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在加强正常的财务监督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有效的监督体系。
(一)完善考核制度,看政策落实得好不好
考核有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这里所说的考核是指地方政府在落实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过程中,省人大对省政府,省政府对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要想把考核工作搞好,就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有完善的考核依据
要弄清楚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哪些法律法规或政策要求,如果要求不明确,应提请有关方面尽快完善。从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就有许多亟待修改完善的地方。如国家教育经费应占GDP的4%,但对地方政府应占多少不明确;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但增长多少不明确等,都应该尽快完善,这样考核起来才有依据。
2.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投资政策很多,哪一项任务应由谁去落实要明确,如果责任主体不清,就无法考核。在实际工作中,事权和财权不统一就容易造成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考核时无法落实考核的责任主体。教育部门会讲经费安排不够,影响事业发展,应增加经费投入;而财政部门会讲事业发展太快,经费无法支撑,应降低事业发展速度。所以政策制定时,能明确一个责任主体的就不要扩展为两个,能让一个部门完成的任务就不要交给两个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3.要有科学的考核办法
依据明确,主体清楚,但如果考核办法不够科学、不符合实际也无法考核。因而在拟定考核办法时,要充分论证,要收纳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考核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又要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考核办法拟出以后,应先搞试点,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全面实施。
4.要合理使用考核结果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修改政策、改进工作,因而考核结果的使用非常重要。要针对考核的结果,查找分析原因,提出修正意见,督促落实整改,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而导致政策失效、工作失误。
(二)扩展评估内容,看效益发挥得高不高
评估是当前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已开展的评价有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等基本形式。借鉴评估的手段,应在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评估,进而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扩大社会效益。
1.建立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制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对高校的投资效益评估制度,设立评估机构、建立评估体系、明确评估对象。要将投资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增减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2.利用社会组织实施投资效益评估
要根据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要求,培育和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对高校的投资效益评估,体现客观公正的要求。
3.合理使用评估结果
对评估效益高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安排等方面要给予奖励,反之则应适当调减对学校的投资,进而使学校重视并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大审计力度,看资金使用得对不对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审计机构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已普遍建立了外部和内部的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审计制度,并有效地开展了审计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审计效益和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但面对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在高等教育投资使用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截留、挪用、贪污、浪费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完善。
1.内审和外审相结合,以外审为主
目前省政府设有审计厅,教育厅设有审计处,学校设有审计监察处,都在进行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内设的审计机构要加强日常的审计监督,重点在预防上下功夫。政府部门的审计机构,要加强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审计工作。要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2.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以事前审计为主
我们不仅要加强事后的审计,更应该全程参与,在事前、事中加强审计,防患于未然。克服事后审计纠正成本过大、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的局面。
3.审计、促进、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
审计的基本原则是一审、二促、三提高,审计的目的是防止资金使用不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因而应该始终将促进事业发展放在首位。
4.审计处理与审计纠正相结合,以纠正为主
审计的目的不是处理人,而在于纠正资金使用的不合理、不合法。对于违法违纪的人要严肃处理,更应该及时纠正错误,避免资金的浪费,影响事业的发展。要举一反三,不让同样的问题在同一所学校或不同学校重复出现。
[1] 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7.
[2] 夏鲁惠,原松梅.我国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阶段性特征[P].中国发展观察,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