比比皆是。但李嘉诚却认为,与金钱相比,人格魅力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这是一笔更大的财富。李嘉诚已经年过70,对于这个年纪的人,赚钱已非最重要的事,名誉受损反而更不可忍受。但却频频有政客针对他搞事,令他感到委屈。李嘉诚愤而为自己辩解说:“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事实上,真是如此,李嘉诚遨游商海半辈子,对原则问题说一不二,哪怕大把银子堆在眼前,不动心就是不动心,这大概是李嘉诚商业王国多年不败的一个法宝。
例如,在香港商界,潮籍人以勤奋、精明而著称。也有人说潮州人“孤寒”(吝啬、小器)。1995年12月1日,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港开幕,仪式完毕后,李嘉诚立即被记者包围住,有记者提到“潮州人孤寒与否”的问题。
李嘉诚说:“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强调:“我绝对不孤寒,尤其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啬金钱。”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兼国际城市的主席,该公司为他开200万元袍金,李嘉诚全部入长实账号。因此,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不久以前,李嘉诚在巴拿马国投资,拥有集装箱码头、飞机场、旅馆、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拿马政府为表感谢,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人的礼物,面对送上门的钱财,李嘉诚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马总理找到李嘉诚说:“一大堆商人追着要这个牌照,我们都没有给,你这么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旅馆,随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李嘉诚做出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是在旅馆外面另外建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并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谈条件,李嘉诚的公司只赚取租金,李嘉诚说:“旅馆的客人要去那儿,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馆里,绝对不开设赌场。”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当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李嘉诚却说:“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谋势深解】
妥协退让是成功的艺术
商人做生意失败退却的时候,都要忍一时之气来成就日后的发展,因此就必须有看得开的气度。如果你只想把生意维持在目前这个状况,可以凭自己意愿行事,如果想做大,就得忍。
退让、忍耐的滋味并不好受,在解决问题时,它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好处:
(1)节省需要相继投入的时间、精力等“资源”
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
(2)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局势
“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出的条件,表明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正要放弃这场“战争”。
(3)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
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有了“存在”,才有发展,才能向往明天。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只要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最终获利的肯定还是自己,毕竟人要生存,光有意气是不行的。
不过,也不能一味地“妥协”,要根据实际状况而定。
首先,要看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决不可轻易妥协。
其次,要看“妥协”之后的代价,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仅仅是为了道德仁义,而是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考量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4.也要让竞争对手得到好处
一头狮子和一只狼同时发现一只小鹿,于是商量好共同追捕那只小鹿。它们合作良好,当野狼把小鹿扑倒,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只小鹿,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身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试想一下。如果狮子不如此贪心,而与野狼共享那只小鹿,岂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市场这么大,任何人有再高明的手段也不可能独揽全部的利益。即便对于竞争对手,该让的还是要让,因此在生意场上是没有绝对的敌人的。
常言道,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对方就会被对方消灭。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总而言之,“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相互竞争。
但显然,这种双赢的竞争策略并非现代人所发明。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关照。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弄个号子”的时候,张胖子虽然嘴里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带有做作出来的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要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太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的信和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张胖子便很坦率地对胡雪岩说:“你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见你的情,有什么忙好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
甚至对于利润极丰的军火生意,胡雪岩也都是抱着“宁可抛却银子,绝不得罪同行”的准则。军火生意利润大,风险也大,要想吃这碗“军火”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雪岩凭借他已有的基础,并且依靠他在漕帮的势力,很快便在军火生意上打开了门路,着实做了几笔大生意。这样,胡雪岩在军火界也成了一个头面人物了。
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外商又运进了一批性能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大有赚头。他马上找到外商联系,凭借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良好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
然而,正当胡雪岩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在指责他做生意“不地道”。原来外商此前已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拟定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使那位同行丧失了几乎稳拿的赚钱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来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什么条件,只是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到这一步就可以这么轻易地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以与外商谈好的价格“卖”给他,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任何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胡雪岩的这一做法不仅令那位同行甚为佩服,就连其他同行也都非常钦佩。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好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业中声誉更高。这种通达权变的手腕日益巩固着胡雪岩在商界中的地位,成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不抢人之美,是胡雪岩做人处事方式的基本准则。他一直恪守这一准则,不仅在商场,就是周旋官场也是如此。
胡雪岩在外经商多年,尽管自己不愿意做官,但和场面上人物来往,身上没有功名显得身份低微,这才花钱买了个顶戴,后来王有龄身兼三大职务,顾不了杭州城里的海运局,正好胡雪岩捐官成功,王有龄就说要委任胡雪岩为海运局委员,等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对此,胡雪岩以为不可。他的道理也很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办不到,其中关键,在于胡雪岩会退一步为别人着想。胡雪岩告诉王有龄,海运局里原来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高,按常理王有龄卸任,应由周委员替代才是,如果贸然让胡雪岩坐上这个位子,等于抢了周委员应得的好处。反正周委员已经被他收服,如果由周委员代理当家,凡事肯定会与胡雪岩商量,等于还是胡雪岩幕后代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代理的职位赏给周委员。
这样一来,胡雪岩既避免了将周委员的好处抢去,也避免了为自己树敌。所以说,他的“舍”实在是极有眼光、有见地的高明之举。
胡雪岩不抢同行的饭碗,并非回避竞争与冲突,而是舍去近利,保留交情,以和为贵,从而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商业利益。
【谋势深解】
竞争中也要照顾对手利益
给对手留下获利的空间就避免了他们因无利可得而铤而走险与你争斗。让一分利换回的是生意的顺利。若因争利过度引发商战,无论获胜与否自身都会遭受损失。
在生意人中间,经常存在一种敏感、微妙的情绪,人们表面上亲亲热热,假如你的生意经营得不怎么样,大家还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如果你比其他人强些,这些人就有可能在背后联手,把你搞垮。即使是你的朋友、合伙人,有时也会被这种嫉妒心理冲昏头脑。在日常的交谈中,“我知道某公司有麻烦”这类的话总是比“我听说某公司生意很旺”的话多得多,幸灾乐祸的话总比唱赞歌入耳。对于这些嫉妒,生意人要小心对待才好。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当嫉妒进入竞争领域的时候会变得极其有害,其危险之处是它使我们只想到自己好——不是通过搞好自己的生意,而是通过搞垮我们的对手。老是希望别人倒霉的人,在做生意上一定不是个有进取心的人,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功。别人垮掉了,除了满足了你自己的自私欲望外,实际上你没有得到任何收益。请你记着:你仅仅是个小生意人而已!你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譬如说,你经营饭店价高质劣服务差,顾客自然都跑到你旁边的饭店去了。假如有那么一天你暗中的咒骂应验了,一场火烧了你旁边的几家饭店,你的营业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人们宁可多走几步,到远一点的饭店去。况且,过不了几个月,你就会发现,你旁边又重新冒起几家饭店,与你一较高低。那怎么办?你不妨忘掉你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人,而把他当做一个统计数字吧,如营业利润、财富积累等,这是一个你要超越的数字。数字比人更具体,更简单,以数字为目标只会激起你的斗志,而不会滋长你的嫉妒。如果你不能在规模和分量上战胜他,那就在质量和用途上击败他吧——那也只是你所要超越的简单数字。故此,生意人要想维持一定幅度的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对手搏杀不是明智之举,反而是联合在一起,在价格、范围等方面达成一定的默契,才能共享其利,共存共荣,皆大欢喜。
生意场有这样一个恒常的规则: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交易,你赚一百,别人赚一千,对于你来讲也是成功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不让别人赚一千,你自己连那一百也赚不到。
如果你在竞争中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生意一定比对手兴旺:
①顾客在你的店里没有买到想要的商品时,你能够把他介绍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那里去。
②对手的经营发生危机时,你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
③做宣传广告时,不故意贬低对手。
④同行们来参观时,热情接待,任其观看,询问。
⑤和竞争对手保持融洽的关系,经常上门探访,交流各种经营和商品讯息。
5.以和为贵不结怨
三国时期,曹操的次子曹丕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了防止其他的兄弟不满,曹丕对别的兄弟多加打击。
一次,在酒宴上曹丕命自己的弟弟曹植在七步内作出一首诗,否则便严罚。
曹植知道这是兄长有意加害,他一边走一边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座的所有人均被曹植的七步诗所打动,曹丕也认识到兄弟间应以和为贵。从此,曹丕便很少加害其他兄弟。曹操其他的儿子也不再反对曹丕。
商场上最忌环环相报,你玩了我,我再玩你,最后两败俱伤。结了的怨你肯用心去解,坏事反能变好事。
有这样一件事,让我们不能不佩服胡雪岩做生意的肚量。
为了浙江防务,胡雪岩曾建议王有龄向洋人购买洋枪,而且胡雪岩与洋人已经大体议定每支25两银子(其中5两为中间人的佣金)上下的购进价格。不料想,浙江炮局坐办龚振麟父子走了浙江巡抚黄宗汉三姨太的路子,横插了一杠子,以每支32两银子的价格与洋人签了购买15000支洋枪的合同。
听了这个消息,胡雪岩大为诧异。买洋枪本是他的创议,如果试用满意,大量购置,当然是他经手来办,何以中途易手,变成龚家父子居间?而且一笔生意,每支枪起码有12两的虚头,15000支就是18万两银子,回扣还不包括在内。
以胡雪岩的为人和性格,自然是不会听之任之的。胡雪岩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周密筹划,上下疏通,由裘丰言出面向龚家父子展开攻势,终于迫使他们就范,同意拿出5000支由裘丰言经手,每支32两的价格不变,但他们只要每支2两的手续费。如果这样,就等于他们让出了5万两银子的好处。
胡雪岩认为不能要这5万两银子,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等于是剜了对方的心头肉,为了钱让对方记恨自己划不来。事实上按当时的情况也已经得不到这5万两银子的好处了,因为以裘丰言经手的洋枪每支的向上报价是25两,好处减半只有25000两,除掉抚台衙门的1万两,实落只有15000两。胡雪岩建议派作三股,裘丰言得两股,剩下5000两给龚家父子,而自己和嵇鹤龄则分文不要,黄宗汉愿意戴多少“帽子”随他自定。
胡雪岩如此处理这桩生意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本来是自己的生意,被人抢去如今再夺回来,从道理上讲,这笔生意的好处胡雪岩无论如何都是可以而且也应该拿的。再说做生意就是为赚钱,到手的钱而且应该说还是该拿的钱却不拿,自然是让人不好理解。但胡雪岩却有自己的道理,那就是钱要拿得舒服。拿了以后会不舒服的钱,即使该拿也宁可不拿。
什么钱拿了会不舒服?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拿了会留后患、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钱。比如这笔军火生意中的好处,就是可能拿得不舒服的钱。因为在胡雪岩看来,龚家父子之所以最终肯剜去自己的心头肉让出5万两银子的好处,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强烈攻势之下迫不得已的忍痛牺牲,拿了这笔好处,就等于与对方结下大怨,对方心怀怨恨,以后寻机报复,这也就等于虽得一钱却为自己埋下一颗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留下极大的隐患,实在不划算。这是一笔拿了会得罪同行、结怨于同行的钱,虽然有可拿的道理,胡雪岩也是宁可不拿,也不能得罪人。
胡雪岩的这一番考虑确实有道理。事实上在这桩生意的整个运作过程中,龚家父子本来就已经对胡雪岩心存怨恨,正是由于胡雪岩的这一番化解,使龚家父子不仅知道胡雪岩的手段厉害,而且也知道胡雪岩是一个做事极“漂亮”的人物,由怨恨而至钦服并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并且马上在胡雪岩的钱庄存进8万两银子的公款。
由此看来,做生意虽然是为了赚钱,但赚什么样的钱以及赚钱后果也确实是不能不谨慎考虑的。烫手的钱即使再多也不能要,这个原则任何一个生意人都应该记取。
胡雪岩经常说:“钱要拿得舒服,烫手的钱不能用。”会烫手的钱,不外乎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会触犯法律的钱,如靠走私贩毒等非法手段赚来的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钱”,肯定是烫手的钱。赚这种黑钱于法于理都不容,必将招来灾祸,受到惩罚。为身外之物而冒被囚禁甚至掉脑袋的风险,无论如何都不划算。
第二类是以损人利己为后果,靠坑害同行同业或蒙骗欺诈赚来的钱,比如龚家父子在军火生意上斜插一杠想要赚取的钱,也是会烫手的钱。这类以损害他人利益赚取的钱财,本质上与前一类没有太大的区别,既违背了商场交易必须互利互惠的原则,也践踏了人自身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加害于人,必招报应,赚这种钱也会为自己种下招祸的根由。
第三类是那种既不违法同时也有正当的理由去拿,但拿了却有可能得罪同行或朋友,结怨于他人的钱。比如胡雪岩在军火交易中硬从龚家父子那里挖出来的钱。
一般来说,这三类当中,对于前两类,人们比较容易从理性上看得很清楚,而且大多数人也能清楚地知道并尽可能约束自己按规则办事。但对于第三类钱,人们则常常看不清楚,有时即使看清楚了,也常常很难主动放弃。应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这类钱的获取并不涉及法律问题,也不是直接以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另一方面,商人图利,而且应该图利,一个优秀的商人在别人看来赚不到钱的地方都要设法挖出银子来,何况有现成的钱好赚呢?更何况还有赚这“现成”钱的正当理由呢?
这里确实需要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需要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胡雪岩的竞争哲学是,宁失利益,不失关系。哪怕这个关系仅仅是维持和平共处的关系,因为钱失了再多也能挣回来,而一个关系一旦缺失就很难弥补,这样一个破裂、结怨的关系就如同一把宝剑悬在头顶,其不经意的一击就可能把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断送掉。
其实从生意的角度讲,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商业竞争遇到对手是难免的,但选择对手却与一个企业家所具有的战略眼光有密切关系。一般的企业家总是以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为对手,而李嘉诚则以比自己更强的人作为对手,因为这样,才能使他具有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想当年,李嘉诚在房地产投资时,以号称不败的置地公司作为竞争的对手,结果一举战胜对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商业竞争的对手也可以是朋友,甚至可能是能够精诚合作的朋友。例如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并且,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还是这样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谋势深解】
以和为贵实现双赢
俗话说:和气生财。与其相互结怨因争斗而导致双方受损,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竞争是难免的,但盲目树敌则是愚蠢的。
我们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对方就会被对方消灭。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出于它们生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与动物界不同,个人和个人之间,团体和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当紧密,除了战争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都是不利的。
经商做生意也宜采用“双赢”的竞争策略,这倒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如前面所说,任何“单赢”的策略对你都是不利的,因为它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除非对手是个软弱角色,否则你在与对方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当你打倒对方获得胜利时,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还不足以偿付你的损失。
在人类社会里,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毁灭,因此你的“单赢”策略将引起对方的愤恨,成为你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循环里。
在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而这会影响本是强者的你,使你反胜为败!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活用“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在商业利益上,讲求“有钱大家赚”,这次你赚,下次他人赚,这回他多赚,下回你多赚。何必如此贪心?
6.雪中送炭强过锦上添花
一名朝中大臣因不小心得罪了丞相而被免职,家产也被充公。
平日里,这名大臣重权在握,巴结他的人很多,每当大臣想要什么时,别人都主动送上门来。大臣免职后,想借些钱回家乡,可所有人好像约好了似的,均以名种借口推辞。
这时,大臣以前照顾过的一个小官吏从外地进京述职,见状就借了他600两银子。凭这些,丢官的大臣才回到家乡。
道理很简单,锦上添花人人都会,只要有“花”就行;雪中送炭却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添花”者人众,“送炭”者影单。惟其如此,更显得珍贵,更容易被人所感恩。
人际关系也存在着“成本”,使用方法和时机得当,则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获得人心。比如,捐助、义卖、让利等等公益活动,表面上资助非营利甚至“倒贴”的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实际上所起的广告效应,会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性”广告。并且,“硬”广告,只是让人知道,而“软”广告却在出名的同时获得受众者的好感与支持。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作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李嘉诚此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对此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其实并不高,只是被进口商炒高了)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便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因此,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
此前,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间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点。这场股灾毫无预兆,其突发性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学者大惑不解。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是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当时,5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以上。
根据协约规定,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与5家包销商共同对半承担其责任。也就是各负责51.5亿港元。结果,长实系4家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始料不及的股灾浩劫。
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股灾中,李嘉诚首先站出来“救市”,他以大局为重,认购了数亿股票支持股市。
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谋势深解】
雪中送炭换得大人情
人们在遭受灾难时,对于所受到的帮助容易铭记于心,这就是雪中送炭的感人之处。商人雪中送炭带来的将是在该行业中的好名声,它有助于你长久的发展。
要想获取,必先施予。明明是在求人,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在施恩;本来并无大功绩,只是顺水推舟,却可两边落好,大落人情,这是为人处事高手所为。
关键是要“雪中送碳”,而不是“锦上添花”,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急公好义的好名声。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救人危难的义举,可以为你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使你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你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由此我们不难出,当业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你该怎么办?
落井下石,踩沉对方,你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即使你真能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不可以独霸一个行业的。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是赚不完所有的钱的。更兼风水轮流转,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确的取向是,救人于危难倒悬,不但得到了人缘、信誉及声望,你的形象实际上为你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了伏笔。不仅是积善积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以李嘉诚而言,一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另外,如果能在做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可以名利双收,“甘蔗可以两头甜”。
另外帮助别人,不要念念不忘。帮助时应注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态度甚至想法不要表现出来。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各种好处,绝不会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回收,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人不是刺猬,难以合群,人是情感动物,需要彼此的互爱互助,切不可像自由市场做生意那样**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久。
7.过河不能拆桥
一名商人带着他的驼队穿越沙漠。
一天晚上,他到达一个绿洲。这时,他已经断水好几天了。他在绿洲发现了一口压水井,这口压水井旁压了个小纸条,上面说这口井必须先注入一些水才压得出来,井的旁边就有一壶水,希望使用者在压出水后将壶再次注满,以方便以后使用者。
商人在井边找到了一壶水,注入井后果然压出大量井水。但商人只顾享用,将注水壶的事扔在一旁,还自言自语说:“我够用就行了。”
不幸的是商人在沙漠里迷了路,几天后再次遇到了这个绿洲,他的水已经用光了,而压水井由于没有水注入再也压不出水来。
过河拆桥是生意场上的畸形心态,其出发点是,反正河我是已经过来了,桥也就没用了,没用的东西要它做甚?这种从目的到行为上的个人利益极端至上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掉进河里被淹死。
“过河拆桥”这是商界最为常见、也是人人痛恨的做法。要说常见,是因为这里有利可图,无非是为了垄断某方面的利益,独吞某一笔财钱,再加上法制不健全,大鱼吃小鱼,所以虽然手段恶劣,但仍不断有人这样去做。要说人人痛恨,也是千真万确的,因为这种见利忘义、认钱不认人的行径,违反了人之常情,令人很难接受。
但是,“过河拆桥”者在商场上也未必能春风得意。因为“拆桥”原本的目的是不愿再让别人过河,但是同时也断了自己后路,拆了桥就很难再回去了。拆得太多了,自己也就没有后路了,一旦遇到什么挫折,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那么就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所以,“过河拆桥”并不是生意场上的高招,至少不是长久之计。拆了桥,你可能暂时得了利,但是你却用自己名声作为代价,为了挽回声誉,你又得花气力向人们解释,为自己辩护,结果得不偿失。
在商务交际中,还是要养成“过河不拆桥”的习惯。其实,诚实、知恩图报、利益共享在生意场上是相互联系的,人人都趋于利,但是人人都在选择人。因为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更有保障。“过河拆桥”者为人们所不齿,结果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河不拆桥,还要过桥修桥,过桥立碑,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人们只看到众多成功者的生意到处扩展,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同时在到处架桥铺路。对于帮助过自己、曾经给自己架桥铺路的人,成功者从来没有忘记回报,他们不断提到帮助者的名字,给这些人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他们“过河不拆桥”,而且还要修桥立碑,所以才在生意场上路越走越宽,处处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其实,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架桥铺路”,既然别人为你这样做了,你就更应该以此回报社会,最后形成一个大网络,使金钱和智慧能够到处流通,四通八达。
【谋势深解】
过河拆桥不如互相扶持
过河拆桥或许能给你带来独占生意的机会,但更多的是从此你丧失了别人的信任,很少有人会和你再合作,你的利润也因你的“拆桥”而断。
人类世界有个规律,一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实际做起来难度却不小。
有人说过,人都是自私的,因为生命本身具有排他性。当然,这种排他性并非说我们都要视他人为敌人,甚至不允许别人生存,这种排他性主要是指别的生命与你一起消耗着有限的能源,占据着不变的生存空间。当别人的存在没有威胁到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倒还能相安无事;而一旦别人的生存威胁到你的生存,人类就开始有了争斗以至于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用战争的形式和别人争夺生存空间。
当人类意识到无休无止的争斗与战争只会加速人类的灭亡之后,人类开始采用发展科学技术来拓展生存空间,并挖掘有限的能源的潜力。
但是,人类从一开始诞生就已经合作了,如果我们人类没有一点合作精神,那么,今天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恐怕就不是两条腿的人。为什么要合作?道理也很简单,不合作就意味着灭亡,意味着种群的灭绝。
或许因为人与人的合作是难得的,所以,人类的先哲们用许多语言来说明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去爱自己的同类,去帮助自己的同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是其中之一。
或许你会说,求助,是人类的一种自助方式,这没错。而助人,也成为一种自助方式,似乎就不好理解了,明明是给别人以帮助,怎么会有自助作用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你去热忱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在自我状态下难以萌生的“智能受激状态”,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促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机能处于一种“总动员”的状态,使自己的能力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别人求助的问题或事情,有可能是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你为别人解决了问题,做了事情,也会给你以启迪,迫使你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你原来所学的知识和你原来积累的经验。这样,你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得到了别人哲学意义上的帮助。
同时,助人与自助也是人类智慧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资质与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今天在某个问题上帮助了别人,而在另一个问题上,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你今天看似在助人,实际上是在自助。
在生活中,善于助人者并擅自助者,也就是说是从生活中善于施舍与获取最多的人,除了具有一般成功者的共性之外,还有以下的共同点:
①无论从事任何事情,他们总是全力以赴;无论是工作还是游戏,也无论是沉闷枯燥或紧张刺激的、琐碎的或者重大的,他们都能专心致志,尽他们最大的力量,非经最大的努力决不罢休是他们的信念。
②他们能从帮助别人这单纯的事情中获得特殊的满足与深切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为一个朋友、一个主顾、一个病人、一个顾客,甚至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他们都觉得这是极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