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首先,要适应地方的实际。我国幅员广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异,用统一的课程要求全国,就会脱离地方的实际。例如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不高,而且大部分毕业生要走向社会,或者留在农村务农,或者进城打工。基础教育课程就应该结合地方的实际,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其次,要适应学校的实际。学校办学历史不同,环境条件各异,如果统一课程,学校就办不出特色。设置校本课程就是给学校设置课程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传统、师资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校本课程灵活多样,可以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修,使人才脱颖而出。
新课改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学校如何用好这个权利,是值得校长和老师认真研究的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及一切价值观都会反映到课程中、课堂上。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要和整个学校建设联系起来,也就是要和学校办学思路、长远的规划联系起来,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办出特色。有些学校把校本课程简单化,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如有舞蹈老师就开舞蹈课、有书法老师就开书法课;有些学校甚至把校本课程变成应试教育的课堂延伸。这都是不正确的,是对学校特色的一种误解,需要纠正。
课程建设要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那么,什么叫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了物质文化(校园建设)、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问题。教育目标又集中反映在课程上、教学上。选择什么课程结构、如何开发课程的内容、怎样进行教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课程来说,不存在重新设置问题,但如何完成国标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的文化内涵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点。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学生特点,加以规划,形成学校的特色。
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什么是校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校风表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表现在领导班子身上就是有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包括课程建设的理念),有没有人文管理的精神,有没有组织团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规划;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有没有敬业爱生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品质,能不能建设校本课程和充分完成课程目标;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有没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这一切都与课程建设有关。
校本课程建设特别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的生来喜欢艺术,形象思维很强;有的生来喜欢数学,逻辑思维很强;有的喜欢摆弄机械,动手能力很强。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但只有小学文化。我们不是说可以少学文化,而是要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才能,而不是压抑他的才能的课程。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课程文化。
[1] 写于2008年8月4日,原载《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