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要: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科教,提高公司中人才的素质,协调好公司与科教界的关系。
公司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再先进的管理模式离开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无异于无本之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教界,公司新产品开发同样离不开科教界。
向科教界寻求人才,求教于科教界,无疑是公司获得人才,求得发展的最佳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高,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美国,与电脑行业相关的一些股票,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足以证明科技的巨大威力。而科技的进步,又在于劳动者素质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于人才的培养。
日本的经验表明,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级,技术革新者的比例平均增加60%,工人提出技术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5%,而科技人员的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5%,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推广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更可降低成本30%以上。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生产者智力和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一个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提高公司中人才的素质,协调好公司与科教界的关系。
华东某县有一个劳动大学的校办工厂,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搞过科技开发项目,主要靠移植其他厂家的老产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生存越来越困难,全体领导班子被迫辞职。年轻的厂长到任后,对厂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教训:工厂生产经营不景气,关键是不注重科学技术,不能推出新产品,产品结构单一。管理者认识到这一实质问题后,决定依靠科教界的后援打一个翻身仗。他们把科学技术作为兴厂的根本,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本厂的科技人员内外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由于开发了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如今已成为全省医药系统五大公司之一,来自全国的客户源源不断。
是否重视科学技术,是否重视与科教界的合作,其生产经营的效果大不一样。公司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生产力的竞争。作为公司领导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技,把科技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与公司的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而这离不开科教界的帮助。重不重视科学技术,是否与科教界联手共建公司,其生产经营效果大不一样。
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科学技术运用的竞争。管理者要想把科学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向科教界寻求帮助,与科教界携手共创公司。
前不久,中科院的两名院士呼吁公司不要搞“万岁产品”。所谓万岁产品,就是那些追求功能齐全“一劳永逸”的产品,这种产品其实是最没有出路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解放”牌汽车可以生产三四十年不用更新换代,但今天的电脑,从386到586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科技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新产品不断涌现,旧产品迅速被淘汰。据报道,在国外,许多有眼光的公司开始研制生产“短命产品”。美国人出门不爱带雨伞,碰上下雨,花二三美元买一把喜欢的素色伞,用后即扔。台湾制伞商据此设计了一种简易伞,只能开合四五次,大受美国人欢迎。如今,这种台湾伞占据了美国进口伞6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日本有家公司,研制了一种外观漂亮,但寿命只有9个月的纸制手表,价格仅3.5美元,十分便宜,一下子打开了北欧市场,风靡全欧洲。大量的事实表明,科技越发展,市场化程度越高,短命产品就越有市场,并将成为一股消费潮流。公司开发短命产品,既可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使产品的目标市场量大而广,又可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而公司要想把握住“短命产品”这一商机,一方面要靠及时周密的市场调查,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科教界的帮助,公司只有协调好同科教界的关系,联手进行新产品开发,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立足。可以说,在未来社会中,不能及时推出新产品的公司也必定会成为“短命公司”,很快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彻底挤出局。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公司处理好与科教界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司生产者的智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形成新的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