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运用各种合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激**感对教学有重要意义。
创设情境激**感策略是指教师利用直观、或具有暗示作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人物、事物的积极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充分的情感变化,并反作用于学生的认知,以起到加深理解作用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感策略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情。由于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为了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丰富表象,让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氛围。
1.以境激趣
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一堂好课的伊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场景,就十分重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教学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景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听故事导入,看课件图画导入,音乐导入,游戏导入等。如讲授《西湖》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图画导入的方式:首先播放西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西湖美丽的景色,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这样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弦,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很多写景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如《九寨沟》《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等。
2.因景生情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进去。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潜藏情感。
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由于所学内容对于今天的小学生而言时空距离太大,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教师运用多媒体,配以低沉的语调讲授,将学生带到多年前的送别现场:“一颗巨星从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抓住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蒙的,又阴又冷。”同时,结合“送总理”的时代背景,用多媒体课件配音概述首都人民悼念周总理,惨遭“四人帮”迫害的情况,同时同步播放画面。最后让学生思考:人们当时送总理,心情除了悲痛至极,还有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开头一句看似简单的天气描写所蕴涵的深意——暗示当时“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总理的政治气氛就心领神会,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进入了那令人悲痛而又值得怀念的年代,情感之闸顿时打开,达到由“景”到“情”的升华。
3.情景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尤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调动情绪,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如讲授《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南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上南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就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以“景”引“情”,以“情”为基础,更深入地讲授“景”的细节,使学生“情”“景”交融,达到“情、景”升华。这就是由“景”生“情”,“情”反过来加深对“景”的理解,即情景交融。
二、设境**策略的设计
1.设境**的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道理的过程中,应当伴随以情境,引导学生从情理交融之中,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这比单纯说理更符合小学儿童的特点,效果也更好。具体生动的形象化的情境,不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而且使所讲的道理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必须重视创设一定的情境。
(1)在情境中导入新知
前面我们也论述过,一堂好课,导入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讲授《清明的思念》一课时,课程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了一张张优美的图片,美丽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随后,教师又播放了《清明》这首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动人的旋律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氛围,大家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清明的气氛,“清明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这些问题油然而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环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猫》一课的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就出示几张猫的图片,教师配以深情的解说,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多媒体就像是课堂上的一根“定神”的磁针,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使课堂始终有情感的溪水在流淌。
又如《在声音的世界里》一课的教学,如果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大自然的乐声是怎样“入耳牵心,移神动性”,既费时又费力。语言叙述“闲适的小曲,含蓄委婉的大鼓,率真幽默的坠子是怎样让我感到亲切热情;河北梆子是怎样让我从压抑古老中感受到激烈和孩子气;西洋音乐是如何鼓舞我的心灵,让我健康地活着……”都不如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或奔放或委婉或细腻的声音里感受音乐的奇妙,领悟人生的纯洁和美好。
(2)在情境中领悟道理
以事说理,在说理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原则。把握适当时机,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协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有效的学习,促进其认识、技能和情感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文中蕴涵的道理。
如在讲授《我是一粒米》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动画形式,将粮食的生产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对粮食从种到收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克服了学生感观上的局限性。而后,由学生自行复述,运用媒体上的箭头帮助学生反馈,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教学的吸引力。接着,传来画外音:“亲爱的同学们,你还知道粮食能做成什么?”可爱的小米粒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在老师和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迅速投入到查寻资料的活动中。学生自主支配,自愿组合,在自备的书籍、资料中发现、学习、交流,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动力。短短几分钟,米果、麦片、蛋白粉、酱油、白酒……这些鲜活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最终淌出。这里,教师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讲解,学生已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粮食的用途广泛。接着,又切换镜头,将学校午餐后剩余的粮食——一桶一桶的剩饭,吃了一半的点心等生活现象,通过录像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与之相对的是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灾区的饥民,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学生在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氛围中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懂得了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懂得了粮食的宝贵,理解了浪费的可耻。
(3)在实践情境中延伸
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日常生活、生产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课堂所学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运用知识的例子,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中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从而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情感。
如讲授“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播放了一段生活中各种三角形的实物录像,如七巧板,红领巾,楼梯下部结构的形状,自行车的三角架,班级流动红旗等,这些都是学生常见但平时又不太注意的事物,将他们有选择地摄制成一段录像,拿到课堂上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学生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教师设计了一组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有什么弊端呢?车轴应装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大多知道车轮做成圆的,可使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但对于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的弊端,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跳跃的音乐声中不断上下颠簸;另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椭圆形车轮的汽车上,忽高忽低地在跳跃。学生在捧腹大笑中从反面明白了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多媒体又显示一组同是圆车轮的汽车行驶对比图:蓝色汽车的车轴没装在车轮的圆心处,汽车在马路上颠簸前进;红色汽车的车轴装在车轮圆心处,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看了这组画面,不必多言,学生也明白了车轴应装在何处。在这师生心领神会的时刻,顺势道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热爱数学的情感就这样在每个学生的心底得到激发。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设境**策略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环节设计教学活动,即语言导入,情境再现,引导观察,品味体验,总结升华。
图6-2 设境**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1)语言导入: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预热。教师利用介绍相关材料、设疑提问等方式为直观感性材料的呈现作铺垫,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明确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2)情境再现:运用多媒体呈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事件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3)引导观察:运用讲解、提问、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于需要观察的部分,而避免被无关因素所干扰。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提示,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观察。
(4)品味体验:在音乐背景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教学情境,品味教学内容所赋予的情感,增强体验。
(5)总结升华:教师对于学生的观察结论进行总结评价,对于没有得到的结论予以补充,对于有误的结论予以修正,并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将学生的情感进行升华。
《永远的白衣战士》
情感教学目标:
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1.语言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多媒体出示:叶欣的遗像),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她在抢救非典病人时,不幸感染上了非典病毒。”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出示护士长叶欣的照片,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直观印象。)
2.情境再现
多媒体出示叶欣同志追悼会现场情况。
屏幕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教师:“同学们,读读屏幕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叶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长,却花圈如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参加叶欣的追悼会呢?泪水如雨,人们都抑不住内心的悲痛,这是为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非典期间,叶欣等医护人员奋力抢救非典患者的紧张,忙碌的场面。)
3.引导观察、品味体验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说说文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学生:“随着医院‘非典’患者……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讨论:接听家人的电话,让家人放心,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叶欣忙的时候她都不愿意把说上几句话的时间留给家人,她把时间都给病人了,确实令人感动。
学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讨论: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她顾不上休息。
学生:“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教师:同学们,前面还有“高风险”,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她还能这样去做,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边读边想象叶欣忙碌工作时的情境。
学生:“面对危险和死亡……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师:对,面对危险,叶欣总是冲在最前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哪个词?(板书:身先士卒)
……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当时场景,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欲望,养成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的习惯)
4.总结升华
教师:“同学们,面对危险和死亡,作为护士长的叶欣,处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生和死的面前,为了病人,为了同事,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心甘情愿。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涌现了大批像叶欣阿姨这样的医护人员,他们为了病人,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还知道哪些人或事,上网或查资料,找来读一读,看谁收集得多。”
这节课非常难讲,因为学生即对课文内容所发生的情境——抗击“非典”所知甚浅,又对课文中心思想“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缺乏认识。如果教师只是借助语言来打动学生,常常会显得很苍白。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容的情境,并对情境产生认同,在认同中激**感,才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在这节课例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来进行导入,突出了人物和事件,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告别叶欣的真实情境中,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在重点词句、人物理解上继续贯彻了设境**的教学策略,利用音乐烘托情感、利用情境激**感,让学生在充沛的情感变化中主动形成对人物的认同,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体会情感,仿佛身临其境,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升华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