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的意义及理论出发点(1 / 1)

我们说法国大学历史悠久,因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师生大会”;我们也说法国大学尚且年轻,因为自大革命传统大学被取缔之后,现代意义的大学在法国建立不过是19世纪末期的事情。中世纪遗留的学院制度以及中央行政体制所特有的“无处不在”的政府造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双重集权”,在这一模式下的法国大学是否还有自治可言,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势在必行的自治改革又该如何实现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在协同治理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

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大学自治的理念。自治是高等教育体制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的基本理念。赫钦斯就曾经说过,失去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对大学自治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视角,有从法律角度出发的,也有从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着手的,有的侧重于分析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的则偏重于解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不论如何,对大学自治的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将有助于探索高等教育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有规律。[1]本研究选择的角度是法国大学自治相关的法律政策,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善与发展,只能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重新估价和学校的改革达到”[2],“政策的研究特别有助于了解高等教育的变革(或组织变革)的过程”[3]。除了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大学自治政策的沿革之外,文章重点按照大学的治理模式发展分析了政策的意图及可行性,解释了国家面对发展着的教育环境的应对反应。另外,大学自治“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受到多种相关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含义也随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而变化”[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大学自治课题的研究日益兴盛,国内对英、美、瑞典等国家的研究著作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对法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却明显不足。除了早期有关法国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的介绍之外,从治理模式的角度对法国大学自治政策的分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不可以不说是个遗憾。法国大学有着丰富的自治斗争经历,在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模式,在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的国别研究,拓宽我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深入理解大学自治问题和法国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鉴于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著名学者克里斯蒂·穆斯兰建议对其研究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首先是政府在教育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即何种高等教育机构承担何种使命;最后就是大学人员的组织情况,即教师的聘任晋升、人员流动的激励机制等[5]。三个维度分别涉及三种权力主体,即政府、大学与学术势力。法国大学的自治与三种权力主体在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上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种分析模式与克拉克建构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协调”模式不尽相同。两者都认为法国高等教育模式离市场最远,其发展更多的是政府和学术两股势力相互拉扯的结果。而对于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分析还应当考虑其双轨制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大学校”算是政府手中的另一张王牌,使得政府在与大学的博弈之间微妙地获得了些许优势。因为研究以穆斯兰的方法为理论出发点来解析法国大学的自治问题。另外,本文还引用了穆斯兰使用过的四个重要概念用于分析法国大学的自治模式。

同行模式(modèle collégial):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米利特(John D.Millette)(《学术共同体:一篇关于组织的论文》)和古德曼(Paul Goodman)(《学术共同体》)提出的。在这一模式中,决策不是通过个人或小组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实现的,而是在达成一致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

政治模式(modèle politique):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鲍尔德莱奇(J.Victor Baldridge)公开质疑同行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太过理想化,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学总是由许多利益集团构成的,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目的与价值,其间的冲突亦在所难免。组织的决策并非来自单纯的层级命令,也非来自成员的共识,而是各个团体竞争妥协的结果。这里的“政治”是广义的,指的是在开放、互动、多元的群体内,通过协商、妥协形成政策和决策,因此这一模式也被称为“协商治理”模式。

官僚模式(modèle bureaucratique):美国学者斯特罗普(H.M.Stroup)在1966年提出的模式。1973年社会学家布劳(Peter Blau)发展了这一模式并用于描述大学组织所具有的科层特征。后来管理学教授明茨伯格发掘了大学同时具有“学术”和“科层”两种特性,它将这种特征定义为“专业式官僚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分工明确、层级分明,机构稳定而缺少变化,其权力不是完全来自职位的等级也并非集中在组织的高层(这一点不同于机械式官僚结构),专业在决策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与“垃圾桶”模式(les anarchies organisées & modèle de la “poubelle”):该模式明确了大学不同于其他组织机构的三个特征:目标的多元化、非物质生产系统、内部成员的流动性参与。后来科恩(Michael Cohen)、马驰(James March)和奥尔森(Johan Olson)三人根据组织的这一特征提出了“垃圾桶模式”,这种抛弃了理性与协商的决策方式,常常是四种“流”的汇集:决策者、问题、选择的机遇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相信,法国大学自治改革的研究是探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个切入点,法国大学自治改革的政策和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和震.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 [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3]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4.

[4] 眭伊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

[5] Christine Musselin,La longue marche des universités fran?aises[M],Paris,PUF,2001.p.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