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爱的教育旗帜——霍懋征老师[1](1 / 1)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走了。教育界失去了一面爱的教育旗帜,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和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无限哀痛。

霍懋征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我们的老校友。她毕生耕耘在小学教育园地,敬业爱生,矢志不渝,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她师德高尚,学业精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世人的师表,教师的楷模。从教60余年,她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而且创造了一套小学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霍老师教育经验的精髓是什么?我常常在思索。我的粗浅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霍老师对儿童充满着爱。她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老师的这种爱不是普通的爱,不是普通的所谓喜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忠诚、对儿童的信任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霍老师认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她把育人作为她的天职。她相信每一个儿童,相信他们将来都能成才,“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就是霍老师的教育信条。

第二,霍老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她把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孜孜不倦地钻研,研究理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它尽善尽美。霍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但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当然她也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这一方面说明霍老师在数学、语文方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霍老师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深刻钻研。教学经验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自然增长的,而是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成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的。霍老师的经验之所以具有普遍意义,就在于经过她的钻研提炼,上升为普遍的理论。

第三,霍老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艺术。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居然会有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这说明,有些教师没有把语文视为艺术,更没有把教育教学视为艺术,把课讲得枯燥无味。霍老师却相反,她把语文视为艺术,把语文教学视为老师的艺术。她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听过她的课,课堂里生气勃勃,师生配合默契,活生生是一堂艺术课。每一册语文课本,一般只有二十多篇课文,但是霍老师每学期可以让学生学到上百篇课文。这样,学生负担重吗?学生非但不觉得负担重,而且越发喜欢语文课。这就是霍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会说,实验二小都是好学生,一般学校的学生未必接受得了。且看霍老师的做课。她到各地去讲学,不仅要介绍她的教学经验,还要在那里做课。即在当地学校任意一个班上讲一节课,给当地老师观摩。结果是任何一节课都上得同样生动活泼。为什么?这就是霍老师的艺术。这种艺术不是一般的技巧,而是从霍老师的心灵表现出来的,她的心是和儿童相通的。

我认识霍老师是在“**”以后不久。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担任系主任,请她来给学生做报告。她那次报告给我们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儿童的热爱、对教学的钻研,她的教学艺术、生动的语言,都深深扣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后来我们又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去听她讲课。听她的课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为了把她的教学经验传播出去,我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的同志策划了把她的课拍成电视,这就是《月光曲》一课电视片的由来。这部片子曾经在全国发行了一百多部,反响也非常强烈。

此后,我们就经常见面了。1980年成立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霍老师以及斯霞老师、袁镕老师、李吉林老师都是研究会中的著名专家。我曾担任过一届研究会的副会长,但只是做一些组织工作,研究会中唱主角的主要就是霍懋征等几位老师。她们为小学语文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霍懋征老师,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讲课,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年轻的老师。霍老师还特别关心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她古稀之年还奔走于西南、西北贫困地区传经送宝。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

1986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我和霍老师都被聘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委员会每年都要审查一次教材,于是我们每年都要见一次面。小学语文的审查委员恰好都是上面我提到的几位全国著名的小语老师,再加上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高校的几位专家。每次我都会参加小学语文组教材审查,因为我在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霍老师她们对各种教材的审查是既严格又宽容。所谓严格是一丝不苟,字字句句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不容许有一点点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东西留在教材里;所谓宽容是对于各派的意见,各种体系和选材,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都会被保留下来,绝对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每参加一次教材审查会,有如参加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使我受益匪浅。

霍老师曾有一部教育论文集叫《真、善、美的丰碑》,这再贴切不过了。这种“真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课堂艺术上,而且表现在她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她追求自己的工作的真善美,她要把学生培养成真善美。真善美就是霍老师的人生追求,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写于2010年2月21日。原载《小学语文》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