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李吉林老师邀请我来参加她所创建的情境教育思想的国际研讨会。和与会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情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实验,培养21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才,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界的盛事。
李吉林老师开展情境教育的实验不是偶然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进行的。回顾30年前,我国教育遭到“**”的严重破坏,校舍破旧,师资缺乏,教学水平低下。在教育恢复过程中都在探索学校教学的改革。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翌年暑期又在大连成立了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会,大家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吉林老师开始了情境教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坚持至今已经30年,创造了一整套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
李吉林老师自己谈到,语文本身是一种艺术,但是在学校里居然有不少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为什么?就是因为传统教学使“内涵极为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没完没了的重复性抄写,各式名目繁多的习题,以及不求甚解的机械背诵所替代,并充塞着儿童的生活”(《李吉林文集》卷一第4页)。李吉林老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她从国外外语教学的情境教学法中得到启发。学习外语需要有语言的环境,同时需要有外国文化的情境,才能学到真正的外语。李吉林老师认为,外语学习需要情境,难道学母语就不要情境?语文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语文交流的是文化、是事件、是人物、是人物的思想感情。不了解语文的内涵,不了解语文表达的情境,如何能掌握语文这个文化交流工具的本质?于是李吉林老师排除一切干扰和非议,毅然决然开始情境教学的实验。她在实验中始终把语文教学视为一种艺术,使儿童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使儿童欣赏到、感受到语文中表达的美,得到美的享受。
李吉林老师虽然借鉴了外语教学情境教学的经验,但她没有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停留在方法上,而是加以拓展。开始的时候把它形成一种语文教学模式,继而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这时已经把它看作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指导教育教学的教育思想了。以后的实验,她又不限于语文教育,而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从下面两段她自己的讲话中就可以看到她的教育思想的拓展和深化: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李吉林文集》卷二第7页)
我从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单科的成功经验,抽象概括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带有共性的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然后提出了情境教学向整体优化发展的设想,确定了“优化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总课题,逐步形成情境教育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构想。(同上第359~360页)
从情境教学的探索,到情境教育的构建,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这就是李吉林教育思想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深化过程,也就是李吉林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她不是停留在情境教学的方法上,而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了儿童认知的规律,把儿童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以及非智力因素都调动起来,在教学中促进儿童智能发展。这在课程教学理论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其现实意义在于对落实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要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的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情境教育正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体现,自主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在中国本土生成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是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她也借鉴了国外的理念,但她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本土化,并且丰富拓展了这些理念,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与此同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又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互相交流。学校已经不是象牙之塔,学校必须开放办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情境教育就是跳出课堂的狭窄空间,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当然,不是说不要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不囿于课堂的小范围内,把眼光放到课堂外面,放到世界的广阔天地里。
李吉林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现和成熟,也标志着我国一批当代教育家的涌现。长期以来,我们只介绍和宣传外国的教育家,把他们的学说拿来推广引用,总说没有出现我们自己的教育家。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教育家,看到了她的教育思想体系,看到反映她的教育思想的《李吉林文集》。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在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氛围中,蕴含着一批教育改革家,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验,创造了许多教育新思想和实践新经验。李吉林老师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她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奇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且在教育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创造了一整套“情境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我们今天在这里研讨她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要学习她的教育思想,推广她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学习她热爱教育、热爱儿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第一,我们要学习李吉林老师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李吉林老师的这种对儿童的爱不是普通的爱、普通的所谓喜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忠诚,对民族未来的责任,对儿童的信任的基础上的。她对青年教师讲:“大家都知道祖国要繁荣昌盛,就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素质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基础教育进行的。儿童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至思想观点正在逐步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教养,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李吉林文集》卷二第5页)她的情境教育的情,就体现在对儿童的情上,只有对儿童有情,才能去激发儿童的感情。没有教师的满腔热情,就不可能实施情境教育。
第二,要学习李吉林老师对教育教学的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她进修文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断探索,从实践到理论,又用自己总结出的理论用到实践中去检验,不断升华,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今天大家都在谈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型教师。李吉林老师就是研究型教师的典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教育实践,短期的脱产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反思,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才能悟出教育的真谛。
第三,要学习李吉林老师锲而不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教育实验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有恒心,长期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不断升华,才能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现在有些教师把教育实验研究看作功利的工具,定一个课题,写一篇文章,评到职称,就算完成。这是成不了教育家的,也无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实验研究要像李吉林老师那样,锲而不舍,长期坚持,必然会取得成功。
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因为我学习得不够,体会得不深,所以说得很不全面,只是表达一点我对李吉林老师的敬意。
[1] 写于2008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