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利益驱动”这个基础之上的,既然是利益驱动,就必然有博弈,有抗争,这是很正常的。有些人可以通过博弈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人通过抗争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众所周知,一家著名的代工型企业在农民工“13跳”之后,所有人的待遇都提高了,工作环境也改善了。这就是博弈的结果,只不过这种方式不值得提倡,因为不管怎样,都不应当以生命为代价去抗争,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很多老板都抱怨现在的员工太浮躁,动不动就跳槽,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想明白,员工为什么跳槽?当然随着跳槽的人越来越多,老板必然会着急,不得不反思,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学会算账,到底是给现有的员工加薪好,还是花时间,花精力去招聘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好,到底是留人成本高,还是换人成本高?没有哪个老板傻,当招聘新员工,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大于给员工加薪的成本时,老板自然愿意给员工加薪,当选择低薪员工创造的价值远远不如高薪员工时,老板自然会想通的。所以在我看来,80后爱跳槽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杰出的和优秀的80后跳槽,会逼迫老板反思,会让老板醒悟,从而加速中国企业的成熟,跳槽的杰出员工和优秀员工多了,企业自然会去检讨自己,不断提高员工待遇,更加尊重员工,更加考虑员工的发展和前途。
其实,员工与老板(上司)讨价还价是合理的做法,过去那种逆来顺受的做法是落后的,是过时的,是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如果一个企业是靠少给员工薪水赚钱,靠污染环境赚钱,靠偷工减料赚钱,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只有当中国企业的员工薪水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只有当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达到初级发达国家的水平,只要当中国企业知道唯有用真材实料才能赢得忠诚的客户的时候,那才真正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才有可能走向世界。那些擅长忽悠,靠广告宣传拉动市场的企业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尤其是当理性的8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后,就不再会那么容易轻信广告了。
我坚信,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中国企业早晚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因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么有人会说,劳动力成本上去了,环保成本上去了,用真材实料做产品,企业就没钱可赚了。其实,只有不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会这样想。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老板们不愿意执行劳动合同法,不愿意让员工享受带薪休假,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可是实际上大家不得不加班加点。为了降低环保成本,不愿意加装环保设施,把环保成本转嫁给社会,让全体纳税人来承担治理的费用。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老板们喜欢用廉价原材料,而且越便宜越好,到最后产品不断出问题,品牌就砸了。可以说,这三个问题是现阶段中国的老板们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他们以为劳动力成本上去了,环保标准上去了,原材料质量上去了,在售价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利润就下降了,这是小学生都懂的算术题,只不过这种思维是错的。
我们不妨用两张图来解释:“假设A”是说成本上去了,因为售价不变,利润下来了。“假设B”是说成本上去了,售价也高了,所以利润更高。大家试想一想,如果设计成本上去了,如果原材料成本上去了,如果环保标准高了,价格会不变吗?云南白药牙膏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靠着真材实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迅速蹿红,价格比国际知名品牌高5倍,利润可想而知,见下图。
价格导向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通病,很多老板还不懂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喜欢用廉价的原材料,喜欢用廉价的劳动力,一味地降低成本,总想靠低价格去赢得竞争。很多人都以为消费者都喜欢廉价货,其实不然,对于温饱型消费者来说,这种假设是对的,但是随着小康阶层和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人们会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物美价廉的大路货只能赢得温饱层消费者的喜爱。中国的消费者普遍缺乏挑剔的意识,能凑合就凑合,能忍耐就忍耐,特别宽容,哪怕一家企业做了对不起消费者的事,也能原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害了中国企业。要知道,没有挑剔的消费者,就不可能造就卓越的品牌,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卓越品牌,跟中国的消费者太宽容,太迁就有密切关系。随着80后对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品质、危机的处理越来越挑剔,中国才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卓越品牌。什么时候中国的消费者动不动就打官司,而且打官司很简单,不费力,不费钱,还能得到巨额的赔偿,那个时候,中国的品牌就与国际接轨了,中国企业就能征服世界了。
要知道,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以效益提高为前提的,如果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只要企业效益提高了,自己的薪水就会提高,他们会不努力提高效益吗?但是如果企业效益提高了,却和员工的利益无关,谁愿意为老板卖命?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老板都希望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可是老板与员工之间在利益不对等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同心同德?要知道,员工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绝对不会为了老板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企业家要想让员工有主人翁精神,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效益好坏是否让员工知情?二是企业的效益好了,员工是否分享,如何分享。
斤斤计较的80后是中国人开始觉醒的象征,他们不再盲目奉献,他们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不过80后在面试时千万不要谈薪水,连问都不要问,尤其是遇到一个好企业或好岗位时,更要以大局为重,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你能否胜任,没有人知道你的水平如何。
在工作了3~6个月之后,如果80后员工感觉到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自己能算出来这几个月给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且周围的人都看到了,大家都认同了你的能力,老板也基本认同了你的能力,就可以非常客气,非常含蓄,非常委婉地暗示上司或老板,希望得到加薪,这样大家都有面子,上司或老板不会觉得因为压力而给部下加薪。要知道谁也不希望在压力下屈服,更何况是上司和老板,所以80后员工要先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上司”。
谈论加薪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刚认识不久,任何一方都不要主动要礼物,更不能要贵重的物品,否则会让对方反感,感到谈恋爱的目的不纯,会伤害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正确的做法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在基本确认了恋爱关系之后,在不经意的场合表达出自己很喜欢某一个物品,给对方传递一个信号。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敲。如果对方是一个明白人,他(她)自然会记在心上,然后会选一个合适的场合把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人,这样两个人都感到有面子,有感觉,有默契,皆大欢喜。
作为上司或老板,在80后员工入职时,一定要告诉员工,工资不是老板发的,也不是公司发的,而是客户发的,是从企业赚到的钱里面分成,这样员工就会明白两个道理:一是会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知道善待客户;二是不会把矛盾指向老板,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赚钱,因为老板不可能拿自己的钱发给员工,钱是从市场上赚来的,这个道理一定要讲清楚。我自己就曾经有过痛苦的经历,误以为现在的80后都很懂事,很多话不必多说,结果大家不知道自己的工资要想增加就要设法去创造价值,总希望老板掏腰包多发钱,公司赚不赚钱跟自己没关系。当然作为60后或70后的老板或上司,必须允许部下与自己博弈,允许部下讨价还价,这是他们合理的要求,60后和70后老板不能再指望80后都是驯服的小绵羊,像自己的同龄人一样,一般不去谈薪水。如果暗示老板或上司不管用,不得不与老板或上司正面谈加薪的事,一定要慎重,必须是“一对一”跟上司或老板单谈,绝不能在公开场合谈,更不能几位员工联名上书要求加薪,甚至采用罢工的方式去要挟老板,逼老板就范,那样的话性质就变了,善意的协商变成了恶意的对抗。要知道,没有哪个上司或老板能够接受这样的诉求,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
另外,如果80后选择了创业型的企业,在创业阶段,如果工资都是老板出的钱,而不是从客户那里赚来的钱,80后员工一定不要谈加薪的事情,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就行了,有困难可以找老板帮忙,但是不可以撂挑子。因为创业期很艰难,大家要同舟共济,否则老板很难接受,因为失败的风险是老板一人扛着。等到公司能赚钱了,老板自然不会忘记创业的元老,大家到那时就可以分享胜利成果了。就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百度和阿里巴巴来说,大多数创业元老后来都成为了亿万富翁。在创业型的企业打工,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有共同开创事业的追求。
记得当年我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时,曾经劝过去的一位老部下回国工作,他那时已经移民美国多年,是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过着丰衣足食的中产生活,要让他回国工作,就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太太不愿意回来,担心回来不习惯这里的环境,害怕没有事情做,发挥不出自己的作用,孩子回来教育有问题,语言也有问题。而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并不了解他的为人和能力,公司不愿意承诺给他外方人员待遇(跨国公司的外方人员待遇是非常好的,老婆孩子都有生活补贴,一年有几个带薪假期,孩子上国际学校全报销,住房汽车都是公司承担等等)。我就跟他讲,你只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些待遇都不成问题,一切都会解决。起初两年,他的老婆孩子留在美国,他一年跑个10趟8趟,的确很辛苦,可是不到两年时间,他的为人和能力得到了认同,公司为了留住他,就给了他期盼已久的外方人员待遇,老婆孩子一起来到中国,享受到最好的福利待遇,他自己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从一位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跨国公司中国研究院的一把手。
其实,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多挣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会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这很正常,关键是看公司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记得20多年前,我在中国惠普公司做市场开发工程师,看到周围的销售人员挣钱多,得到各种奖励也眼红,就想试着改行做销售,尽管自己知道那个工作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考虑到个人利益还是想试一试。正好有一家外资企业想招销售人员,就找到了我,基本谈妥条件之后,我就向上司提出来要离职。公司为了挽留我这位曾经三次获得先进员工称号的“好员工”,事业部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和公司总裁都亲自出面谈话。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力资源总监当时跟我说的一段话,让我下定决心继续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为了让我改变初衷,人力资源总监这样问我:小高啊,你是做市场营销工作的,你一定知道供求关系这个概念吧?我说:当然知道。他接着说:你知道全中国的外企里面,有多少人做销售工作吗?我大概算了一下说:大概有几万人吧。他又问我:你知道在全中国的外企里面,有多少人做市场营销工作吗?我考虑了一下说:大概不到一千人吧。他接着问我:你觉得在这几万人当中争第一容易,还是在这一千人当中争第一容易?于是我恍然大悟,不再犹豫,不再彷徨,下定决心做市场营销工作。20多年过去了,经过自己多年的坚持和奋斗,总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营销战略专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的人力资源总监在关键的时刻点拨了我,帮助我把好关,使我没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迷失。所以说,面对斤斤计较利益得失的80后,老板或上司不要反感,一定要学会站在80后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只要位置占对了,只要心态调整好了,就会发自内心地帮80后出谋划策,让他们走向成功。我坚信,未来20年,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一定是那些懂得经营人心,懂得尊重员工,懂得善待员工,懂得培养员工,懂得如何调动80后积极性的企业。
80后斤斤计较利益得失并不是坏事,但是心态一定要调整好,要知道唯有通过奋斗才能不断攀登,对于绝大多数80后大学毕业生来说,都不能再以“天子骄子”自居,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比例比刚恢复高考时的60后多了几百倍,比70后多了几十倍,上大学已经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记得当年我们大学毕业时,整个北京市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万多人,大家聚集在首都体育馆,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联欢会。大家试想一下,现在如果把北京某一届的大学毕业生聚集在一起,需要什么样的地方,可能连鸟巢这样的十万人体育场也不够,只能在天安门广场这样的地方才能容得下那么多人。现在一个大学的学生数量就相当于过去全北京所有大学的大学生数量。所以对于80后来说,一定要清醒地认清自己的价值,只要有资本就可以讨价还价,没有资本就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