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加强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中观研究,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研究体系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效性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前沿课题,又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研究主题是讨论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以往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从国家层面研究宏观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和从学校层面研究微观的经费配置与使用。研究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投资渠道、规模与分配结构上,缺乏从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层面的中观分析,更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和分析。因此本研究有利于加强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中观研究,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研究体系。

2.有利于提高对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认识,丰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投资政策决定管理体制。由于投资主体不同,高等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区别。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构成,既有政府投资的,也有私人投资的;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的,也有政府和私人共同投资的。投资主体不同,决定了管理模式的不同。投资主体不同,代表投资者行使权益的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均不相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向与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有多元利益主体的代表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形成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也只有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促使高校形成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使高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本研究将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细化为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学生收费政策(含学生资助政策)、学校创收政策、学校融资政策(社会资金及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赠政策五个方面,并对各自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演变的不同阶段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认识,丰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3.有利于科学评估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有效性

本研究在综合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系统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评价分析框架。依据该分析框架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具体、科学地评价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合理性、适用性与实际效果。同时,该分析框架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增加投资规模

本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中的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学生收费政策、学校创收政策、学校融资政策和社会捐赠政策五个方面有效性的分析,纵向上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演变不同阶段各项政策的利弊与效果,横向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投资的五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所占份额、所起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结构比例的演变趋势。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投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安排与调整,使投资政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更加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增加投资规模、扩充投资总量的目的。

2.有利于拓展高等教育投资渠道,扩大投资来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还不甚丰富,结构不尽合理,总体上是因为政府投资不足,个人和家庭承担的比例过高,社会资金投入比例过低。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等教育,是高校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五大范畴进行分析,提出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高等教育投资筹集应立足于增加社会服务、参与国际竞争,走校办企业上市、校企联合、校银联合、国际合作之路,从社会团体、工矿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本研究有利于深化对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认识,完善教育资本市场,有利于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拓宽教育筹资渠道,实现各渠道之间的协调、稳定与均衡。

3.有利于明确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加强科学管理

本研究从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研究出发,从纵向上进一步明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从横向上深入讨论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份额,有助于澄明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同时,本研究对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结构、投资效益、投资合理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并建立起评价分析框架,构建了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模式,这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加强高等教育投资全过程的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投资管理水平,提高使用效率

本研究揭示了高等教育投资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与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以更高的培养质量和更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以竞争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能赢得充裕的投资。同时,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加强投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功能和投资价值;有助于打破当前教育投资中仍然存在的重计划、轻市场、重投入、轻效益的“惯性”,理性规范投资行为;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8/info1262244458513828.htm,2010-06-10.

[3]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0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4] 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5] [美]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陈运超等译.高等教育研究,1999(6).

[6] 金太军.重视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1(6).

[7] 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7.

[8] 陈建俞.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

[9]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26.

[10] 张晓晶,丁锡国.大学学费20年上涨25倍,政协委员质疑大学高收费[DB/OL].http://news.xinhua.net.

[11] 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