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创立的煎茶方式,主要包括:茶饼品质的鉴别、炙茶、碾茶、罗茶、煎水、投茶、酌茶、品茶等。
唐代越窑执壶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其饮茶方式,就存在着如《茶经》所记的“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混煮的羹饮,也存在“以汤沃焉”的清饮。清饮,即是《桐君录》所载的“清茗”。
陆羽着力推行的煎茶,是对西晋《荈赋》的继承和发扬。它抛弃了过去煮茶的“煮之百沸”,减少了茶在水中的浸煮时间,使唐初诞生的蒸青绿茶,基本保持着绿茶的色绿汤美。摒弃了过去煮茶所添加的淀粉类、果蔬等辅料,使茶汤不再沦为“斯沟渠间弃水耳”。
陆羽创立的煎茶模式,首先规范了煎茶用器,并旗帜鲜明地对当时的茶器和茶具,从使用功能上,做出了准确的界定与定义。陆羽把制茶所必需的19种工具,定义为茶具。把对茶的烹煮、品鉴有育化、有改善、带有精神属性的有关茶具,全部定义为茶器。
陆羽在《茶经·之器》中,详细罗列和解读了共有茶器24种,具体包括:风炉(含灰承)、筥、炭挝、火夹、鍑、交床、夹、纸囊、碾(含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簋、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若是再加上摆放茶器的具列,以及统贮茶器与具列的都篮,全套总共为26件。对此,在《封氏闻见记》中,封演记载得也很翔实:“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从中可以看出,封演所记的“二十四事”,是不包括具列和都篮的。
陆羽强调的“茶之功效”,为“**昏寐,饮之以茶”。这与开元年间降魔藏禅师宣扬的“学禅务于不寐”,是基本一致的。陆羽对茶之功效的认知,是否受到了降魔藏禅师及其弟子饮茶思想的影响,尚不得而知。他受诗僧皎然“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饮茶之道的熏陶,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封演眼中的“煎茶、炙茶之法”,即是历史上首次由陆羽创立的系统而完善的煎茶之道。
唐代邢窑渣斗或滓方,高10.4厘米,口径15.6厘米
辽代宣化墓壁画中,左侧侍女持一白釉渣斗或滓方
煎茶备器:“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从《茶经·之略》对茶器的严谨规定,我们能够看出,陆羽对于正规场合的茶事活动,其规范用器与礼仪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他对于日常的休闲茶席,仍会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并没有求全责备。在对待茶釜与茶碗的选择上,陆羽着墨较多。他从实用美学和功能上,对茶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解读。我们仅从《茶经·之器》一文引用的“酌之以匏”“器择陶拣”等,就能明显读出,杜育的《荈赋》精义,对陆羽择器思想的影响至深。
茶器的精美与完备,虽然是煎茶所需的基本仪轨与世俗要求,但是,我很同意扬之水先生的独特视角,她在《两宋茶事》一文中指出:“《茶经》最有意味的文字,却在卷下《九之略》。”“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饮茶重在闲雅,茶烟轻飏,彰显的是品茶的心境和山林之致。“若方春禁火之时”,“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藟跻岩”,省略掉的不仅仅是茶器,还有那些让人心生烦劳的繁文缛节。故扬之水先生说:“《茶经》凡不可略者,皆是为俗饮说法,唯此之可略,方是陆子心中饮茶之至境,此便最与诗人会心,其影响至宋而愈显。”
择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陆羽推崇的“山水上”,是指“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山泉水。它是指经过充分自然过滤且饱含二氧化碳的硬度较低、相对纯净的山泉水。水中的离子和杂质含量较低,才会有助于茶的香气、滋味、汤色、气韵的充分表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江水和井水,并非不可用于煎茶、泡茶,其前提要求,首选水质纯净与水体新鲜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引用的“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但是,这句话却是出自唐代张又新所撰的《煎茶水记》。文中述称陆羽口授李季卿的“二十水论”,是引于元和九年,张又新在长安荐福寺看到楚僧携来的《煮茶记》所载。
用火:“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苏轼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火,即是有焰之火、烈火。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焙茶,宜用慢火,以降低茶叶的焦糖化倾向,减少香气的散逸。煎水必须用热值高的烈火,使水迅速沸腾,减少水中气体的挥发,保持水质的鲜冽度,有利于香气的挥发及茶汤滋味的改善。
候汤:“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较之过去的“煮之百沸”,陆羽的煎茶技法,其精细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此处的“沸”,是指水的波动状态。腾波鼓浪的三沸,才是水开后的真正沸腾,于此不可望文生义。由于过去无法准确测量水温,陆羽便很用心地把煎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沸,是为了加盐,调其鲜味,维持末茶的鲜绿;二沸,是为了取出一瓢热水,待水开后育华止沸。同时,在二沸(水温大约85℃左右)适时量入茶末。陆羽为什么会选择在二沸时加入茶叶?首先,85℃左右的水温,可以钝化茶中残余的多酚氧化酶,防止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有效降低了茶汤与茶末的氧化红变率。其次,与过去的煮茶相比,有效缩短了茶与水的混合煎煮时间,减轻了茶与茶汤的氧化程度,降低了茶汤的苦涩度。尽管陆羽煎茶考虑得如此缜密,但是,煎出的茶汤,还是“其色湘也”。为了降低茶与茶汤的淡黄(淡红)色,陆羽在选择茶器时,提出了“碗,越州上”,因为,越瓷青而衬托遮掩得其茶色绿,故陆羽强调“青则益茶”。我们今天的绿茶制作,技术成熟,杀青透彻,在冲泡过程中,茶与水的混合时间又较短,其氧化程度可以忽略不计,故外观绿、叶底绿、汤色黄绿。
唐代《煎茶图》
辽代《煮水点茶图》
元代《点茶图》
明代 王问《煮茶图》
五代越窑青瓷碗
酌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陆羽告诫大家,不要喝冷茶。茶汤凉了,不仅香气和滋味会变差,而且会如唐代医学大家陈藏器所言“冷则聚痰”。因此,饮之宜热。当然,茶汤也不能入口太热。因为人的口腔、食管和胃黏膜,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为60℃,超过此温度,就会容易烫伤消化系统的黏膜组织。在行茶时,还要根据茶的品质和人数,去规范饮茶的碗数与礼仪。
品赏:陆羽从茶的制作,到择水、备器;从炙茶、煎茶,到分茶、品饮等,一改过去饮茶的粗糙,把此前滋味多样的吃“茗粥”,升华为气息较为纯正的“啜苦咽甘”,开品茶风气转折之先,整个过程既建立了诉诸感觉的审美,又不乏诉诸理性的艺术表达。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陆羽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一个由粗放煮茶向精细煎茶的过渡时期,煎茶中合理的“调之以盐味”,可能会改善那个时代茶汤的色泽或鲜味,倘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陆羽仍没有彻底摆脱唐代以前饮茶旧俗的窠臼。
综上所述,陆羽创立的煎茶方式,主要包括:茶饼品质的鉴别、炙茶、碾茶、罗茶、煎水、投茶、酌茶、品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