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最初的药食同用到人们的普遍茗饮,乃至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自文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若自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氏算起则更加久远。从原始采摘、自然晾晒的白茶发展到唐代的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再发展到明、清的烘青绿茶、黑茶、黄茶、红茶、乌龙茶,六大茶类及所属工艺相继产生。
很多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偶然的必然性,而非人类拍拍脑瓜子就可想出。如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的实践。茶青采摘后,人之行走导致竹篮中叶片生香的发现。茶类炒青时透气不足为湿热影响而出现的闷黄工艺。粗老绿茶在长途运输的自然环境下发酵成了黑茶,我们所能做的是在观察到事物现象后,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目的而将其加以改进完善。恰如瓷器的呈色历程,其在工艺实践下逐渐减少了胎体釉料中铁元素的影响而有了黑、青、白瓷,又以白瓷为基础幻化出了缤纷的彩瓷。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都有一个过程。茶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随着饮食器具、六大茶类、饮茶风俗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与所处时代需求相契合,自原始陶器始,发展出青铜器、瓷器、紫砂器、玻璃器、石器、竹器、漆器等一系列材质多样、形式缤纷的物件。沏茶方式亦从“浑而烹之”发展到唐煎、宋点、明清散茶瀹泡。陆羽倡导的煎茶道,第一次把粗放式的喝茶带向了艺术性的品饮。宋代的点茶进一步提高了对茶的审美,最终在皇家引领下走向奢华。唐、宋饮茶实际是连沫饽、茶渣、茶汤一起咽下,这个在今天看来稍有不雅。明代朱元璋的“废团改散”令散茶瀹泡法大行其道,“开千古饮茶之宗”,让茶饮回归了天然趣味。即使在今天,瀹泡法仍然是我们饮茶的主要形式,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品饮方法的科学与合理。
安化荒山茶园采摘情景
对于茶器,生活中经常遇到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个紫砂壶上会有个黑点,为什么那个紫砂壶的某个位置微微鼓起了一个小颗粒。为什么这件瓷杯表面出现了一个不显眼的微小灰点……紫砂壶上的黑点是铁熔点,微微鼓起一个小颗粒,是突起的沙砾,它们恰恰反映出了矿料的纯粹。灰点是瓷土里的矿物质在高温状态下氧化而成,原矿的陶瓷制品难以100%避免,只有化学精提纯的瓷土烧制出来才可能做到,但也不是100%无灰点。火中取器,人工凭借的是科学与经验的操作,即在人力可及的情况下做好每一道工序,但人类无法把握烧造时大气压力、空气温度、空气湿度这些于大自然里时刻可能变化的指标。用工业社会快节奏下流水线上产出的冰冷、整齐划一的产品去跟手工做出的有思想、有温度的物件相比,评判标准本来就错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没有“完满”这件事存在,只有懂得了人生的“不完满”,人生才能达到“完满”。茶器一理,手工艺世界里只有自然的美,没有无瑕的器,正如人生中没有圆满这件事情。爱它就要学会包容它。
耕而陶制秋葵纹青花盖碗
耕而陶茶斋小景
手捧美器,无论“坐饮香茶爱此山”之关情,又或“寒夜客来茶当酒”之暖意,都是你我生命中的无限美好。唐人元稹说茶是“洗尽古今人不倦”,此话确然。愿大家所品之茶、所赏之器,不仅是美,更是文化、是人生、是境界。
耕而陶写于2022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