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故破滞,躬身实践(1 / 1)

——他用改革的行动追求教育的品质和教育培训的品位

2010年,龚雄飞从海南省被引进到重庆沙坪坝区担任凤鸣山中学校长。凭着二十年在教育领域的积淀,他以大破大立的胆识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让该校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课改典型。2012年,组织上再次委以重任,任命他担任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上任伊始,尚来不及拂去仆仆风尘,他就开始率领他的团队谋划一场更大的教育变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区域教育整体变革。他所主导的区域课程改革从五个方面展开,思路清晰而稳健。

一是理念确立,为区域中小学课堂转型装设“定向的罗盘”。

为了打造卓越的课堂,龚雄飞明确提出了课堂变革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区域性创建“学本教学”战略构想。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被誉为“教育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因此,龚雄飞将改革的理念确立为“两个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学本立场,以此奠定区域课堂变革的基本方向,并提出以教学转型推进教研转型,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在教学转型和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变革的思路。

二是模式构建,在教师理念与行为之间架构“互通的立交”。

由于“学本式课堂”是对“教本式课堂”的革命性变革,所以需要构建一个基本范式。龚雄飞将其概括为八个字——“先学后教、互助展评”。这八个字的基本模式提出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要求学生广泛开展“自学”、“互学”和“展学”,由此构建起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

2015年4月,陕西渭南举行的“龚雄飞教育报告会”

三是标准研制,让教师在课堂的迷途中找到“回家的路径”。

龚雄飞提出了“四维三学”的评价思路,即新课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突出“自学、互学和展学”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从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两个方面共设置了36个评价要点,形成“通用标准”;各个学科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求同存异,研制出“学科标准”,引导教师在课堂的迷途中找到“回家的路径”。

四是资源开发,帮学生在学习的跋涉中明晰“思维的导图”。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解决策略是“导学精要”的开发与运用。龚雄飞带领他手下的教研员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导学精要”的精髓所在,是强调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勾画出最简捷的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在“自学”中直奔重点难点,迅即进入紧张有序的智力活动状态,为互学、展学做好充分准备。

五是评价创新,为区域中小学课堂改革配置“飞翔的引擎”。

“评价是改革飞翔的引擎器。”龚雄飞喜欢用这句话强**育评价的重要性。因此,他下决心改变单纯以纸笔测试评价学生学业的传统方式,突破口选择了小学。比如小学数学质量监测,将测试分为纸笔测试与学科综合能力测试两种,前者占70%,后者占30%,数学综合能力测试是这样进行的:以各学校各班级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2~3个小组),抽取一道数学题,给予学生5分钟“自学”与“互学”,然后每人3分钟依次进行“展示”与答辩,考评成绩经折算后计入学生总成绩。数学综合能力测试既考评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学科素养,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能者教会不能者)、数学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乃至于学生外在的仪容举止和内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测,增进了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评价改革迈出的一小步,将推动区域课程改革迈出一大步。”龚雄飞如是说。

客观而论,今天我国的课程改革确实有许多问题,但人们常常会走向两个误区:要么怒目金刚地批判,要么不切实际地空谈,虽然快意却于事无补。龚雄飞的态度是:用改革的实践和行动来完善改革。他既立足改革实践,又长于传播教育的理想,一次次开启教育启蒙的篇章。教育改革和教育研修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穷尽真理,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回归人和教育自身。

改革总是在困境中产生的,而困境却能塑造人坚韧不拔的性格。正是这些不惧艰难的改革,在不断地刷新着龚雄飞的人生坐标。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的诸多的思考与智慧,又慢慢上升为教育的资源,成为一个个生命力迸发的专题报告;而这些专题报告,又反过来影响着课程改革,引领着改革者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