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高端的声音(1 / 1)

2009年12月7日

12月6日、7日两天,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课题会议。会议在北师大举行,参加会议的都是教育部的领导和中国教育研究最前沿的学者。

跟随裴迪娜教授这一课题已经有三年多,几乎参加了每一次的培训会和阶段总结会,每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总会有一个感觉——晕。呵呵,因为参加会议的专家理论水平高,见识广,所讲述的内容往往距离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操作较远,我们的认识水平与之差距太大,所以,几天的会议下来,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高频率轰炸,往往会把我们搞晕!嘻嘻……这种晕的感觉往往还会持续多日,甚至更长时间。

这次在北师大的结题会议,更是让我晕到家了!上述原因仍然存在——呈略为减轻趋势,因为我们三年来跟着这些专家学者和博士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长进!我们成长了,进步了,当然听的懂的就多些了,晕劲就小了。但是这次会议上的另一种声音让我彻底晕了,这就是那些质疑的声音,那些对中国教育、对中国教师质疑的声音让我彻底晕了。这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学校里老师们夜以继日培养出来的人才,尤其是高校人才,特别是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才,都是被摧残、被埋没了创造性的,用他们的观点,如果不抹杀他们的那些天性的创新火花,他们就不可能考上清华北大!所以我们要创新,要开放,要自主!听了这些观点,真的,我感觉很可怕:照这个思路想下去,那么我们现在的这些学校,那些中国的最高学府,真的该解散了;而那些罪大恶极的教师,真的该下岗了……

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这种声音都是来自那些从事着教育,从事着教师职业的人!他们一边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份工作,一边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地否定着自己!我不知是该敬佩他们这种敢于向自己开炮的忘我精神呢,还是要提醒这些人最起码的认知规律:哲学,作为各大中专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最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样的理论观点,不知他们是怎么运用的。我们的教育真的就如这些人所说,一无是处了吗?西方的教育真的就全都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吗?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怎么构筑能力的大厦?可是现在的那些所谓声讨之声,只把目光放在张扬、解放个性上,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那就是——如果要想跑得更远,就必须要把基础打得更牢啊!

诚然,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的教师,确实存在片面地追求分数,为了取得更高分数而不惜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确实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承认差距、认清问题的同时,决不能走向“肯定一样就一定要全面否定另一样”的违背事实、不讲科学的思路之中去。我非常认可文喆院长的观点: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结合点,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求创新。课程改革不是课程革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扬、弃结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