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策建议(1 / 1)

一、统一认识,增强综合实力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战略重点向经济建设的逐步转移,人们对教育、科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逐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恢复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吸引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正确轨道上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5年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竞争,要想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大量人才,为此,2003年中央又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对发展教育认识的提高,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只有全党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并不断营造这种氛围,才能为适合国情省情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提供更好的制定和实施环境。

(二)增强民富国强的经济实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为3645.2亿元,占世界经济的3%,而到2010年经济总量已达39.8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01元。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镇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05元,上升到2010年的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元,初步实现了民富国强的发展局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支撑能力的加大,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1978年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只有94亿元,而到2010年总投入已达19561.85亿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通过教育培养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优秀人才,又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只有国家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更加富裕,发展教育事业的能力才能更强。而只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营造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国家,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多彩纷呈,欣欣向荣。当然我们也有闭关锁国的教训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改革开放的经验再一次警示我们,扬弃传统的桎梏,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是促进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用开拓的勇气、开明的思想、开放的政策,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营造和培育多元文化同生共息、和谐并育的土壤,从而使我国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

文化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包容,互相促进。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承、交流、创新具有特殊的功能。2010年河南省高校已达107所,在校生达到146万人。纵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基本满足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无论从规模、结构,还是层次、质量,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群众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愿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横向比较而言,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3.66%,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达26.5%;每万人口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河南省只有146人,全国平均已达166人,差距也很大;河南省平均94万人才有1所大学,而全国平均59万人就有1所大学;河南省研究生数占整个在校生数的1.99%,而全国平均已达6.89%。上述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高等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制订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以更好地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服务。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怎样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怎样由人力资源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第六次全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而常住人口为9 402万,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是广东;第二位是山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很多,而且到省外的务工人员也多。而广东、山东两省同样是人口大省,他们不仅消化了本省的人力资源问题,还吸纳了其他省份的务工人员,这说明,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河南省高。外出打工,不仅自己辛苦、成本高,而且给家庭、社会包括子女教育等都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河南省高等教育底子较为薄弱,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同时,在规模和速度上仍有发展的空间,因而要坚持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并重,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原则来发展高等教育。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只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发展创造基本的生存发展空间,才能为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能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