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如何辨证(1 / 1)

在中医看来,感冒初起,热在肌表,没有入里,病位表浅,故为表证。

所谓表证,以恶寒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治疗表证时,多采用宣发、透达、解肌、发汗的方法,用解表药发散表邪,使热从汗解,以达到透邪外出的目的。应当最终缓解表证。所以,中医治疗感冒发烧不是直接退热,而是通过解表发汗,即达退热的目的。

所谓解表就是通过有宣发、透达、解肌、发汗作用的药物驱邪外出,使机体从病理状态(感冒症状)回归生理状态(无感冒症状)。这里的“邪”可以对应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细菌、非典型致病菌(如支原体之类)。中药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机体的微循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特别是天然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如干扰素,从而激发自卫能力和自身修复能力,最终杀死、排出入侵的病毒或细菌,使机体恢复健康。

凡以解表为主的药组成、并用于治疗表证的中成药统称为解表类中成药。解表中成药具有发汗、解表、透疹等作用,在临**广泛用于治疗表证。《新编国家中成药》有关解表中成药的品种有245种,其中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散风、解表化湿、解表退热、解表宣肺的中成药有52种,剂型涉及丸、散、片、颗粒、胶囊等。根据这些解表类中成药的药性,可将其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大类。

辛温解表类主要包括:紫苏叶、生姜、桂枝、荆芥、辛夷花、麻黄、防风、细辛、白芷等。

辛凉解表类主要包括:薄荷、桑叶、升麻、牛蒡子、葛根、**、柴胡、蔓荆子、木贼等。

这些中药都味辛,且富含挥发油,特别是发散风寒的药,含挥发油高达90%以上,发散风热的药,也含50%以上。可见,挥发油在解表功效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这些中药辛味的来源。另外,有的还含有生物碱(如麻黄)、黄酮(如葛根)、氨基酸(如羌活)等成分,这些成分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是解表剂的药效来源。

解表中药无论辛凉与辛温都有发散作用,主要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改善末梢循环,或改善发热症状或降低恶寒怕冷症状,从而也改善了机体内环境,让病毒无法生存和复制;同时,能促使免疫细胞吞噬并杀灭的病毒,再通过体液(如汗液和尿液)将之排出体外。

所以,中医治疗感冒的药物以解表为主,按其功效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祛湿解表、透疹解表和消食定惊解表六大解表类别。其中,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湿解表、消食解表,加上清热解毒之法,在小儿发热治疗中最为常用。

古代中医医家

中医诊断发热有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之异,少有单纯性表证患者,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入里化热症状,单纯解表不足以治疗此类疾病。故治疗发热亦有汗法、和法、清法、下法之别。

治疗外感发热多选用汗法,以解表退热,并将其归为实邪。

治疗内伤发热则比较复杂,需先别虚实。

针对实热当用清法,以驱散体内热邪(各种炎症),积热者可用下法、吐法或消法。

针对虚热则用补法,血虚者补血,阳虚者温阳,气虚者益气。

针对寒热往来则用和法,以和阴阳、表里、气血及脏腑。所谓寒热往来,说明邪郁于半表半里。

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就说过: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有急者,则当和表里而兼治之。翻译成白话就是:

(1)外感初起,热在肌表者,当用解表药发散表邪,使热从汗解;

(2)由于里热积滞而发热者,当用泻下药攻其积滞,使热从泻下而解;

(3)如阴虚、血虚而发热者,当补血养阴以退热。

一、治疗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中成药

风寒感冒是因人体感受了寒冷空气、受凉受冻后出现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红、舌淡、苔白、脉浮紧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以春冬季节及气候异常时发病率高。

风寒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属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对受寒感冒有清晰描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因寒邪入内而易化热。

冬天,天寒地冻,多北风,气温低,人体表被冷空气刺激后,肌肉及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即中医所说的肌表为寒邪所束。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卫阳受遏,即免疫力降低;同时冷空气随呼吸进入肺部,即中医的风邪犯肺,使得肺气不能宣发,然后出现气促、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喉痒、喷嚏、咳嗽等症状。所以,风寒感冒大多是冬天受寒所得,这是事实,但也不尽然。

现代人在夏天反而更容易得风寒感冒,这要拜空调所赐。夏天天热,毛孔张开易于出汗。然而,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调节室温的空调,公交车、地铁、商场、酒店、饭店、办公室和居家。当全身透热、挂满汗水的小宝进到室内车内,空调吹出来的凉风倒是让人感觉冰凉清爽,同时这股冰凉在毛孔大开的情况下直达皮下,直入肺部,这对身体来说就是寒邪。人体是靠出汗来调节体温的,当大汗淋漓时冷风一吹,人体的出汗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出不来汗,自然以发烧来散热,这就是夏天风寒感冒的原因。

所以,无论冬天、夏天都可能患上风寒感冒,其特征是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后脑后脖子疼,转动不灵活。风寒感冒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西医采用退烧抗炎,以及祛痰止咳对症治疗,没有特效西药;中医则用宣肺散寒、发汗解表的办法来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之药。中成药疗效灵验,用对了可覆杯得愈。

什么情况下使用辛温解表药

如果宝宝发烧的同时,流的是清鼻涕,还手心脚心凉,没有汗,如果舌苔发白,十有八九是着凉了,受寒了。这时候就可以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

辛温解表法是中医汗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多采用辛温发汗中药给予治疗,利用的是药性之温以散寒、药性之辛以行滞。治疗的关键在于发汗解表,通过发汗祛邪外出,毛孔是邪气的出路之一。

发汗作用在于开泄腠理,使由表入里的邪气由里向外随汗而解,所以出汗是祛邪外出的标志。所谓的邪,在这里包括病毒、细菌及其感染引起的炎痰物质。

风寒感冒: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面色白,头身痛,肢节酸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简单地说就是,怕冷严重,发热温度不太高,咳痰较容易,鼻涕和痰均为白色,不黏稠。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夹惊证。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驱邪。

辛温解表药

特性:解表中药的药味辛、药性温。

功效:发散风寒。

中药: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苏叶、生姜、白芷、辛夷、苍耳子、藁本、细辛、香薷等。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经方: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九味羌活汤。

中成药:儿童清肺、小儿清感灵、宝咳宁等成方,或用治疗成人风寒感冒中成药,如表虚感冒、表实感冒、感冒疏风、感冒清热等成方,酌情减量。

二、治疗风热感冒:辛凉解表中成药

风热感冒主要是因风热毒邪侵袭机体所致,夏季为风热感冒的多发季节,主要由于外感风热而致。发热是“热毒”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也是西医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炎性反应,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

风热感冒的主要症状包括微恶风、发热重、盗汗、头胀痛、咳嗽、咽喉肿痛、痰黏或黄、口渴、鼻塞、舌尖边红以及苔薄微黄等。对比风寒感冒,可看出风热感冒为发热严重,一般为高热,怕冷轻,咳痰较为困难,痰为黄色,鼻涕黏稠。

风热感冒在儿科中较多见,见于咽炎、扁桃体炎、细菌性上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后期(继发细菌感染)。

什么情况下使用辛凉解表药

如果宝宝高热,同时还有黄痰、脓鼻涕、舌红苔黄、咽干口渴、心率快(脉数)、不怕冷、咽喉红肿或咳嗽等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这些症状属于中医的风热犯表证,或可能是风寒化热表证;没有中医知识的父母,建议及时带孩子就医。风热感冒在西医多属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风热犯表证属于温病初期,风寒化热表证则是伤寒入里化热的传变表现(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伤寒传变与温病初期的病邪(致病菌)不同,但二者都需用辛凉解表药以驱邪(抑菌杀菌抗病毒),只是所用的辛凉解表之法有所区别。中医认为,温病之温邪为阳邪,治疗以辛凉清解为主;伤寒化热为寒热夹杂,治疗以辛温加苦寒的思路,只是要根据寒热轻重来调整辛温与苦寒药的比例,所以有温病辛凉解表法和伤寒辛凉解表法之分。

温病辛凉解表法是指运用辛散合清凉类药物,以祛除上焦、肺卫及其连属清窍所受温热邪气;伤寒辛凉解表法是指运用辛温合苦寒类药物,以祛除三阳经气分所受寒邪和郁热邪气。

辛凉解表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这四个经方即辛凉解表法的源头,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辛凉解表的概念,其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完整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思想,后在温病治疗中得以完善,标志性成就体现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后世医家在温病用药基础上,锤炼出各种效验方。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又进一步开发形成新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金花清感、小儿退热、小儿感冒舒等成方。

风热感冒:风热犯表证、风寒化热证

主证:发热重,微恶风寒,咽痛,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驱邪。

辛凉解表药

特性:解表中药的药味辛、药性凉。

功效:疏散风热。

中药:柴胡、蝉蜕、葛根、**、薄荷、升麻、桑叶、木贼、金银花、淡豆豉、蔓荆子、牛蒡子等。

经方:大青龙汤、白虎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防风通圣散。

中成药:小儿清咽、小儿解表、小儿退热、小儿感冒、小儿感冒宁、小儿感冒舒、小儿宝泰康、小儿清肺止咳、小儿清热止咳、小儿柴桂退热、小儿豉翘清热等成方。

三、治疗暑湿感冒:消暑化湿中成药

暑湿感冒多见于夏季,属中医的“暑病”范畴,多指暑温、中暑、感冒之类的病症,在中国南方常见,尤其是夏季的三伏天,不仅温度高,还湿度大,湿热交加、上蒸下煮的天气,对小孩的影响极大。因小儿脏腑娇嫩,肌表为暑湿所遏,腠理闭郁,容易引起暑湿证或暑湿感冒,出现头身困重、四肢沉重、身热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由于湿易伤脾,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如在太阳下或通风不良、潮湿的环境中久留,则易中暑,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暑湿感冒对应于现代医学的中暑的热射病、热**,以及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是夏季的常见病。暑湿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别于一般感冒,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

中医治疗暑湿感冒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发汗解表、清暑化湿的治法,可轻松解除暑湿带来的困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治疗暑湿感冒的中成药有藿香正气、六合定中、清暑解毒、十滴水、保济丸等成方。

什么情况下使用消暑化湿药

如果在夏天,气候闷热潮湿,宝宝出现出汗后仍然发热,同时还有腹泻或呕吐、胸闷肚子疼、鼻塞流浊涕、烦躁口渴或不想吃东西,加上舌苔黄腻、脉濡数,若有这些症状,就可能是中暑了。如果不是在夏天出现以上症状,也是因为受了湿热,这时候就可以用祛湿清暑的中成药。

中医认为,舌苔黄腻为暑湿内蕴之象,脉濡则湿、脉数则热。外感暑湿之邪,湿热伤表,致气运不畅、表卫不和,气失宣畅、湿浊内阻,阻碍全身气机。气机逆乱、中阳不升,使暑湿上犯清窍,则见头晕头疼、头重如蒙、昏昏欲睡;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见脘痞腹胀;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湿困脾胃,脾失健运,可有泄泻;暑邪入里,正邪相搏,则见发热;暑阳伤津耗气,则见心烦口渴,尿短赤。

用发散风寒药或解热镇痛药都不对暑湿之证,而应当用解暑、祛湿、清热之药,才能外解暑热、内化湿浊,奏表里同治之功。

暑湿感冒:暑湿/热袭表证

主证:夏季发病,高热,汗出热不解,恶心呕吐腹泻,头重身重困倦,头晕头痛,鼻塞,喷嚏,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渴不多饮,纳呆,口中黏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数或濡滑,指纹紫滞。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

治法:消暑化湿。

消暑化湿药

特征:消暑化湿中药的药味芳香,药性偏温。

功效:发表、化湿、消暑。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中药:藿香、佩兰、香薷、草果、苍术、厚朴、厚朴花、砂仁、豆蔻、草豆蔻、扁豆衣、荷叶、淡竹叶。

中成药:十滴水、保济、紫金、藿香正气、暑湿感冒、暑热感冒、甘露消毒、玉叶解毒、清暑解毒、清暑益气、六合定中、柴连、芙朴感冒、加味藿香正气等成方。

四、治疗食积感冒:消食解表中成药

食积与外感疾病

食积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饮食不节导致食物停滞胃肠。

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将吃进去的食物(水谷肉蛋奶)转化为营养物质(气血精微)。脾胃运化失常就会引起食积,如果同时还受风受寒或受热,就会出现发热。各种感冒都可能伴有食积,而食积感冒属于以上感冒的兼证之一夹滞证。

小儿的很多常见疾病,与内伤饮食有关。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东垣老人”李东垣,在约八百年前就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个观点放到现在依然正确,也解释了为什么食积的小儿常出现发热、流涕、咽喉肿痛等外感疾病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具有宣散卫气的功能,卫气是由脾胃运化而产生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当食积损伤脾胃后,肺卫之气(免疫力)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机体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引发外感;同时,饮食积滞化热,外邪与内热相合致病,故而食积患儿易外感。

所以,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要给孩子吃太饱、穿太多。

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食积

看食欲:食积的没有胃口、食欲旺盛——想吃但吃一点就饱,人很瘦。

看舌苔:食积的舌苔厚、苔黄。

闻气味:食积的口腔异味(胃气不降)。

看睡姿:食积的喜欢趴着睡,睡觉不踏实。

摸手心:食积的手心发热、出汗,手背不热。

看眼袋:喜欢吃肉食的孩子,下眼袋大,有暗红色。

当然了,孩子积食时通常还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如腹胀、嗳气,严重的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还有的孩子会出现便秘,或者大便味道特别臭,甚至有酸腐味。这些情况家长要多注意,及时发现,及时调理,以绝后患。

什么情况下使用消食解表药

宝宝发烧的同时,如果出现不饿、不想吃、吃不下,肚子硬硬的,总是不舒服;大便不正常,一天拉几次,或者几天才拉一次,甚至有打酸腐嗝、呕吐等情况,就可能是感冒赶上消化不良,有食积了,这时候就可以用消食解表的中成药。

食积感冒:内伤食积证+外感风寒/风热

即:内伤食积证(消化不良),加上外感风寒(病毒感染)或外感风热(肺炎支原体、细菌感染)。

主证:停食停乳、食欲下降或不思饮食、嗳气、呕吐酸腐、腹胀腹泻、大便酸臭或便秘(消化不良),舌红、苔厚腻(苔可黄可白)。伴有手心腹部热、脉滑、唇红、指纹紫滞、夜卧不宁等现象。

兼证: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头痛身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或夜寐不安、夜啼易惊、惊风抽搐等症。

治法:消导、解表

消食解表药

特性:消食药+辛凉/辛温化湿解表药。

功效:疏风解表、导滞消食。

中药:

消食药:谷芽、麦芽、山楂、青皮、枳实、槟榔、大黄、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等。

辛凉/辛温/化湿解表药:见本节一、二、三项下。

中成药:保婴丹、救急散、午时茶、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七星茶等。

五、治疗时疫瘟疫:清瘟辟瘟中成药+清热解毒中成药

在中医看来,时疫、瘟疫是因“非其时有其气”所致,即主要原因是时令之气不正常,如春季行夏令之气(类似暖春)、冬季行春令之气(类似暖冬)等。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这样论述道:“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瘟疫不是因为感受一年四季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而是这六气之外的气,一种非正常能量所致的病。所以,中医注意到了瘟疫与气候异常有关,也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时疫是因四时的异常天气引起的疾病,多发而传染者为时疫,可以理解为大号季节性流感。

瘟疫则为天地邪气:中人人病,中物物伤。这种天地邪气并非四时风、寒、暑、湿、燥、火的异常,而是天地间的败气,可直达内脏,起病由内而外、从里出表,表里俱可发热,且传变复杂,表里交错,具表而再表、里而再里的传变特征。清·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指出:知为瘟疫而非伤寒,则凡于头痛、发热诸表证,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证,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大疫成就大医

医圣张仲景在瘟疫中写就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宗族的200多人在10年间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因疫病死去的占七成。医圣在伤心哀痛之余,写成了传世经典《伤寒杂病论》。

1232年的瘟疫,成就了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当时的人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以流传,全活甚众。明清时期,也因大疫成就了许多名医名方,如吴又可的达原饮、叶天士与吴鞠通的银翘散、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等,这些救疫名方现在仍然在用。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通过对“疫”病症候的正确认识,把握了“湿、热、毒、瘀”的基本病机,及时有效地开发出了“三方三药”的治疗方案,成功治愈了轻重症的新冠病人,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三药具体包括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三方则是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三药三方”作为治疗COVID-19的推荐药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其组成(如麻黄、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苦杏仁等中药)大多具有清瘟、辟瘟、化湿、解毒的功效。“三药三方”的适用范围覆盖COVID-19的整个病程,包括医学观察期,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期。一方面缓解发热、咳嗽、疲劳、咯痰、腹泻、食欲不振、胸闷气短和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加快了病毒清除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胸部CT影像特征并提高临床治愈率等。

三药之一金花清感颗粒,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在参考《伤寒论》《温病条辨》《瘟疫论》等经典古籍基础上,结合临床专家的经验,以治疗身热不解的麻杏石甘汤及治疗温热疫病的银翘散为基础优化而成,具有疏风宣肺、清热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新冠早期疫邪偏于表所引起风热犯肺证。

金花清感颗粒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而研发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石膏、炙麻黄、知母、连翘、苦杏仁、黄芩、牛蒡子、薄荷、青蒿、浙贝母、甘草,具有疏风宣肺、清热解毒之功效。段燦等观察金花清感颗粒联合西医治疗轻型COVID-19后发现,金花清感颗粒可改善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降低住院率,进而得出金花清感颗粒对轻型COVID-19治疗有效。

三药之二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亦由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2020年2月,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020年4月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可用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以下简称连花清瘟)是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治疗流感的中药复方制剂,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13味中药组成。方中麻杏石甘汤主宣肺泄热,以解肺络之热毒,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红景天清肺化瘀、益气养阴。

三药之三血必净注射液,是以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为基础化裁而来,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的国家二类新药,通过抗病毒、抗休克、抗内毒素、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改善凝血功能等途径,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的低氧血症、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血必净由红花、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提取加工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溃散内毒的作用。除了注射液剂型,还有血必净微丸剂型和泡腾片等剂型。

另外,三方之一的清肺排毒汤,以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为基础方化裁组合而来,具有散寒祛湿、理肺排毒的功效,主要适用于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困乏肢重;或咳嗽少痰,喘憋气促;或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使用清肺排毒汤,在第六至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亦作为推荐方剂。

清肺排毒汤涉及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等21味中药。其中麻杏石甘汤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五苓散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射干麻黄汤为祛痰剂,可温肺散寒,化饮涤痰;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清肺排毒汤中各个处方组合在一起协同作用,与COVID-19治疗原则基本相符,被列为临床治疗期推荐处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和部分危重型患者。

三方之二化湿败毒方,是国家首批中医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及方舱医院“边救治,边总结”中形成,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基础,由麻杏石甘汤、藿香正气散等经典方加减组合而成,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核酸转阴率。临床研究显示,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化湿败毒方能够显著缓解重型COVID-19患者炎性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化湿败毒方在麻杏石甘汤、藿朴夏苓汤、宣白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达原饮等经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成,主要用于重型COVID-19的治疗。组方中麻黄、藿香和生石膏共为君药,以发汗驱寒、芳香化湿、宣肺平喘;杏仁、法半夏、厚朴、苍术、草果及茯苓相合为臣药,以助君药燥湿健脾,且能够运气通畅,助邪外出;黄芪、葶苈子、赤芍、大黄相伍为佐药;甘草配赤芍为使药。通过药物-归经网络研究发现,化湿败毒方中有10味中药相对特异性的归属于肺经。

三方之三宣肺败毒方,作为治疗COVID-19的一线用药,由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教授在麻杏石甘汤及麻杏薏甘汤的基础上优化拟定,具有宣肺化湿、清热透邪、泻肺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湿毒郁肺证的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该方由生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生薏苡仁、青蒿、茅苍术、广藿香、虎杖、干芦根、葶苈子、化橘红、马鞭草、生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平喘,二者共同疏畅气机;藿香芳香化湿,虎杖清热解毒,二者也是宣降组合;青蒿清热凉血消暑,苍术燥湿健脾,橘红理气宽中,葶苈子、生石膏清热泻火,芦根、马鞭草、生薏苡仁渗湿利水。13味中药配伍共同发挥宣肺止咳、解毒化湿之效。

什么情况下使用清瘟辟瘟药

瘟疫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一类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多以热症为主,可伴有不同兼证。针对瘟疫进展的不同时期,治疗的方法也会不同。

瘟疫初期,小儿多舌苔白,邪在表、热不深,可用辟瘟类中药,如紫金丹、红灵散之类的中成药辟瘟解毒。

瘟疫中期,舌苔会有改变,可能由白转黄,邪气逐渐入里,如果孩子出现头痛高烧、咳嗽气促、疹出不透时,可用清瘟类中药,如宣肺败毒颗粒、五粒回春丸等中成药,以清瘟解毒。

瘟疫后期,瘟毒深重,出现瘟疹紫黑、黄疸、神志异常等症状表现,此时病情严重且危及生命,可在清瘟药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化湿败毒+清开灵、清肺排毒+双黄连等中成药,以加大清热解毒力度,以解毒泄热。

什么情况下使用清热解毒药

很多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成药,有很好的消炎退热的作用,但没有解表疏风的功效。所以,在感冒发热时,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解表中药一起使用,或在表证已经解除、仍有内热的情况下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用在感冒的进展期或瘟疫病的中后期,患者出现高热的时候,用清热解毒中药,注意应该没有怕冷的表现。常用的有儿感退热宁、小儿热速清、小儿解热、小儿双清、小儿导赤、消食退热、万应等成方。

清热解毒中药的现代解读

清热解毒中药的性味多苦寒,可清解热毒或火毒。“热毒”或“火毒”主要由火热壅盛所致,常见于温热病和热毒炽盛的病症,如痈肿疔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等。

我个人认为,清热解毒中药所解之“毒”相当于各种炎症,包括外源性,如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以及内源性,如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等所致的炎症,即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是机体受到各种损伤因子刺激后,组织细胞产生的防御反应,病理过程是炎症区组织液渗出、组织变性或增生,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现在许多常见疾病都属于炎症范畴,如各种感染、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修复、肿瘤等都有炎症的身形。

清热解毒中药具有非选择性抗炎作用,只要是体内的炎症,无论是感染引起的,还是非感染引起的,选择相应的清热解毒中药,就能起到解毒消炎的作用。在缺乏抗病毒特效药、耐药菌横行、越来越多抗生素无效的今天,这种非选择性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成为最佳选择。而且,清热解毒中药对因炎症引起的发烧症状,还有意想不到的退烧作用,前提是用对药。只可惜西医大夫不知道清热解毒中药是名副其实的消炎药。

时疫瘟疫: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主证: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

治法:清瘟辟瘟+清热解毒。

清瘟辟瘟药

特性:清瘟辟瘟药的药味辛,药性寒。

功效:发表、透疹、解毒。

主方:达原饮、升麻汤、清瘟败毒饮。

中药:升麻、石膏、草果、竹叶、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翼首草等。

中成药:五粒回春、紫金丹、红灵散、化湿败毒、宣肺败毒、清肺排毒、金花清感、连花清瘟、清瘟解毒、庆余辟瘟、羚羊清肺、抗病毒等成方。

清热解毒药

特性:清热解毒药的药味苦、药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中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鱼腥草、七叶一枝花(蚤休)、大青叶、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马齿苋、穿心莲、半边莲等。

中成药:小儿解热、小儿双清、小儿咽扁、小儿导赤、健儿清解、荆肤止痒、小儿热速清、儿感退热宁等成方。

除药名中有“小儿”字样的以外,以下清热解毒中草药也是可以用于小儿高热或化脓的情况,即复方鱼腥草、蓝芩、蒲地蓝消炎、双黄连、银黄、清开灵等成方。

六、小儿外感发热治疗总原则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辨证化裁。

治疗主证: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化湿、清热解毒之法——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中成药。

治疗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

治疗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

治疗暑湿感冒:用化湿解表的中成药

治疗食积感冒:用消食解表的中成药

治疗时疫瘟疫:用清瘟辟瘟的中成药+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治疗兼证:在解表的基础上,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

兼有寒痰者宜宣肺化痰,兼有热痰者宜清肺化痰。

夹痰证-化痰;

夹滞证-消导;

夹惊证-镇惊。

表11 治疗感冒中成药的分类与成方名总览

表12 辛温解表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

续表

表13 辛凉解表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治疗风热感冒)

续表

续表

表14 消暑化湿/祛湿解表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治疗暑湿感冒)

续表

表15 消食解表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治疗食积感冒)

表16 清瘟辟瘟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治疗时疫瘟疫)

续表

续表

表17 清热解毒中成药的组成、功能与主治(治疗高热、红肿热痛)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