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章提出的理论性结论是得自于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成人的精神分析如果进行到心理的深层,也能提供类似的资料,以及关于发展的早期及后期阶段的可信证据。】我们应该会期待这样的结论能够通过第一年的婴儿行为观察来加以证明。不过,这种确定的证据有其局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无论是婴儿或是成人,无意识的过程只部分显露在行为上。将这一点保留处铭记在心,我们能够在对婴儿的研究中,让精神分析的发现得到某些确认。
因为我们对早期无意识过程有更多的认识,之前没有被注意的或是仍然如谜一般的婴儿行为的许多细节,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且有意义了。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特殊领域的观察能力变得更敏锐了。毋庸置疑,我们对婴儿的研究,受阻于他们不能言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许多早期情绪发展的细节。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婴儿,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知识,也需要对其有充分的同情,其基础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与他的无意识有紧密的接触。
现在我要根据各种近期文章所提出的理论性结论,来思考婴儿行为的一些细节。由于我在此将不考虑存在于各种基本态度之间的许多变异,我的叙述必然是过度简化的;而且,所有我将提出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推论,必须符合以下考虑:从出生开始并且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外在因素都影响着结果;甚至对于成人来说(如我们所知),态度与性格可能受到环境与情境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一点更是适用于儿童。因此,通过将我从精神分析经验中获得的结论与婴儿研究联系起来,我只是在提出可能或可以说是大概的发展路线。
新生儿遭受着由分娩过程与丧失子宫内处境所诱发的被害焦虑。延期分娩或是难产必然会强化这种焦虑,这种焦虑情境的另一方面是婴儿必须被迫去适应整个新的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感觉通过各种带给他温暖、支持与舒适的方法,特别是通过接受食物与吸吮**时所感受到的满足感而得到疏解。这些经验在初次吸吮体验中达到**,并且正如我们可能假设的那样,它们开启了与“好”母亲的关系,这些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对丧失子宫内状态的修复。从初次的喂食经验开始,失去与重获所爱客体(好**)成为婴儿期情绪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
婴儿与其最初客体(母亲)以及跟食物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研究婴儿对待食物的态度的基本模式,似乎是了解婴儿的最佳路径。【关于口腔特质对性格形成的基本重要性,参见:亚伯拉罕《力比多生殖水平上的性格形成》(Character-formation on the Genital Level of the Libido, 1925)。】
婴儿最初对食物的态度,在完全不贪婪到极度贪婪范围内变动,因此在这里我要简短地概括一些我对于贪婪的结论:在前几章里,我曾提出在力比多与攻击冲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当后者被增强时,会激发贪婪,贪婪可能从一开始就因为被害焦虑而升高。另一方面,如我所指出的,婴儿最早的喂食抑制也可以归因于被害焦虑,这意味着被害焦虑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贪婪,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会抑制它。由于贪婪是指向**的最初欲望中的固有部分,它强烈地影响着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以及一般的客体关系。
二
显而易见,婴儿对吸吮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在生命的最初几天里就是如此,【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在《婴儿早期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arly Infancy,第57—59页,第81—117页)一文中提到,根据对100个5天到8个月大的婴儿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婴儿的吸吮节奏都是不同的,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节奏变化。】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会变得更加明显。当然,我们必须将母亲喂食与照顾婴儿的每个细节进行充分的考虑。我们观察到,在开始的时候,对食物抱持希望的态度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利的喂食条件而受到干扰,但是吸吮的困难有时候可以被母亲的爱与耐心所缓解。【虽然如此,我们必须谨记:无论这些最初的影响多么重要,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环境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最早期良好的养育效果,也会在日后伤害性的经验中受到某种程度的抵消,如同生命早期的困难可能因为接下来的有利影响而被减弱一样。同时我们必须记住,有些儿童似乎可以承受不令人满意的外在条件,而不会严重伤害其性格与心理稳定;而对于其他儿童来说,尽管有良好的外在环境,严重的困难还是会发生且持续存在。】有些儿童容易喂食,并且不特别贪婪,他们在很早的阶段就表现出对母亲的爱及对母亲发展出兴趣的明确迹象,这是一种态度,包含了客体关系的某些基本元素。我见过只有3周大的婴儿暂时停止吸奶,玩着母亲的**或是看着她的脸。我也观察到婴儿(甚至只有2个月大)会在喂食后醒着的时候,躺在母亲的大腿上仰望着她、听她的声音,并且用面部表情对这个声音做出回应,就像是母亲与婴儿之间爱的对话。这种行为意味着满足与供给食物的客体(母亲)的关系,就像它与食物的关系一样重要。我认为,早期阶段客体关系的明显迹象,能预测未来与他人的关系及整体情绪的发展。我们也许可以如此结论:相对于自我的强度,这些儿童的焦虑并不是过度的,也就是说,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容忍挫折与焦虑,并处理它们。同时,我们必须假定,早期客体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只有在焦虑没有过度的情况下才能够自由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某些婴儿在其生命最初几天的行为是有趣的,正如米德尔摩尔(Middlemore)在“嗜睡而满足的乳儿”这一标题下所描写的那样。【《育儿的夫妇》(The Nursing Couple,第49—50页)。】她以如下字句来说明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吸吮反射并未立即被诱发,他们可以很自由地用各种方式来接触**。”这些婴儿在第四天之前稳定地进食,不亚于对吸吮的喜爱;愉悦感的分布进展所带来的一项有趣的结果是游戏的习惯。一个嗜睡的孩子在开始进食的时候,先做的是玩弄**,而不是吸吮。在第三周,母亲设法将熟悉的游戏调整到喂食结束的时候。这在哺乳的十个月中一直持续,母亲与孩子都很喜欢这样。由于“嗜睡而满足的乳儿”发展为容易喂养的孩子,并且继续着玩弄**的游戏,因此我假设:伴随着这些,与最初客体(**)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和来自吸吮与食物的满足一样重要。我们还可以再推进一步,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因素,某些婴儿的吸吮反射没有被立即引发,但是有很好的理由相信,这其中也涉及了心理过程。我要提出来的是,在吸吮的愉悦之前对**有温柔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因为焦虑所致。
我曾经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假设:在生命刚开始时发生的吸吮困难与被害焦虑是密不可分的。婴儿对**的攻击冲动,在其心里倾向于将**转变成吸血鬼般的或是会将人吞噬的客体,而且这种焦虑可以抑制贪婪并因此抑制吸吮的欲望。因此我要指出,嗜睡而满足的乳儿可能借由以下方式来处理此焦虑,即遏制吸吮的欲望,直到他通过舔食与含住**来与其建立一种安全的力比多关系。这一点意味着从出生后开始,某些婴儿试图通过与**建立“好”的关系来抵制与“坏”**有关的被害焦虑。那些在这么早的阶段就能够明显地转向客体的婴儿,显示出如上文所提出的那种强烈的爱的能力。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米德尔摩尔描写的另一组婴儿,她观察到在7个“活跃而满足的乳儿”里,有4个会咬**,而且这些婴儿并非“为了要把它抓得更牢而咬**,最常咬**的两个婴儿是易接触到**的。不仅如此,最常咬**的活跃婴儿似乎有点享受啃咬,他们悠闲地咬着**,和不满足的婴儿那种不安地啃咬是很不一样的……”【米德尔摩尔提出,咬的冲动早在长牙之前就参与了婴儿对**的攻击行为,即使他很少用牙龈来抓住**。在这方面(上述引文,第58—59页),她提到了沃勒(Waller),他“谈到兴奋的婴儿生气地咬**,并带着痛苦的活力攻击它”[见《职业者的助产术与妇科疾病百科全书》(The Practitioner's Encyclopaedia of Midwifery and the Diseases of Women)中的“哺乳”一节]。】这种来自啃咬的愉悦的早期表现,可能得出以下结论:破坏冲动在这些孩子身上是不受约束的,因此贪婪与想要吸吮的力比多欲望并没有被削弱。不过,即使是这些婴儿也并不如他们显现出的那般不受约束,因为7个孩子中有3个用挣扎和尖叫拒绝了几次稍早之前的喂奶。当出现排泄的时候,有时即使是最温柔的照顾与**的接触,也会令他们尖叫;但是在下一次喂奶时,他们有时会有吸吮的意愿。【上述引文,第47—48页。】我认为,这显示出贪婪可能受到了焦虑的强化;这一点和“嗜睡而满足的乳儿”形成对比,后者的焦虑导致了贪婪被加以约束。
米德尔摩尔提到了她所观察的7个“嗜睡而满足的婴儿”中,有6个受到母亲非常温柔的照顾,然而有些“不满足的乳儿”会激发母亲的焦虑并使她失去耐心,这样的态度必然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进而建立一种恶性循环。
至于“嗜睡而满足的乳儿”,就像之前我所提出的,如果他们与最初客体的关系被用来当作抵制焦虑的基本方法,那么他与母亲关系中的任何干扰都必然会激发焦虑,而且可能导致进食方面的严重困难。母亲的态度对“活跃与满足的乳儿”来说似乎较不重要,但这可能是误导了。在我看来,对这些婴儿来说,危险不在于喂食的紊乱(即使对于那些非常贪婪的孩子,喂食抑制仍会发生),而主要是在于客体关系的损伤。
结论是,对所有孩子来说,从最初几天开始,母亲耐心、体谅的照顾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因为我们对早期情感生活知识的增加而更加清楚可见。正如我曾指出的:“与母亲及外在世界保持好的关系,有助于婴儿克服早期的偏执焦虑,这个事实使我们对于最早期经验的重要性有了新的了解。分析从一开始就强调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在我看来,似乎只有在我们知道更多关于婴儿早期焦虑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婴儿的经验与幻想生活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后,我们才能够充分了解为什么外在因素是如此重要。”【参见:《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
在每一个步骤,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都可能由于母亲态度的影响而减少或增加。有益的或是迫害的形象在婴儿无意识中占优势的程度,强烈地受到他与母亲(但是很快也受到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真实经验的影响。
三
婴儿与母亲之间的紧密联结,集中在和母亲**的关系上。虽然从最早期的几天开始,婴儿也对母亲的其他特质(她的声音、面孔和双手)有所反应,快乐与挫折、爱与恨等基本经验是与母亲的**紧密相连的。与母亲的这一早期联结,因为**被稳固地建立于内在世界而受到强化,根本上影响了所有其他的关系。首先是与父亲的关系,它是与另外一个人形成任何深度与强烈依恋的基础。
对于用奶瓶哺乳的婴儿来说,奶瓶取代了**的位置,如果在近似于哺乳的情境中使用它,也就是说,如果婴儿身体是靠近母亲的,被照顾与喂食的方式是充满爱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婴儿也许就能在心里建立一个感觉上具有好品质的原初来源的客体。就此意义而言,他摄入了“好”**,这个过程是他与母亲有稳固关系的基础。不过,对于“好”**(“好”母亲)的内射,在喂食母乳与奶瓶喂乳的婴儿之间是不同的。本章不会详加讨论这些不同之处及它们对心理生活的影响(见本章末,批注一)。
在我对最早期客体关系的描述中,我曾经提到有一些容易喂养的孩子并未表现出过度的贪婪。有些非常贪婪的婴儿也表现出对人产生兴趣的早期迹象,不过在这些迹象中,可以看出一种与对食物的贪婪态度的相似之处,例如对于他人存在的强烈需要,似乎和渴望得到注意有关,而不是和那个人有关。这些孩子很难忍受孤单,似乎需要不断地通过食物或注意来获得满足。这可能表明贪婪受到了焦虑的加强,而且在其内在世界中未能稳固地建立好客体,也未能与作为外在好客体的母亲建立信任关系。这样的失败可能预示了未来的困难,例如贪婪而焦虑地需要陪伴,通常伴随对孤单的恐惧,而且可能导致了不稳定与短暂的客体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用“**”(promiscuous)来加以描述。
四
现在来讨论难以喂养的孩子。进食缓慢经常意味着缺乏享受,也就是力比多的满足。这一点如果伴随早期明显的对母亲与他人的兴趣,那么就暗示了客体关系被部分地用来逃离依附在食物上的被害焦虑。虽然这些孩子可能与他人发展出好的关系,但是在这种对食物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过度焦虑,依然会持续危及情绪稳定。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之一,便是在摄取升华的食物的抑制,即智力发展中的紊乱。
明显的拒食(和缓慢进食相比)显然是严重障碍的一项指标。虽然对某些儿童来说,这个困难在接触新的食物(例如奶瓶取代了**,或是固体食物取代了**)时会有所减轻。
无法享受或是完全拒绝食物,如果结合了客体关系发展上的缺陷,就表明在生命最初3—4个月期间最为活跃的偏执与分裂机制是过度的,或是没有得到自我充分的处理。这又反过来暗示了破坏冲动与被害焦虑盛行、自我防御不当,以及焦虑的缓解不足。
另外一种缺损的客体关系是某些过度贪婪儿童的特征。对于这些儿童来说,食物几乎成为唯一的满足来源,而且这些孩子对于他人没有什么兴趣。我断定,他们也没有成功地修通偏执—分裂位置。
五
婴儿对挫折的态度是具有启示性的,有些婴儿(包括好喂养的婴儿)在食物延迟来到时,可能会拒绝食物,或是显现出在他和母亲的关系上的其他紊乱迹象。表现出享受食物和爱母亲的婴儿,比较能够忍受食物方面的挫折,随后在他与母亲关系上的紊乱也不是很严重,而且其影响不会持续这么久。这表示对母亲的信任与爱已经相对妥当地建立起来了。
这些基本的态度也影响着婴儿接受奶瓶喂奶(补充母乳不足或是取代母乳)的方式,甚至对很小的婴儿也是这样。有些婴儿在刚开始用奶瓶时,会经验到很强烈的愤恨,他们感到失去了原先的好客体,而且是被“坏”母亲强行剥夺的。这样的感觉不一定会以拒绝新食物来表现,但是被害焦虑和被这种经验所激发的不信任感,可能会干扰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并因此增加了恐惧性的焦虑(phobic anxieties),例如恐惧陌生人(在此早期阶段,新的食物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个陌生的物体),或是在日后可能显现出对食物方面的困难,或是接受升华形式的食物(例如知识)时可能被阻碍。
其他婴儿可以较不愤恨地接受新的食物,这意味着对剥夺有更多真正的忍受,这和明显地屈服于它是不同的,而且是源自与母亲有相对稳固的关系,使得婴儿在保持对母亲的爱时,能够接受新的食物(与客体)。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婴儿接受用奶瓶补充母乳的方式。女婴A是个好喂养的婴儿(但是不过分贪婪),而且很快就显现出我在上文描述过的那些发展客体关系的指标。她与食物及母亲的好关系,是以她摄取食物的轻松方式、伴随着明显的享受显示出来的。当她只有数周大的时候,在喂食偶然中断时,她会仰望母亲的脸或**,稍后会在吃奶时友善地注意到其他家人。在第六周晚上喂奶时,因为母乳不够而必须开始用奶瓶,A毫无困难地接受了。不过,在第十周有两个晚上用奶瓶喝奶时,她表现出不情愿的迹象,但她还是把奶喝完了。在第三个晚上,她完全拒绝了奶瓶,当时并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紊乱,睡眠与食欲都正常。母亲不想强迫她,在喂奶后将她放在小床里,心想她可能会入睡。但是婴儿饥饿地哭着,母亲没有把她抱起来,而给了她奶瓶,她热切地将奶喝光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之后的连续几个晚上,当婴儿在母亲怀里时,她拒绝奶瓶;但是在小床里时,她会立刻接受它。几天后,当这个婴儿仍在母亲怀里时就接受了奶瓶,并且立即吮吸了起来。以后用到其他的奶瓶时,没有再发生困难。
我的假设是,抑郁焦虑已经在增强,并且在此时导致了婴儿对于喂食母乳之后就立即给予奶瓶的反感。这一点暗示了相对早期发生的抑郁焦虑,【如前一章所说,在我看来,抑郁焦虑在生命的最初3个月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运作了,而且在第一年的4—6个月达到高峰。】与以下事实是相符的:这个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得很早而且很明显,而在拒绝奶瓶喂食之前的几周中,这个关系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我的结论是:因为抑郁焦虑的增加,靠近母亲的**及其气味就同时增加了婴儿想要被喂母乳的愿望和因为**耗竭所导致的挫折。当她躺在小床里的时候,她接受了奶瓶喂食,因为(就像我所提出来的)在这个情境下,新食物是与被渴望的**分开的;此时,这个**已经变成了挫折性且受伤的**。通过这个方式,她可能已经发现如何比较容易地保持与母亲的关系不被因挫折而激起的恨意所损害,也就是保持“好”母亲(“好”**)的完整。
我们仍然要解释为何几天以后这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就接受了奶瓶,而且自此以后就不再对奶瓶喂食感到困难。我认为:在这些日子中,她已经成功地充分处理了她的焦虑,所以能够较不怀怨怼地接受替代客体与原初客体同时存在的情况,这也意味着一个早期的步骤,发展出区分食物与母亲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区别对于发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我现在要引用一个例子,其中与母亲关系的紊乱的发生,不是立即与来自食物的挫折有关。有一个母亲告诉我,当她的婴儿B 5个月大时,曾被放任哭泣超过往常的时间。当母亲回来抱她时,发现她处在一种“癔症”的状态,这个婴儿看起来吓坏了,明显地害怕母亲,而且似乎不认识她。直到过了些时间以后,她才能完全与母亲重新接触。有意义的是,这件事情发生在白天,当时婴儿是醒的,而且刚喂食过不久。这个婴儿平时睡得不错,但也不时会无明显原因地醒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假设:引起白天哭泣的焦虑也是睡眠紊乱的原因。我的想法是,因为母亲在被渴望时并未出现,她在孩子心中就转变成“坏”(迫害性的)母亲,而且因为这个缘故,孩子似乎未能认出她,并且惧怕她。
以下例子也同样具有启示性:一个12周大的女婴C被留在花园里睡觉,她醒来时哭着要妈妈,但是由于刮着大风,她的哭声未被听到。当妈妈终于过来将她抱起时,她显然已经哭了好久,脸上布满了泪水,而且她平常的诉苦式哭声已经变成了失控的尖叫。她被抱到屋内后仍尖叫不止,母亲怎么安抚她都没有用。最后,虽然离下次喂奶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母亲仍为她哺乳,这是在以往孩子闹情绪时屡次奏效的特效药(虽然她从未如此持续而激烈地尖叫过)。这个婴儿接受了**并且饥渴地吸吮起来,然而,她只吸了几口就拒绝了**,并且又开始尖叫。这个情况持续着,直到她将手指放入嘴里并开始吸吮它们时才停止。她时常吸吮手指,而且好几次在哺乳时将手指放入嘴里。通常,母亲只需要温柔地将手指移开,代之以**,然后婴儿就会开始吸奶。但是这一次她拒绝了**,并且又大声地尖叫起来,这一状况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她再次吮吸自己的手指后才停下来。母亲让她吮吸手指几分钟,同时摇动并安抚她,直到婴儿完全镇静,能够接受**,并且吸奶到睡着为止。看起来,对这个婴儿来说(和前一个例子有同样的理由),母亲(与其**)已经变成坏的、迫害性的,因此不能接受**。在一次试图吸吮之后,她发现自己无法再建立与好**的关系,转而寻求吸吮自己的手指,也就是诉诸自体情欲(auto-erotic)的愉悦(弗洛伊德所称)。虽然如此,我要补充的是,这个例子中的自恋性退缩(narcissistic withdrawal)是由她与母亲的关系发生紊乱而引起的。婴儿拒绝放弃吮吸自己的手指,是因为它们比**更值得信赖。她通过吮吸手指来重建与内在**的关系,从而重新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更新她与外在**及母亲的好关系。【见:海曼的《自体情欲、自恋及最早期的客体关系》(Auto-Erotism, Narcissism and the Earliest Relations to Objects, 1952, Part 2, Section b)。】我想,这两个例子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早期恐惧症(也就是因为母亲不在而激发的恐惧,弗洛伊德所称)的机制。【《抑制、症状与焦虑》(第169—170页)。】我要提出的是,发生在生命最初几个月的恐惧症,是由被害焦虑所导致的,这种焦虑干扰了婴儿与内化及外在母亲的关系。【见:《婴儿情感生活》与《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本书第二章)。】
下面的例子也描写了好母亲与坏母亲之间的分割(division),以及与坏母亲有关的强烈(恐惧性的)焦虑。一名10个月大的男婴D被祖母抱近窗边,他充满兴趣地看着街道。当他四处张望的时候,突然在很近的地方看见一个陌生访客的面孔,这是一个老妇人,她已经进入了他们家,而且就站在祖母身旁。他的紧张发作起来,直到祖母将他带离那个房间后才平息下来。我的结论是,在这一刻孩子感觉到“好”祖母已经消失了,而陌生人代表了“坏”祖母(这个分割的基础在于将母亲分裂为一个好的与坏的客体)。稍后我会再谈到这个例子。
对早期焦虑的这种解释,也让我们对于陌生人恐惧症(弗洛伊德所称)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看来,母亲(或是父亲)的迫害方面——主要源于对他们的破坏冲动——被转移到陌生人身上。
六
我所描述的这种在婴儿与母亲关系上的紊乱,在生命的最初3—4个月之间就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如果这些紊乱非常频繁而且持久,则可被视为一个指标,说明偏执—分裂位置尚未得到有效的处理。
在这么早的阶段就持续对母亲缺乏兴趣,稍后又加上对一般人和玩具也漠不关心,暗示了这类紊乱更严重。这种态度在非难养型的婴儿身上也可以观察到。对于只看表面的观察者来说,这些不大会哭的孩子可能显得“满足”与“好”。从成人与儿童的分析中,我可以将他们的严重困扰追溯到婴儿期,我获得的结论是:事实上,许多这类婴儿在心理方面是有病的。他们因为强烈的被害焦虑与过度使用分裂机制而从外在世界退缩,结果造成抑郁焦虑无法被成功地克服,幻想生活的能力,乃至爱与客体关系的能力都受到抑制。象征形成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了兴趣与升华的抑制。
这种被描述为感情淡漠的态度,与真正满足的婴儿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偶尔也会要求注意力,在感到挫折时会哭,对人会露出不同的表情,以此来传达他的兴趣及他们在一起时的快乐,然而在其他时候,真正满足的婴儿也可以快乐自处。这一点表明他对其内在与外在客体具有安全感,可以忍受母亲暂时不在而不会焦虑,因为在他心中“好”母亲是相当稳固的。
七
在其他章节里,我已经从各种角度描述了抑郁位置,现在思考抑郁焦虑的影响——首先是与恐惧症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只将它们与被害焦虑联系起来,并且用一些例子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我假设那个5个月大的女婴B惧怕母亲,是因为在她心里母亲已经从好的变成了坏的,而且这种被害焦虑也扰乱了她的睡眠。我现在要提出的是,与母亲关系上的紊乱也会被抑郁焦虑而引发。当母亲没有回来时,担心会失去母亲(因为贪婪与攻击冲动已经摧毁了她)的焦虑变得很明显。这种抑郁焦虑与害怕好母亲变成了坏母亲的被害焦虑是密不可分的。
在下面的例子中,抑郁焦虑也会因为婴儿想念母亲而产生。女婴C在6—7周大的时候,已经习惯于傍晚吃奶前在母亲的大腿上玩。当婴儿5个月零1周大时,有一天母亲有访客,因为太忙而无法和她玩,不过,婴儿从家人与访客那里得到许多关注。母亲傍晚喂奶时,如往常一样将她放在**,很快婴儿就睡着了。两个小时后,她醒过来并持续地哭着,拒绝喝奶(在这个阶段,有时候母乳被当作副食而用汤匙喂食,通常她会接受)并且继续哭着,于是母亲放弃了喂她的努力。婴儿玩着母亲的手指,在她的大腿上满足而安静了大约一个小时,然后在正常喂奶时间喝了晚上的奶之后,很快就睡着了。这种紊乱是极不寻常的,有时候她可能会在喂过傍晚的奶之后醒来,但是只有一次在她生病时(大约两个月前)醒过来并哭泣,当时她并没有饥饿或是身体不舒服的迹象。那一整天她都是快乐的,而且在这一事件之后的那晚也睡得不错。
我想提出来的是,这个婴儿之所以哭泣,是因为她想念与母亲玩的时光。C和母亲有很牢固的人际关系,而且她总是非常享受这个特别的时间。在其他清醒的时候,她相当能自处,但是这个时候她变得躁动不安,而且明显期待母亲和自己玩,直到傍晚喂食的时候。如果因为错失这种满足而造成她睡眠的紊乱,那么我们将做出进一步的结论。我们不得不假设:婴儿对于这种在一天中特别的时间、特别的享受是有所记忆的。对婴儿来说,游戏时间不仅是强烈满足力比多欲望,而且证明了她与母亲有爱的关系——基本上安稳地拥有好母亲。这一点带给她入睡前的安全感,伴随着游戏时刻的记忆。她的睡眠受到干扰,不仅是因为她错失了这个力比多的满足,也是因为此挫折激发了婴儿的两种焦虑:抑郁焦虑,害怕她会因为自己的攻击冲动而失去了好母亲,结果产生了罪疚感【在稍微大一些的婴儿身上,很容易观察到:如果在睡觉时间,他们没有被给予一些他们所期待的特殊情感的表露,他们的睡眠有可能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在分离时对爱的需要会变得强烈,这与罪疚感、希望被原谅以及与母亲和解的愿望息息相关。】;和被害焦虑,害怕母亲会变成坏的与破坏性的。我的大致结论是:从大约3—4个月开始,这两种形式的焦虑构成恐惧症的基础。
抑郁位置与某些重要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改变可以在婴儿接近第一年中期时观察到(虽然它们开始得稍微更早一些,而且是逐渐发展的)。在这个阶段,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烦躁增加,更需要被关注;或是暂时不理妈妈,突然发脾气,对陌生人的恐惧增加;还有平常睡得好的孩子有时在入睡时啜泣;或是突然哭着醒来,露出明显的恐惧与悲伤的表情等。在此阶段,他们的面部表情很显著地改变着,越是有感知能力就越是对人与物有兴趣,而且与人接触的实时反应完全从孩子的外表上反映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悲伤与痛苦的迹象,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让面部的情绪表达变得更丰富(既在更深层的本质上,也在更广的范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