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育人的场所,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学校是孩子们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他们成长期间最重要的外在环境。校园环境不应仅是传道、授业的简单空间,也是陶冶情操、全面和谐发展的场所。
一、学校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学校环境是以师生员工为中心并影响其活动的主客观世界。
学校环境的构成按地域可以分为学校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学校外部环境指的是学校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小环境,其中不仅包括各种物质性的条件,而且也包括文化传统与各类社会政策;学校内部环境则指的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建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按属性可以分为学校物质环境与学校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即可视的“硬环境”和不可视的“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周边环境、校园布局、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教学设施、教室布置等;软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等。
二、学校环境的作用
创造优雅、宁静、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其朝气蓬勃的性格特征。
学校环境是学校运营的物质载体。学校环境是学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场所,是传统意义上学校之所以称为学校的前提必备条件,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除非是现代意义上一些特殊学校如函授学校、网络学校等。
学校环境是师生活动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应该在自己的物质或人文环境中充分挖掘最有价值、最吸引人、最激发人的因素激发本校师生员工,尤其是通过营造价值认同和创设情感归属使得师生员工认同自己所处的环境,使得学校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
学校环境是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师生活动的空间,学校环境也蕴涵着某种哲学、文化和教育的理念,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等都渗透在校园环境之中,师生置身其间,能激发潜能,表现自我,感悟其深邃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最终能顺利地投身于社会、服务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计划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之处、教师的一举一动等都应该体现出学校的教育思想,校园建筑、环境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直接反映。
学校环境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小学、中学时期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真、善、美”的鉴别、人格的形成及体能的健全都将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和锻炼。学校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作用,通过建筑设计、绿化美化、景观营造、道路与楼宇命名、楼道装修、教室布置、人文环境创设等隐性课程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论是宁静优美的校园、明丽舒适的教室,还是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或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一切都围绕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展开,赏心悦目、清新自然、健康和谐的物质空间,能起到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