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高等教育投资评价与投资政策有效性的研究(1 / 1)

(一)关于有效性与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在管理学上,有效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保持规定功能的能力,也就是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处于完好可用状态的能力。”[65]有效性是与效率、效益紧密相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概念。徐晨(2008)认为,有效性是指政策投入对产出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效益是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效率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一个最有效率的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最高效益,同样,一个效益很高的政策也未必就是最有效率的政策。[66]周圆(2008)认为,对效率的衡量通常有两个指标:一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相同投入的条件下,产出越多时效率越高,产出越少时效率越低;二是产出的有效性,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或其他对象群体的需要。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实际上指有限的资源如何实现最有效的配置。[67]

政策有效性是指政策实施结果与目标预设之间的相关度。在教育学中,对教育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极少,大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相关教育政策的实际效果。在经济学中,对“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相对较多。特别是财政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在经济理论界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胡琨(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具体探讨了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与内涵,他认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能否影响实际总产出,以及影响的程度或大小。”“‘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财政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如果财政政策能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等变量,则表明财政政策有效;反之,则财政政策无效。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承认财政政策有效的基础上,讨论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68]周英章(2002)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还主要集中在第二种含义上,即在承认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具有系统效果的定性基础上,从量的角度讨论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从广义上看,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是两种极端情况,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应该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结论。在没有具体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就肯定或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是不合适的。[69]

(二)关于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

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是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评价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界定、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体制改革几个方面。

曹升元等(2004)认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是指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投资项目,一般是指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且高等教育投资项目具有公共项目特性、外部经济性、投资主体特殊性、制度特性、收益复杂性等特点。[70]刘春芳(2000)认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可以细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基本建设项目,第二类是实验设备、分析仪器、视听设备、办公设备、起居设备等基本采购项目,第三类是师资培养、学科和教材建设、教学体制改革等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第四类是科技队伍建设等科研投资项目。[71]

曹升元等(2004)提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根据项目目标、项目不同用途、项目资金来源,对项目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要依据:经济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以社会评价为主;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效益分析为主;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前评价、过程评价与后评价相结合,以前评价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有形效益分析和无形效益分析相结合,重视无形效益分析等原则。[72]

王进等(2003)分析了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从高等教育投资项目为实现国家和地方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及产生的各种影响出发,提出了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即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对社会环境的贡献、项目的互适性、项目的公平性,还提出了18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73]

宋之杰等(2006)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投资区位、投资结构、投资经济效益、投资社会效益及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进行评价。[74]

张建生(2000)在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原则,同时提出了实现投资项目资金管理集中化、专业化、评估科学化、审批管理程序化、实施及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系统化五个层面的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模式。[75]

(三)关于高等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投资效率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关于效率的研究都与公平相伴。教育公平应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也出现了教育投入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李文利(2004)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后得出,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虽然仍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正在逐年下降。[76]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地区间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越来越大(宋东旭,2004);[77]在当前乃至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还非常突出(王为民,2004)。[78]具体体现在:高校学生中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比重下降(陈晓宇、闵维方,1999);[79]重点大学或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自优势群体的学生占较大比重(王红,2001);[80]来自高收入阶层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远大于低收入阶层学生;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蒋洪、马国贤、赵海利等,2002)。[81]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财政在个人、高校及地区间分布的公平与效率,有代表性的建议如下:建立高等教育财政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尽快改变非重点院校“高收费+低资助”的财政现状,普遍推行“高收费+高资助”的财政政策(李文利,2006);[82]建立并规范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其作为政府间利益关系与权责关系的一种协调机制(黄维,2005),[83]按照生源结构、高校布局、毕业生就业去向,结合地方实际财政能力、教育成本、学龄人口数等客观因素,科学设计转移支付公式(刘宛晨、周伟,2007);[84]完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建立与之配套的有针对性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教育费减免等资助政策(谭红,2008)。[85]构建高等教育涵盖过程绩效(包括耗用绩效和配置绩效)、成果绩效和监管绩效的教育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提高财政投入效率(王敏,2007)。[86]

柯佑祥(2007)认为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与质量有下降的趋势:一方面,高等教育投资出现社会收益率上升和个人收益率下降的“一升一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高等教育投资的公共成本增加。要建设质量效益高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就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投资的生产性功能,加大对高校人力资本的投入,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发展各种类型的优质高等教育,依法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87]

陈建俞(2004)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系统的因素有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主体因素、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客体因素、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环境因素和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本身因素。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包括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执行组织。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客体因素包括高等教育投资政策问题以及目标群体。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环境因素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系统四个因素组成。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本身因素是指政策的科学性、政策的可操作性、政策的协调性、政策的稳定性、政策的公平性和决策的民主性。[88]

张小萍(2009)从高等教育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对教育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计分法,从客户维度、内部运作维度、发展维度、财务维度给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模型。[89]

[1] 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2-16.

[2] 柯佑祥.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江苏高教,1999(2):41-44.

[3] 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3-114.

[4]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14.

[5] 王蓉,丁晓浩等.努力构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21):70-74.

[6] 朱锡平,陈英.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60-64.

[7] 曹淑江,董克用.我国政府之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7(9):26-32.

[8] 伍海泉等.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9(1):24-28.

[9] 范先佐.关于政府教育投资的行为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1-9.

[10] 李碧虹,柯佑祥.论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财政责任[J].江苏高教,2006(1):40-42.

[11] 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中国省级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C].2007.

[12] 王蓉,杨建芳.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7.

[13] 蔡高根.广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及特征分析[J].学术论坛,2008(10):185-190.

[14] 于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与支出结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49.

[15] 黄亲国.江西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研究[J].学者论坛,2005(7):59-62.

[16] 刘利明,英若平.湖南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投资结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6):184-185.

[17] 罗兵.贵州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析与思考[J].会计之友,2009(5):49-51.

[18] 赵晓兰,刘玉清,马宁.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5-91.

[19] 于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与支出结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49.

[20] 韦进.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9):31-33.

[21] 吴秋凤.转型时期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研究[J].理论探讨,2008(1):87-90.

[22] 丁云祥,张文耀,吴克强.陕西高等教育效益外溢与成本补偿问题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3):11-13.

[23] 柯佑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9(4):19-21.

[24] 闵维方,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投资体制改革[J].教育研究,1994(12):30-38.

[25] 丁小浩,李锋亮,孙毓泽.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挑战与完善[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8.

[26] 马书红.中美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7] 陈旭.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28] 周会娟.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体制缺陷与制度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29] 徐孝.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30] 王朝梁.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研究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00.

[31] 王翊.新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2] 赵小瑾.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3] 许琳.高等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4] 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5] 李永宁.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现状与建议[J].财会研究,2006(11):12-14.

[36] 李碧虹,柯佑祥.论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财政责任[J].江苏高教,2006(1):40-41.

[37] 储敏伟,王莹.高等教育财政管理:我国的实践及改革方向[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4):58-62.

[38] 李建发,郭鹏.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4(4):38-42.

[39] 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4-46.

[40] 刘承波.优化多元投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5(3):9-13.

[41] 孙平生.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政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101-104.

[42] 袁连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2(2):19-23.

[43] 吴开俊.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变革探略[J].高教探索,2002(4):21-24.

[44] 翟志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现实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8(10):45-48.

[45] 李建发,郭鹏.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4(4):38-42.

[46] 马陆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14-18.

[47] 孙志军,金平.国际比较及启示: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3(6):88-92.

[48] 东北财经大学完善体制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公共财政安排课题组.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完善[J].财政研究,2008(11):40-43.

[49]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00-305.

[50] 朗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22.

[51] 夏建刚.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2(4):108-111.

[52] 魏新.教育财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6-174.

[53] 马陆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14-18.

[54] 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55] 陈梦.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56] 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4-156.

[57] 吕炜等.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91-201.

[58] 吴伟,刘志民,郭霞等.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机制与模式的改革方向探索[J].江苏高教,2005(4):49-51.

[59] 李云.我国公立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变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60] 陈旭.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61] 王翊.新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2] 范纯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3] 陈建俞.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4] 吕炜等.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0-183.

[65] 郑大本,赵英才.现代管理辞典[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41.

[66] 徐晨.公共政策[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236.

[67] 周圆.高等教育投资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J].决策与信息,2008(4):85-86.

[68] 胡琨.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14.

[69] 周英章.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径[D].杭州:浙江大学,2002:8.

[70] 曹升元等.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特点[J].事业财会,2004(4):8-10.

[71] 刘春芳.加强农业院校基建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0(1):18-19.

[72] 曹升元等.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评价原则和方法[J].现代大学教育,2004(4):99-102.

[73] 王进等.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3(5):69-72.

[74] 宋之杰等.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3):47-51.

[75] 张建生.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0):114-118.

[76] 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43-46.

[77] 宋东旭.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方向[EB/OL].http://www.zhichenglw.com/lunwen_show,2004-10-20.

[78] 王为民.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04,(8):109-110.

[79] 陈晓宇,阎维方.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1999(3):1-6.

[80] 王红.财政政策与高等教育公平:对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主要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审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81] 蒋洪,马国贤,赵海利等.公共高等教育利益归属的分布与成因[J].财经研究,2002(3):8-16.

[82] 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34-46.

[83] 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84] 刘宛晨,周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6):76-79.

[85] 谭红.公共财政框架下浙江省高等教育财政公平问题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8(5):23-25.

[86] 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2007(6):130-133.

[87] 柯佑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297-305.

[88] 陈建俞.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9] 张小萍.公共财政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14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