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部分高校停办或被迫搬迁到农村,教师下放劳动,校舍被占,教学设备、仪器受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部和河南省对被关、停、迁、并的学校作了重新调整,使全省高校规模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迁往农村的学校陆续搬回原址办学,学校领导班子逐步建立。[6]
1978年,河南省有普通高校24所,在校生2.73万人,教育规模和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79年,河南省创办郑州轻工业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1980年,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恢复洛阳工学院校名。1981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协调下,河南师范大学从师资、教学管理干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郑州师范专科学校改建升格为河南财经学院。1982年,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乡医学院。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同年,创办黄河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升格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此同时,河南省加快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视教学质量和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经过恢复、整顿,得到了较快发展。
河南省高等专科教育也获得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增设、改建了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豫西农业专科学校、洛阳医学专科学校、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安阳师专、南阳师专、许昌师专、郑州师专、洛阳师专、郑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商丘师专、周口师专、郑州机械专科学校、新乡师专、开封师专、驻马店师专、平顶山师专、豫南农专、河南体育技术专科学校,河南机电专科学校、河南纺织专科学校等专科学校,以及中州大学、洛阳大学、平原大学等6所短期职业大学[7]。特别是1984年由河南省投资筹建,美籍华人积极参与兴办了多学科性的黄河大学,一改过去那种单一模式办学,一种规格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加强了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能力,同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8]。
但是,由于“**”的影响,高校基础设施老化、设备仪器陈旧、图书资料缺乏、师资青黄不接。国家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规模统一安排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六五”后期提出了“创收”的概念,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设备、人力,到社会上通过服务取得收入,建立学校基金,用于学校的发展和职工的福利,调动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80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召开教育座谈会,会议决定在全省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发挥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办学积极性,要尽可能增加一些教育经费,加速发展高等教育。
1983年8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把普及小学教育当作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会后,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工作的决定》,也提出要多途径加大教育投入。
至1984年底,河南全省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24所[9]发展到38所[10],在校学生由1978年的2.73万人增加到5.39万人。当年的高等教育投资总规模达到6014.55万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支出36.79亿元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