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1)

儿童神经官能症

目前为止,我已经探讨了如何像成人一样对儿童进行深层次分析的策略。下面我将讨论究竟哪些症状的出现,是儿童是否接受治疗的标准。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儿童身上的哪些障碍应视为正常行为,而哪些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即哪些时候只是儿童在调皮捣蛋而已,哪些时候表示儿童的确得病了。总体说来,我们期望碰到一些典型的障碍场景,这些场景的发生次数和结果虽会千差万别,但只要它们没有超出特定范围,它们仍然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些障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我们很难鉴定这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障碍,在何种程度上是严重发育障碍的基础和症状。

进食习惯上的一些明显障碍,尤其是焦虑的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夜惊还是恐惧症,基本上都被明确认定为官能症表现。但是基于幼童的观察结果表明,他们表现焦虑的形式多种多样,并都经过修饰。甚至早在二三岁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各种焦虑变体已反映出相当复杂的抑制过程。比如,即使没有再出现夜惊,他们还是会偶尔出现睡眠障碍,如晚睡、早醒、晚上睡不安稳或者容易惊醒、午觉入睡难等。这些都是我在心理分析中发现的原始夜惊的各种变体。这类儿童通常还有很多让人不安的爱好和仪式,这些爱好和仪式使他们在睡前沉迷不已。与此同时,未加修饰的原始进食行为【我将在第九章中讨论婴儿期进食障碍问题中潜在的焦虑本质。通常会成为一种进食习惯,如吃得慢慢吞吞、咀嚼不当、对任何食物都提不起食欲等,这些进食行为甚至干脆演变成糟糕的餐桌礼仪。

显而易见的是,儿童一见到特定人群就会表现出来的焦虑通常被当成胆小。后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恰恰是社交场合抑制或者羞怯的表现。所有这些不同程度的恐惧只不过是原始焦虑的不同变体而已,因此,害怕见人可能会决定他们以后所有的社交行为。如果儿童明确对某些动物怀有恐惧心理,慢慢地,他们就会开始厌恶这些动物,甚至是所有的动物。如果儿童害怕看到某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事实上它们通常会被幼童赋予生命),一旦长大成人,这种恐惧就会变得逐渐外显,使他们厌恶所有与此相关的活动。因此,假如小孩害怕电话,以后他就会变得讨厌打电话。再例如,儿童对引擎的恐惧可能会让他们厌恶旅游,或者一出游就会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对街道的恐惧会让他们变成厌恶上街散步。这类抑制行为同样会出现在运动和动感的游戏中。这些我已在论文《早期分析》【收录于《克莱因文集Ⅰ》,1923。中进行过详细论述。这种抑制行为的外显方式千差万别,程度各异,他们要么讨厌某种运动的特殊形式,要么厌恶所有的运动项目;要么容易感到疲劳,要么觉得自己身体笨重,迈不开步等。正常成年人的某些癖好,习惯和压抑也同属此类情况。

普通成年人通常都会找出一些借口,进而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某些物体。他们通常会说这些物体太无趣了、不够档次、不干净及诸如此类的原因(这种不喜欢从来都不缺理由开脱)。必须承认,相比成人,儿童身上的这类厌恶和习惯会更加强烈,也更缺乏社会适应性,通常会被认为是顽皮捣蛋的表现。然而,这些始终还是焦虑和罪疚感的外显方式。它们跟恐惧症紧密相关,通常也跟强迫性仪式有着紧密联系。它们取决于于儿童在细节上的诸多情结,因此教育措施通常会行不通,然而这些问题经常可以像其他神经官能症状一样通过分析解决。

在此,我只能提一两个我所观察到的有趣案例稍加说明。有个小男孩会瞪大眼睛做鬼脸。另外一个男孩会不停地眨眼睛,以此拒绝承认自己对失明的恐惧。还有个男孩会张大嘴巴表示自己对**行为(fellatio)的忏悔,随之会吹个口哨表明自己放弃忏悔。我经常发现,大人在给儿童洗澡或者洗头时,儿童经常会表现出任性行为。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一直害怕自己会被阉割,或者害怕整个身体都被毁了。我还发现,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挖鼻孔其实象征着他们对父母身体的肛门攻击。父母和护士很难说服儿童帮他们做一些极其简单的事情,或者让他们学会先思后行(这通常会把负责人员搞得极不愉快)。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困难自始至终都因焦虑而起。比如,在有些案例中,儿童不喜欢从盒子里拿出东西。后来才发现,这个动作象征着对母亲身体的激烈攻击,这是禁止行为。要是真的从盒子里拿出东西,攻击行为就会变得实体化。

儿童的精力会特别旺盛,也比较活泼好动,以至于有时会表现得骄傲自大,目无尊长。而大人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错误地认为,这要么是脾气比较怪的表现,要么是目空一切和蔑视作用下的不服管教。其实这种行为还是焦虑的过度代偿。而且这种克服焦虑的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人格塑造过程(character-formation)及以后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参见瑞奇(Reich)的《人格的塑造及童年期的恐惧症》(1930)。。活跃好动的同时通常伴随着坐立不安,在我看来,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症状。在坐立不安的过程中,儿童会使运动神经成功得到释放。这种释放的需求通常在潜伏期初期就开始慢慢积蓄力量,到最后就变成了非常明显的模式化行为。这种行为很容易在儿童表现出来的过度好动中忽略不计。到了青春期或者稍微更早的时候,他们会再次出现或者变得更加明显,也为抽搐(tic)【参见我的论文《论抽搐的心理起因》(1925)。我曾指出,抽搐通常被视为某种障碍的症状之一,这种障碍隐蔽地植根于内心。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我反复强调游戏抑制(inhibition in play)本身所带来的重大意义。这种抑制通常会隐藏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形式中。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强度的表现形式,比如儿童明确不喜欢某些特定的游戏种类,对任何一种游戏都缺乏耐力,这些都说明了游戏中的部分抑制。此外,有些儿童需要别人在游戏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希望对方能积极主动,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拿玩具,等等。还有些儿童只喜欢玩有固定规则的游戏,这样他们只要完全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还有的儿童只喜欢玩特定的几种游戏(他们时常玩这些游戏,真可谓乐此不疲)。这些儿童不得不极力抑制幻想,这通常还伴随着强迫性的特点;与其说这些游戏是一种意志的升华,不如说是一种强迫性行为。

某些游戏背后隐藏着一些模式化或固定僵化的动作,尤其是处于向潜伏期转变的发展时期。有这么个小男孩,八岁,过去经常玩警察值岗的游戏,几个小时内来来回回地重复着一些特定的动作,有时又会突然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地站很长时间。在有些案例中,儿童则会表现出与抽搐紧密相关的异常好动(peculiar overactivity),这些也会隐藏在特定的游戏中。

如果儿童不喜欢所有互动频繁的游戏,也缺乏灵敏的反应,这预示着他们以后会不喜欢运动,也通常预示着小孩哪里出问题了,这个征兆很值得关注。

在很多案例中,无法尽情玩游戏通常会在以后抑制学习。也有一些案例中,儿童虽然无法让自己敞开玩游戏,却能在学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后来却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是强迫性的,有些儿童后来还在学习上遭遇严重的瓶颈,感觉到了极限,这些在青春期时尤其明显。学习上的抑制就如无法尽情玩游戏一样,有着不同程度的强度和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天性懒惰、缺乏兴趣、特别不喜欢某些科目或者养成了拒做家庭作业的怪癖等,后来也仅仅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在最后一刻做作业。这种学习上的局限性通常也是将来各种职场问题的基础。也就是说,职场上的抑制常可在儿童无法尽情玩游戏中看出点苗头。

我在论文《一个儿童的发展》【《克莱因文集Ⅰ》。(1921)中指出,儿童是否对性启蒙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判断他们是否有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儿童回避这方面的任何问题(这种回避通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劲地问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跟这种强迫行为轮流出现),这个征兆通常预示着他们在求知本能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障碍。众所周知,儿童会不厌其烦地问问题,这种状态发展下去通常会造成成人的沉思狂躁症(brooding mania),一般跟神经障碍有关系。

儿童出现忧郁倾向、容易摔倒、习惯敲打自己或自我伤害都是各种恐惧和罪疚感的表现形式。儿童分析使我确信,这种反复出现的小事故——偶尔比较严重——只不过是更为严重的自我摧残和伤害的替代品,它们表征着各种不高明手段下的自杀企图。很多儿童,尤其是男性儿童都会对疼痛过度敏感,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通常会在很小的时候夸张地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然而这种满不在乎只不过是一种防御或者掩饰焦虑的巧妙手段罢了。

儿童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极具特色。儿童在这方面特别贪得无厌,因为没有一种礼物可以让他们获得真实又持久的满足感,只会一再感到失望。而有些儿童几乎对礼物没什么欲望,基本上对所有的礼物都漫不经心。在分析成人时,我们也同样会在很多情境中发现类似的两种态度和表现。有些女性总是心心念念想着买新衣服,然后却从来都没有真正欣赏过这些新衣服,显然也会永远都觉得没衣服可穿。

总的来说,女性总是一味追求新奇好玩,爱的对象多半容易换来换去,无法得到真正的性满足。也有一些女性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无欲无求。在儿童分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礼物代表着一切有爱的物体,如母亲的乳汁和**、父亲的**、尿液、粪便和婴儿等,这些礼物大人通常会拒绝给予。然而,这些礼物也同样向儿童证明了一点,即那些他们曾想以施虐的态度占用过的礼物,如今就这样平白无故地给了他们,这由此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减轻罪疚感。儿童在潜意识中认为,没有得到礼物就像所有其他挫折一样,是对他们攻击冲动的惩罚,这攻击冲动与原始欲望有关。在其他案例中,如果儿童过多的罪疚感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或顺利疏通,再加上他们害怕再次失望,那么他们就会压抑所有的原始欲望,这些儿童也就根本没法享受礼物。

儿童若无法容忍挫折,则会无法处理挫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因为这种能力的缺失会在潜意识诱导儿童,使他们认为所有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挫折都是一种处罚。针对大一点的儿童(有些案例中也可能是幼儿),容忍挫折上的能力缺失常会被表面上的和谐所掩盖,因为他们会因时制宜地去取悦别人。这在潜伏期尤其突出,这种看似适应的外表下很容易掩盖着更深层次的障碍。

许多儿童对欢宴和节日的态度也同样值得关注。他们会焦躁不安地盼望圣诞节、复活节等节假日的来临,但这些节假日一结束时,他们又都会觉得意犹未尽,完全不满足。这类节假日,有时甚至是周末都多少会给他们一种希冀,觉得一切都会焕然一新,从头开始。除此之外,节假日通常意味着他们能收到翘首以待的礼物,他们同样希望所有自己遭遇的及做过的错事都能得到补偿。家庭欢宴能深刻地展示出儿童身上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各种情结。比如生日聚会常象征着重生,其他儿童的生日聚会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它们针对着已有或即将出生的兄弟姐妹。因此,儿童在欢庆和假日中的应对方式是儿童神经官能症的某种先兆。

儿童对剧院、电影院及各类演出的厌恶跟他们在求知本能上的障碍紧密联系。我发现,这种障碍源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压抑了对父母**的兴趣,并防备自我**。这种态度会在很多方面抑制儿童的升华。归根到底,它归咎于儿童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罪疚感,源自于其对父母**的攻击幻想。

我同样想强调一下各类儿童生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可以明确的是,很多儿童大多都会通过生病来表达焦虑和罪疚感(此种情况下康复具有安抚作用)。一般来说,如果儿童在某个年纪经常患上某种疾病,这部分原因是由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这种心理性疾病不仅会导致儿童更容易受感染,还会增强疾病的严重度,拉长患病的持续时间【比如,有些案例中会出现百日咳,在短时间的暂停之后,分析治疗会重新开始。我发现第一周时,儿童会咳得越来越厉害。第一周之后咳嗽次数会急剧下降,康复的速度也比平常快好多。在这些案例中,咳嗽潜意识中被赋予了意义,每一阵咳嗽代表了严重的焦虑,而焦虑反之更加刺激了咳嗽。。总体上,经过一整套的分析治疗后,儿童得感冒的几率会大幅度减少。在有些案例中,儿童几乎没再感冒了。

我们知道神经官能症和人格的塑造有紧密联系,而且在成人分析中发现,神经官能症还会让他们心性大变。目前为止,虽然我们在大一点的儿童身上发现,分析几乎一直正面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变化,但是如果这个分析更早进行的话,它不仅可解决神经官能症问题,还可以消除教育障碍,这可谓意义深远。可以说,幼儿的教育障碍跟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身上出现的人格障碍很相似,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类比关系。顺着这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聊到人格话题,首先想到的是个体本身,尽管个体的人格会对环境造成干扰。而当我们提到教育障碍时,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儿童监护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障碍是关键成长过程的外显方式,这个过程在俄狄浦斯情结消退后形成。由此,教育障碍是发展中或已形成人格的后效应(after-effects),也构成了后期神经官能症或任何发展缺陷的基础。这种障碍会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在学习上尤其明显。更准确一点,它们应被视为神经官能症或人格障碍,而不是教育障碍。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格上的神经质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会碰到的障碍。也就是说,每个儿童都会有一个神经质的发展过程,只不过随着个体的不同,它们的表现程度各有差别罢了【这个观点我提倡了许多年,最近得到了许多有力的支持。弗洛伊德(Freud)在他的著作《世俗分析的问题》(1926)中提到:“自从我们学会如何仔细观察和敏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官能症对儿童而言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而不是意外现象,就如在婴儿期的天生特质向文明社会发展的路上,这几乎是无一幸免的事。”。既然大家都认为心理分析在解决成人神经症问题方面犹如灵丹妙药一般,那么它也可以被用来处理儿童的神经症;既然每个儿童都会有一个神经质的发展过程,那么心理分析应该也适用于所有儿童。这些似乎都顺理成章。就目前而言,出于实际考虑,只有极少数正常儿童会在出现神经官能问题后接受分析治疗。因此在描述需要就医治疗的指标时,我们要明白无误地指出哪些是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症状,哪些只是有官能症迹象。这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斩钉截铁地告诉对方,哪些症状会导致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严重障碍。

我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因其影响幅度和发展特点的关系,婴儿期神经官能症的严重性通常不会弄错,但无法否认的是,由于它的特殊迹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确会存在个别未能识别婴儿期官能症的案例。我认为,儿童神经官能症的关注度之所以远远低于成人的神经官能症,应该是因为它的症状在许多方面都跟成人的症状截然不同。事实情况是,分析师尽管知道成人神经官能症下隐藏着婴儿期神经官能症,但是长久以来,他们都未能从实际经验中得出结论,即神经官能症对儿童而言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即便儿童本身已经呈现了足够多的迹象来支持这一观点。

与成人神经官能症的对照结果并不能作为婴儿期神经官能症的标准,因为即便儿童与非官能症患者的正常成人看似完全无恙,我们也决不能断定这个儿童完全没有神经质。因此,如果一个儿童能够成功满足教养过程中的各种要求,也没有被幻想生活和本能掌控左右,事实上,他还能在各方面完全适应现实,甚至没有太多的焦虑表现,则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儿童不仅早熟,很无趣,还会非常不正常。在面对未来的成长蓝图时,如果儿童不得不强烈压抑幻想,那我们可以完全断定这儿童的未来令人担忧,因为成长的必然先决条件就是幻想。在这样的成长路径中,儿童忍受的不是轻微的神经官能症,而是没有症状的神经官能症。就我们从成人分析的经验判断,这种官能症通常会很严重。

在儿童头几年的生命中,我们通常期望找出各种清楚的迹象,并由此判断他们在激烈挣扎、经历骤变。然而这些迹象在很多方面都跟成人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有所不同。正常儿童在某一个时期会明显表露出矛盾心理和各类情感;他们会明显顺从本能上的冲动和幻想行为,也很容易受到超我的影响。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障碍,因而也会造成一些教养困难,因此通常不可能是一个好养的儿童。但是,如果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碰到的障碍超过了一定界限,并产生了太多强烈的焦虑和矛盾心理,换言之,如果这些障碍给儿童和环境施加非常严重的痛苦时,我们就可明确称之为神经质儿童。话虽如此,相比有些儿童而言,这种神经质还不算太严重。有些儿童很早就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这种压抑是如此强烈,以致别人几乎都观察不到任何情绪或焦虑。轻微神经官能症和严重官能症会在数量上有所差别,除此之外,儿童解决障碍的方式是真正对它们进行区分的关键因素。

上面提到的迹象和症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测点,促使我们开始研究儿童处理焦虑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会非常模糊不清)及从中呈现出的一些基本态度。比如,假定一个儿童不喜欢出去看各种演出(无论演出是在剧院还是电影院),也从不以问问题为乐,还无法尽情玩游戏,或者只玩一些没什么想象空间的特定游戏,那我们可以说,这个儿童在求知本能上有了严重障碍,正强烈压抑着他的幻想生活,尽管他可能会很好地适应别的方面,表面上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会在将来以强迫性的方式满足求知欲,而且有可能出现其他官能症症状。

对很多儿童而言,他们能轻松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要求,一开始出现的无法容忍挫折的症状也会被慢慢淡化。他们从小就变得乖巧懂事,也懂得配合别人。但恰恰是这些儿童,他们大多会对前面讨论过的礼物和欢宴表现得无动于衷。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强烈抑制自己玩游戏,过度执着于自己的客体,那他们以后出现神经官能症的几率会很大。他们对生活心存悲观,态度消极。他们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惜一切代价摆脱焦虑和罪疚感,即便这意味着他们要放弃一切快乐和本能上的满足。同时,他们比一般人更依赖于客体,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外在环境寻求庇护和支持,以便消除内心的焦虑和罪疚感。【参见妮娜·塞尔(N.M.Searl)的《逃到现实》(1929)。如果儿童对礼物几近贪得无厌,也无法容忍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挫折,那这些儿童表露出的各种障碍会更加明显,尽管他们的重要性在本质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可以明确的是,在本书列举的一些典型案例中,这些儿童不大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内心完全平和,情绪完全平稳的人。同样,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给人的总体印象,如他们的走路方式、脸部表情、一言一行等都会不小心泄露出他们不成功的内在适应。对任何案例而言,单独的分析就可判断出这些障碍的严重程度。我反复强调指出,通常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分析治疗后,我们才能分辨出一个儿童是否存在精神不正常或者具有精神病的症状。这是因为,就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一样,儿童精神不正常的症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成人的症状。在我这接受分析治疗的儿童中,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官能症症状。这些症状跟严重的成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症状几乎一样。分析结果表明,他们已经存在严重的偏执狂特征。【参见厄娜的分析(第三章)和埃贡的分析(第四章)。

目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儿童出现何种迹象才能表明其不错的内在适应呢。如果他们享受游戏的乐趣,能在游戏中随意自由地发挥幻想,与此同时,很多迹象明显表明他们能成功适应现实,亦能很好地处理自己跟客体的关系,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依赖,那么可以说这些都是良好的征兆。另外一个不错的迹象是,他们不仅满足了上面几点,他们还能相对稳定的发展求知本能,可以随意地在包容万象的不同领域中自由选择兴趣,也没有显示出强迫和激进的特征。这两者是典型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症状。在我看来,情感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的表露也是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我认为,所有上述提到的征兆以及其他预测性良好的指标也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它们也绝不能保证儿童的未来会万无一失。因为儿童是否会在成人生活中再次出现神经官能症的问题,通常要依赖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外在现实是否有利,而外在现实是不可预测的。

另外,在我看来,我们似乎对正常个体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中的障碍知之甚少,因为他们更容易成为神经官能症的分析对象,而非心理分析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中心理健康的儿童,我确信即使他们的自我能做出正常反应,但他们也同样不得不面对各种焦虑、潜意识中的强烈罪疚感及深度抑郁。我还确信,面对这种种障碍,如果我们要在一些案例中区分出正常儿童的和神经官能症儿童,唯一的方法是看他们是否能更加有信心、也更积极地处理这些障碍。个人认为,这些案例的分析治疗结果似乎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分析治疗是有价值的,即使是针对那些只有轻微神经官能症症状的儿童。【参见路德维希(第五章)及英格的分析(第四章)。有假设认为,如果儿童的焦虑水平降低了,罪疚感也减轻了,而且他们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那这些改变可对神经官能症症状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未来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假设同样有事实根据:在我经手的很多案例中,儿童成功完成了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在有些案例中,这种转变甚至发生在青春期,或者是青春期到成人生活的关键转型期。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我们还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儿童的分析治疗要到何种程度才算结束了。对成人而言,我们可以从很多迹象做出判断,比如病人是否具备了投入工作和爱的能力,是否可以在他所处的环境照顾自己,或者为了生活所需,在必要的情况下是否有能力做出决策等。如果我们能想出导致成人治疗失败的因素,亦能敏锐地在儿童身上捕捉到相似因素,我们就拥有了可靠的标准,从而帮助我们判断何时才能结束治疗。

每一个成人都可能患上神经官能症,都会出现人格上的缺陷、升华能力上的障碍或者不和谐的**等。我一直努力想让大家明白,在儿童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从种种细微但极具特点的迹象中辨识出婴儿期神经官能症;婴儿期神经官能症的治愈是预防成人神经官能症的最佳选择。童年期的断草除根是预防将来出现人格缺陷、障碍的最佳措施。儿童游戏让我们如此深入地窥探到儿童们的内心,也提供了一个清楚的指标,从而帮助我们判断他们未来是否有升华的能力,以便我们适时结束治疗。在考虑结束幼儿的分析治疗前,我们要确保他们在游戏上的抑制水平已有了大幅度下降。【对大一点的儿童来说,我们也必须同样大幅度降低他们在学习和互动游戏上的抑制。跟同龄人相比,他们不仅应该对游戏显示出了更深厚、也更稳定的兴趣,而且兴趣范围也应涉及了更多方面。

由于分析治疗的缘故,一旦儿童开始强迫自己对游戏有了一点点兴趣,他对游戏的兴趣便会越来越广泛。分析过程意在扩大兴趣范围和增强升华的能力,这也是成人分析的目标。因此,掌握了儿童游戏,我们就可估计他们未来升华的能力;我们还可判断出分析是否已经成功预防他们以后在学习和工作能力上的抑制。

最后,儿童在游戏上渐生渐长的兴趣,及他们在数量和种类上的诸多变化,也是判断他们未来性发展的可靠依据。下面我将引用两个儿童(一男一女)的分析进行解释说明。跟很多男性儿童一样,五岁的库尔特(kurt)一开始就喜欢在我的游戏桌上摆弄玩具汽车和火车。他从一大堆玩具中挑选出这些车子,然后就开始玩起了玩具游戏。他会对玩具的大小和马力进行比较,然后让它们跑到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就我看来,这种方式非常典型地象征了他和父亲及其他兄弟之间在阴茎、能力和人格上的整体对比。我们有可能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他有正常且主动的异性恋态度。然而这与他明显惴惴不安且早熟的本性相矛盾;【库尔特消极的态度在现实中得到了强化。他是家里的老小,而且比其他哥哥小很多岁。因此他在很多时候算得上家里的独生子。他那些活跃的哥哥经常会把优越感带回家,这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经常会在他自己和哥哥之间作比较,这使他痛苦不堪。随着分析的持续进行,这个推断得到了证实。他的游戏象征着他想要占有母亲,要跟父亲进行对抗,但很快就被突如其来的严重焦虑打断了念想。看起来他似乎明显形成了被动的同性恋态度,但由于焦虑的关系,他也未能继续维持这个态度,因此他很快就选择逃离现实,并在妄想自大的幻想中得到了慰藉。基于这不切实际的基础,他可能会突然把留在内心里仍然蠢蠢欲动的主动的男子气概猛推出来,并且会夸张地在他自己和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我反复观察到,儿童的游戏就像梦境一样,它们只呈现了表面现象;我们只有经过细致全面地分析才能挖掘出游戏中潜藏的内容,正如我们挖掘到梦境里的隐藏意义一样。然而,由于游戏跟现实有着更近的距离,而且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婴儿期的内心,因此游戏通常比梦境具有更强烈的次级意匠作用(secondary elaboration)。因此,只有循序渐进地顺着儿童游戏的变化,我们才能慢慢了解他们内心生活的种种趋向。

我们看到,在接受分析的第一次游戏中,库尔特展示出一种主动的男子气概,然而这大多是一种假象。当他出现严重焦虑时,这种男子气概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自那以后我就着手分析他消极的同性恋态度。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治疗后(大约四百五十次),同性恋倾向引起的焦虑才总算减轻了一点。那时的玩具动物曾是他用来对抗父亲的假想队友,后来这些动物变成了儿童。同时,他消极的女性倾向及渴望儿童的态度得到了更清晰地表达。【在论文《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1928)中,我曾论述了男孩身上女性位置的最早基础,也试图表明这种女性情结在很早就经过修饰,最后隐藏在闺割情结之下,并推动了阉割情结的发展。因此男孩通常会很快与布娃娃之类的游戏划清界限,因为这些游戏代表了他的女性因素,然后他会转而去玩一些可以夸大其男性气概的游戏。然而,他对父母过多的恐惧也弱化了女性倾向和异性恋倾向。【在同一个案例中,他因父母之间的**产生了攻击性情绪,这是引起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所谓“有阴茎的女人”指的是吞并了父亲阴茎的母亲。

库尔特既害怕“有阴茎的母亲”(mother with a penis),也非常害怕父亲。分析增强了他主动的异性恋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再度成为中心地位。他能在游戏中找到一个更加稳定的方式来表达他跟父亲的竞争关系。他也再次玩起了第一次分析时玩过的游戏,但这一次他的游戏更有规则,也更有想象力。比如,他会不遗余力地建造一个可以存放玩具汽车的仓库,并不知疲倦地添加新的东西,使仓库便得更加完善;有时候他会建设形色各异的村庄和城镇,这样他就可以开着汽车去探险(探险的过程象征他为了占有母亲要跟父亲进行对抗)。在创建这些村庄,小镇和仓库的过程中,他呵护有加又自得其乐,充分表达了他想让母亲恢复健康的欲望,因为他曾在幻想中攻击过她。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对母亲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随着他的焦虑和罪疚感慢慢减弱,他越来越能驾驭反向作用,对母亲也变得更加温柔亲切。

他在游戏中的各种改变表明,他的异性恋倾向已渐渐增强。一开始的时候,游戏中的各种细枝末节显示,他前性器期的固着(pre-genital fixations)仍主导着他的异性恋关系,或者说它一再取代了性器期的固着。例如,汽车运往城镇的货物、或货车送到家门口的东西一般是排泄物的表征;因此排泄物要送到后门。这些游戏象征着他和母亲之间的一种暴力的肛门**。比如,他把煤从货车上卸下来时,通常会破坏花园或者房子,房间里的人就会变得很生气。但是,他这个游戏通常会被随之而来的焦虑打乱中止。

库尔特接受分析时,他一直会玩车子搬运不同货物的游戏,细节内容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这是典型的儿童游戏。他有时会开着货车到市场上取货或运货到市场;有时人们会带着全部家当进行长途旅行。对这些内容进一步分析后,我发现这种游戏联想表征着逃亡,逃亡时带的物品代表从母亲身上抢来或偷来的东西。游戏中许多细节上的变化对我们的启发最大。他不可一世的肛门施虐幻想就体现在用后门运送货物的细节上。过了一段时间后,库尔特又玩了同一个游戏,但这次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他不得不避免前门。【在这里我只选取了其中一二个游戏幻想的发展过程,以便解释说明游戏幻想的总体发展过程。幻想中的各种表征还可由其他各种不同的素材表现,本文引用到的素材只是其中之一。比如,车子要有路才能输送货物到城镇;很多细节表明,这条路具有肛门的意义。在他的游戏联想中,前院代表着女性**。这表明,他对女性**的嫌恶强化了他对肛门的固着,因为他害怕女性**。这其中有很多决定因素,但重要的一点是,在幻想中他害怕在跟母亲**时碰到父亲的阴茎。

然而,这种恐惧虽有抑制作用,它同样可以刺激某些性幻想的发展。尽管他害怕碰到父亲的阴茎,想逃离出来,但他也企图保留自己的异性恋冲动,因此这也会使其成人后养成一些**上的小怪癖。男童身上比较典型的幻想(也包括库尔特表现出来的)是,他能跟父亲一起与母亲进行**,或者跟父亲轮流跟母亲进行**。在这种性幻想中,联合性器幻想、前性器幻想或单个主要的性器幻想都有可能出现。例如,在库尔特的游戏中,两个玩具男人或者两辆车会同时驶进同一个门或者同一幢房子,这道门和房子代表母亲的身体(另一个入口代表她的肛门)。这两个玩具男人常会达成协议,他们要么一起开进去,要么轮流进去;或者其中一个男人会比另一个男人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或者更高的智慧,并以此打败对方。在这种对抗中,小一点的男人(库尔特自己)会让自己变成巨人来赢得胜利,从而摆脱大一点的男人(他父亲)。但很快,他会因为随之而来的焦虑而改用另一道门(后门),并把前门让给了父亲。这个例子表明,儿童对阉割的恐惧是如何阻碍了性器阶段的确立,并强化了他的固着,或者甚至退回到了前性器阶段。但退回到前性器阶段的这个结果并不会当即发生。除了上述提到的性幻想外,如果儿童没有很严重的焦虑,他还会产生许多跟性器阶段相关的性幻想。

儿童个体在游戏幻想中展示出来的细节会在成年后成为他爱情生活的必要条件。在库尔特的幻想中,两个玩具男人在开进同一幢房子这个问题上的协议,如他们是用不同入口、还是同一个入口,是同时、还是轮流,是通过武力、还是协商解决等,都展示了个体在实际生活中会如何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处理三角关系。比如,在三角关系中,他可能会扮演“受伤的第三者”,或者成为家族的朋友;他可能会用智慧战胜女方的丈夫,或者武力解决等等。另外,焦虑的另一个作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游戏会不断减少出现频率。这方面的作用要在他成人后才会呈现出来,它会使个体的性能力有所减弱或受到干扰。至于童年时的性幻想要如何才能不影响未来生活,这也要取决于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尤其是他的现实经历。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早年的游戏幻想在很多方面暗示了他未来爱情的产生条件。

我们从这些性幻想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当儿童的性冲动向性器阶段进展时,他的升华能力也在进步。比如,库尔特造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他想单独占有母亲,而这房子本来是属于母亲的。同时,他一直努力要把它造成一个出色的完美房子,怎么努力都嫌不够。

这类游戏幻想已经初步勾勒出儿童将来跟钟爱的客体逐步分离的轮廓。我还有另一个年纪很小的患者,他曾喜欢用地图象征母亲的身体。起初他希望用一张张宽宽的纸张画出一张尽可能大的地图。后来,由于焦虑的出现,游戏随之被打乱中止。这之后,他一反常态,开始画非常小的地图。在将事物缩小的过程中,他试图描绘出跟原先的大客体(其实是他母亲)之间的相异点和分离行为,然而这尝试没有成功,他的地图又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又变回到原来的尺寸大小,接着他的画图游戏再度被焦虑打乱中止。他在裁剪纸玩偶时也会遵循同样的思路。小玩偶做好后通常会被他丢弃,因为他发现他依然钟爱大玩偶。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小玩偶象征他的小女朋友,他试图让小女朋友取代母亲,并成为他钟爱的客体。因而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在青春期跟钟爱的客体原欲分离的能力在小时候就已生根发芽;幼儿分析在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上可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

随着分析的深入,男孩在游戏和升华中实现异性恋幻想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幻想中他敢于为了占有母亲而跟父亲进行正面对抗。他的前性器固着减弱了,内心挣扎的本质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施虐倾向有所减轻,这对对抗很有帮助,因为源自于施虐的焦虑和罪疚感也随之减少。因此,他能更加从容、更加连续地根据幻想内容开展游戏,也能更加心满意足地把一些现实元素添加到游戏中;这些能力上的提升表明,他将来的性能力已在此时奠定了基础。幻想内容和游戏特点发生改变后,他的整体行为通常也会随之发生其他重要变化,比如他会变得更加主动、更随意。之所以做出这些判断,是因为他身上许多抑制的表现已经得到消除,他对现在和未来环境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现在我将描述小女孩的游戏幻想是如何随着分析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莉塔,两岁零九个月,在游戏中有严重抑制。她只愿意玩洋娃娃和玩具动物,即便是这些游戏,她有时还会表现得非常不情愿,也玩得很不尽兴。在这个游戏中,她甚至都具有明显的强迫症症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她几乎都在洗洋娃娃,强迫自己不停地给她们换衣服。一旦她开始在游戏中加入一些幻想成分,或者说一旦她开始真正地玩游戏,她很快就会产生焦虑,从而也停止了游戏。【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曾从另外角度分析莉塔之所以会产生焦虑和抑制幻想抑制的深层原因。分析显示,她的女性气质和母性态度都没有发展完全。在玩洋娃娃的过程中,她只扮演了一小部分的母亲角色,大部分时候她对布娃娃产生了认同。她极其害怕变脏,害怕身体内在被毁坏或破坏;这些恐惧使得她一直不停地清洗布偶,并给布偶换衣服;这些布偶象征她本人。在分析的最初阶段,她跟布娃娃的强迫式玩耍原来早已表达出她的深层焦虑,即她害怕母亲会把孩子们从她肚子里抢走。这些是在她的阉割情结在分析中得到部分消除后,我才恍然大悟的。

当她的阉割情结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莉塔做了一个玩具熊,它象征着她从爸爸身上偷来的阴茎,【莉塔以前常假装自己摆脱了火车长,并带着玩具熊一起旅游;她要带它去找一座房子,房子里住着善良温柔的女人,她会对她呵护有加。然而,火车长找到了她,并对她威胁相逼。这个例子表明她害怕父亲,因为她偷走了他的阴茎(指征玩具熊)。这种害怕使得她无法维持她对父亲的认同。这样她就可以依靠阴茎排挤掉父亲,从而占有母亲的爱。她在这个分析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焦虑常跟此类男性幻想有关。直到她源自女性位置和母性位置的深层焦虑在分析中消除后,她才开始对玩具熊和洋娃娃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真实又自然的母性。有次当她亲吻、拥抱并亲密地用昵称称呼玩具熊时,她说:“我现在再也不会不开心了。【莉塔有时会非常抑郁。抑郁的时候,她有时会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罪疚感,强烈到令人吃惊;有时她会呆呆坐着,独自哭泣。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哭时,她会回答:“因为我很不开心”;当我问她为什么不开心时,她又会回答:“因为我哭了。”因为毕竟我拥有了你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如今她从性器阶段获得的异性恋态度和母性态度已处于首要地位,这些态度在很多方面都开始体现出来。其中一点就是,她改变了对待客体的态度。她以前曾非常厌恶父亲,现在他们已经亲密无间。【参见第二章。

我们之所以能从儿童游戏幻想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预知他们以后的**,是因为他们的游戏和升华的整个过程都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之上。我一直认为,如果游戏是儿童表达**的手段和发泄口,那我们也自然理解为什么游戏幻想的特点【汉斯·萨克斯(Hanns Sachs)曾于1923年在柏林发表演讲,演讲题目为《心理分析的技巧》。他认为,当肛门施虐阶段发展到性器期阶段时,**幻想亦随之进化。而且在分析强迫式的案例时,这一点可以作为完成治疗的参考指标。会显示出他们以后**的本质;因此儿童分析不仅可以使儿童拥有更稳定的内心和更强的升华能力,它还可以确保他们成人之后过上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