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诞生,在改革中成长[1](1 / 1)

——祝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50周年

今年景山学校创建50周年,我首先要向景山学校的师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培养了大批人才,祝贺你们不断创新,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新成绩,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景山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1960年成立的时候正是教育大革命以后,探索着走我们自己的路。在这之前,一直是以苏联教育为蓝本。到1958年,我们开始感到苏联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许多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开始进行改革,寻求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景山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

在“**”以前6年中,景山学校开展了许多改革实验,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后,景山学校更加焕发了青春,特别是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写“三个面向”以后,景山学校坚持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取得了新的辉煌。景山学校的经验值得认真地总结。这个总结当然主要要由景山学校的教师们自己来做,才能做得深刻、真切。我作为一名关注者,而且也是同时代过来的人,当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工作,附中也在进行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多次参加由童大林召开的座谈会,讨论过景山学校发展的问题。我在这里谈几点感想,不一定正确。

第一,景山学校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在创办之初就瞄准要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拿今天的词汇来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他们的信念要坚定、知识要丰富、要有创造精神和能力,也就是后来邓小平倡导的“四有人才”。要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曾多次研究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认为要把最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不是偶然的,是非常切合景山学校的实际的。

景山学校在当今“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时候,仍然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景山的精神。

第二,是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以小学的课程改革为起点。小学语文采用黑山经验,分批集中识字,用一、二年级两年时间解决识字问题;语文教学以作文教学为中心,带动阅读教学;高年级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等。数学引进了外国的教材,在师大几位老师的帮助下,自编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更加坚持改革,在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方面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先河。

第三,在学制上进行改革,把小学和中学连贯起来,统一调整课程,为一贯制学校创造有益的经验。

第四,景山学校有坚强的领导和领导集体。景山学校是当时中宣部直接举办和领导的,中宣部给了许多特殊政策,如学制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中宣部原秘书长童大林同志为景山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前几年他生病住院之前还召开座谈会,讨论景山发展的问题。

景山学校本身也有很强的领导集体。方玄初、贺鸿琛、苏式东、陈心五、刘曼华等都是景山学校的元老,他们团结一致,为景山学校的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校之初,从北京师范大学调来了一批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他们都受过师范教育的良好训练,懂得教育规律,有创新改革的精神。无论是整体素养,还是业务能力,都堪称一流。正是有了这支队伍,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具体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教材的改革,才能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

景山学校是在改革中诞生的,也是在改革中成长的。今天,我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重点。最终的教育公平就是使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有了质量才有公平。提高质量就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希望景山学校坚持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今后再创新的辉煌!

[1] 写于201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