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开放的一代。(1 / 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开放,似乎没有人认真研究过,怎么做才算是开放也没有人深入分析过。随着80后逐渐进入主流消费群体,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谈论的重点,我觉得有必要把开放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既然大家普遍认为80后是开放的一代,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开放到底是好是坏?开放的80后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80后能否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人?能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否真正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能否从“受气包”转化为“征服者”,彻底改变弱者心态导致的扭曲心灵,从思想上、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因为开放涉及的领域很多,我想把关注点放在“思想开放”这个方面,因为“思想开放”是纲,是对其他开放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关键要素。

现在的80后,比起前几代人来说思想要开放得多,做事也大方得多,不像以前那几代人做事扭扭捏捏,干什么都不好意思,不敢上台,不敢展现自己,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只要给80后营造一个施展的舞台,善于利用80后开放的心态,善于引导80后开放的行为,就能激发80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8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与人合作的环境,所以80后参加工作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团队合作,因为大家过去独来独往惯了,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事,很难适应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式。要知道,合作也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需要明白当今社会靠单干是不行的,必须“瞎子背瘸子”,互相取长补短。而要做到团队合作,关键的一点就是沟通,而沟通的核心是换位思考,即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去讲故事,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记得20多年前,曾经流行过一套前瞻性的“走向未来”丛书,一共80来本小册子,分几年出版,涉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等很多方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那套图书非常感兴趣,尽管那个时候中国还在搞计划经济,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尽管当时我的收入很低,每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但是还是省吃俭用把零花钱用来买这套丛书,因为我对前瞻性的话题历来非常敏感。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投资是值得的,因为这套丛书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有了一个开放的心态。几年以前,又一套前瞻性的电视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大国崛起》,这套电视片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分析了世界上主要经济大国的崛起之路,预见了中国将要发生的很多变化和发展趋势,是难得的一套政论片。继《大国崛起》之后,又出了姊妹篇《公司的力量》,将公司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做了精辟的阐述。如果80后能认真观看这两部片子,能看懂背后的道理和逻辑,对于把握未来,把握趋势非常有帮助。因为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有可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不过,开放不等于崇洋媚外,不等于盲目地抄袭模仿,不应当把外国人的评论当做判断是非的依据,更不能低三下四地委曲求全,必须不卑不亢才行。开放是一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拿来主义”的强者心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就像《大国崛起》中介绍的俄国沙皇到西欧当学徒一样,作为一国之君的俄国沙皇,带着一颗谦卑的心去虚心求教,取回了真经。尽管中国由于“**”的原因,在科学技术方面,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暂时落后了,但是我们在奋起直追,早晚有一点会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不管是引进什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行动,必须搞透彻了才能实践,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实施360°考评、平衡计分卡、矩阵式组织、末位淘汰,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实施这些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边界条件、支撑要素和人才要求,仅凭热情去推动。

开放也不等于赶时髦,不等于盲目追赶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毕竟中国企业的基础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基础不一样,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大家的诚信程度不一样。过去几年,《蓝海战略》、《长尾理论》、《谁动了我的奶酪》、《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等管理理念图书都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没有搞清楚其精髓,不了解其限定条件的情况下贸然行动的,由于事先没有做足功课,没有准备好,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人们就马上走向了反面,说某个管理理念不好使,不现实,不符合中国国情,从根本上否定一个理念,否定一个体系。可以说,“做事喜欢想当然”是老一代中国人的通病,因为大多数人都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态度。缺乏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工具,再加上中国人“太聪明”了,听到一个概念不错就以为自己搞明白了,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实施,结果很容易走向反面,到最后应了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话,不愿意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故步自封。所以打造学习型组织就要从“走出去,请进来”开始,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培养,尤其是以白领员工为主的知识型企业。记得当年我在中国惠普担任首席知识官(CKO)的时候,就试图用“知识管理”的很多理念、方法、流程来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激发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当时我给知识管理制订了三个宗旨: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劳动,避免组织失忆。根据这三个宗旨,设计了一整套方案,通过战略规划,标准流程,质量管理等手段和途径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组织智商;通过“知识大师”计划,“师傅带徒弟”计划等项目来减少重复劳动;通过销售漏斗管理,矩阵式管理等工具来避免组织失忆。另外,通过读书会等方式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为了后继有人,惠普每年都选拔50位有培养前途的后备人才进行为期半年的集训,让他们参与“雄狮计划”,当时我们请了徐匡迪、王石、柳传志、杨惠珊、王中军等很多出色的中国领导者和社会名人与“雄狮计划”的参与者交流,让他们开阔眼界,结识成功人士,了解成功人士的思维逻辑和思想境界。这样可以让大家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不要闭门造车,更不要不懂装懂,善于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去学习。当一个人经常接触比自己强很多的明白人的时候,就会非常理性地看问题,就不会翘尾巴。

可以说,不管是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能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一个没有接触过顶级职业经理人的人很难成为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没有接触过顶级领导者的人也很难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大家都知道前人说过的那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贤人指路。遗憾的是,当今中国读万卷书的人越来越少,走万里路的人也越来越少,请贤人指路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大家已经习惯了自己摸索,习惯了遇到问题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请明白人帮忙,结果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漏洞百出,按下葫芦起来瓢,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总也无法治本。

通用电气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是国际公认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中国人对其顶礼膜拜可以理解,可惜的是大家都没有把关注点放在他具体的做法上面,更不了解他的管理体系。比如他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培训各级管理人员,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都做不到的,大家都喜欢去做报告,而不是做员工培训。杰克在给高层管理人员做培训时,经常提醒大家不要摸着石头过河。他经常这样讲:我相信你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世界上都曾经发生过,作为一名经理人和领导者,你们的任务不是关起门来思考,而是走出门去交流,去了解类似的问题和挑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曾经发生过?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旦你找到了别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你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一种开放的胸怀,一种善于学习,善于借力的思维模式。

中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不是懂得英文就懂得国际化,不是在国外生活过就懂得全球化。西方企业的战略规划体系就是一套久经考验的商业逻辑,不懂得这套系统,就会继续走弯路,交学费,到头来遍体鳞伤,无功而返。要知道市场经济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工业革命也不是从中国开始的,我们必须用一个开放的心态,谦卑的心态虚心向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虚心学习,唯有这样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千万不要只听说了一个概念,或者学了一点点就以为自己明白了,一知半解最容易犯错误。中国有一句老话: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人。当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很能干,自以为自己很厉害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忘乎所以,出事是早晚的事。骗子一般骗不了真正的聪明人,因为这些人会分析;骗子也骗不了傻人,因为傻人很慎重,知道自己脑子不好使,怕上当受骗;在骗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就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

我在做管理培训和管理咨询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对我们这个行业了解吗?你可否讲一些我们这个行业的案例?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业很特殊,自己的企业很特殊,跟别的行业、别的企业不一样。因为他们既不了解整个行业的特点,也不了解其他企业的特点,所以才容易陷入误区,以为自己企业所面临的都是很独特的问题和挑战。当我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讲完其他行业和其他企业的案例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想法很狭隘,很多经营管理理念都是相通的,而无法上升到理论的管理实践往往是经不住考验的,是不具备可复制性的,只能当做故事听听而已。

很多优秀企业在中国做得很成功,却无法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总结出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

其实,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经常走出去交流,就不难发现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有共性的,因为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往往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和瓶颈。关键是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让外行指导内行。记得当年我帮一家企业做战略咨询时,各个职能的总监们通力合作,希望按照老板的要求把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从106天缩短到84天,但是不管怎么努力还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已经尽力了。当我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之后,就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建议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用不同的流程来解决问题,客户听了我的建议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都是有十几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更没有这样做过。老板听了我的介绍和建议,马上转过头去问技术负责人:按照高老师的说法,你们能把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到多少天?技术负责人回答:15天就足够了,另外,这样做模具成本一年就可以节约2000万。后来,这套思维模式,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被我的很多客户采纳,因为它对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研发成本和采购成本,减少零配件库存,降低模具成本,起到了重大作用,真正实现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一般说来,企业花费100多万做战略规划咨询,除了明确目标市场,明确产品定位,设计好完整产品,知道未来几年的路径以外,当年换来的节约或者效益提升就超过600万(这可是纯利润),更不用说几年以后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人员积极性的提升和员工队伍的稳定等软实力改善。有时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是真的,因为外来的和尚往往没有条条框框,敢想敢干,能够大胆地提出很多天方夜谭式的建议。

当一个人有了开放的心态之后,就知道借力前行。我接触过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这些人都非常聪明,非常努力,通过十多年的奋斗打下了一片天地。可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生意越来越难做,仅靠过去那点成功的经验已经快到极限了。在我看来,中国人与西方人最大的分别就是遇到问题时我们喜欢自己摸索,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专家,而西方人则善于学习,愿意请专家帮忙,所以西方人开公司前会先做市场调研,会请咨询公司帮忙。但是中国的大多数老板宁肯自己不断交学费,不断试错,不断赔钱,也不愿意请明白人帮忙。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和很多老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自负!一旦某个人处于自负的状态,就会看不起别人,就会不相信别人。要知道,自负的背后是自卑,当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自负的时候,其内心深处往往是自卑的,自负是掩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一个自负的人很难有开放的心态,更不会从别人那里学习,自己的路必然是越走越窄,直到有一天自己走投无路了才怨这个社会不公平,怨员工不努力,怨合作伙伴不够意思,总之是从别人那里找原因,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我坚信,美国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虽然我们在很多方面与美国还有30年左右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逐渐缩小。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贫穷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保守,而思想保守的做法是不思进取,不思进取的结果是更加贫穷。所以在中国,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越保守、越封建,要么整天烧香拜佛,求这个,求那个,把有限的钱都花在不创造任何价值的地方,希望某个神灵能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要么整天怨天尤人,等着别人来救济,不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如果一个人没有开放的心态,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怎么可能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只会让人越来越失败。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每个人唯有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过上好日子。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优胜劣汰是大家必须接受的游戏规则,弱者注定要被淘汰,这是非常残酷的、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要么逃避现实,要么面对挑战,没有第三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