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可行性(1 / 1)

1978-1984年,是中国社会的调整、转折期,百废待兴,资源短缺,中国不富,河南更穷。以1978年为例,在这一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中,1978年的钱袋子“瘪”得可怜:当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73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04.7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74.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70元。[5]而当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支出为1035.3元,是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3倍,更是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近10倍。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广大群众手里的钱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让人民群众从本就十分干瘪的口袋里“拿钱”去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这一时期,采取政府投资占高等教育投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学生免收学费,发放助学金,允许高校通过校办企业创收,向委培生和自费生收费等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