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教学的基本要素
前文分别从与文本对话、与他者对话、自我对话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对话的指导策略。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的对话是融为一体的。那么,从一个时间单位的教学整体来说,教师该怎样设计教学来调动这三方面的对话,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本节提出一个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框架,该框架包含了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目标、话题或材料、观点、依据(知识)、辩论、反思。这六个要素在对话教学中有其特殊的要求。
1.目标
目标决定内容和方法。与所有类型的教学设计一样,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也是把教学目标作为首先考虑的教学要素。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课程标准或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二是来自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需要,这些需要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当然都须包含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态度、技能(能力)和方法方面的发展目标。但是,以促进对话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还需特别重视对话力的发展,要将与对话力有关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纳入到目标中。与对话力相关的技能(能力)包括倾听、质疑、表达、辩论、反思等,态度则包括尊重、宽容、公正、谦和等。
2.话题或材料
观点的分歧和争议是对话发生的前提。为此,课堂内要开展对话活动,教师必须选择或开发一个能引发学生间观点冲突的话题或教学材料。这类话题或材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社会事件,如社会热议话题或社会长期悬而未决争议不休的问题,它们由教师选择后投放给学生;另一种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可根据一个单元或一个课节的学习内容,开发相关的争议性话题或教学材料。正如美国研究议题教学的学者恩格尔和奥乔亚(Ochoa-Becker Anna S.)所说,教师所选的议题要能激发学生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冲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兴趣,同时要具备可以被深入探讨的可能。它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也可以是对当前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1]
可以说,任何一个单元和课节的学习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争议性话题,因为对于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解释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存在不同看法。即使看似相同的观点,其背后的理由也可能大相径庭。
例如,关于同情、友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议题:妈妈告诉我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可是,老师却教导我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假如我在街头遇到一个陌生人求助,我到底该不该帮助?
关于环保的争议有:①过度包装浪费资源,但是送给客人的礼物没有包装显得太寒碜了,那么礼物究竟要不要精美包装?②引进外资建造一座造纸厂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但是造纸厂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那么这个厂该不该建?③小区是要更多绿地,还是要扩大停车场?
关于节能的争议有:大排量汽车动力足,跑得稳而快,销售量大,但是它非常耗油,且污染空气,那么政府该不该限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关于历史的争议有: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李鸿章是功臣还是卖国贼?
3.观点
投放内含争议的话题或材料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各种观点及其背后的思想认识、认知状况和价值观念等。只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才能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拥有怎样的知识和经验,存在哪些认识上的缺陷,然后确定这个班级的对话内容,启动这个班级的学生所需要的对话。因为,围绕一个事件或问题,每个班级的学生所产生的观点冲突和争议焦点都会有所不同,旨在解决问题的对话不能按照教师强加的话题展开,而必须围绕该学习共同体内的议题展开。为此,教师要设计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并引发观点碰撞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班级里存在哪些观点,自己与哪种观点存在异同,每种观点的支持者有多少人。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要观察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如预期那样转变,并分析观点发生变化的契机和原因等。
4.依据(知识)
任何观点背后都有某种依据或理由的支撑。依据不充分,观点就不能立足。而依据实际上来源于观点持有者所掌握的知识,或者说依据本身就是观点持有者建构的关于某一事物的看法(知识)。观点不同意味着掌握的知识的不同或对知识存在不同理解。对话的结果虽然是观点的转变,但是对话的直接目的是交流,分享不同观点持有者的知识,弥补每个人的知识缺陷,从而对某种知识形成共识。要想转变某个人的观点,就要让他发现自己的依据不够充分甚至是错误的,也就是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存在某种不足,从而产生重新学习的愿望。因此,在设计对话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表达观点,还要让他们说出支持其观点的依据,以便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状态,确立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目标知识。
支撑观点的依据(知识)有两方面来源:一是来源于学生;二是来源于教师。教师要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依据,并以学生的依据为起点开展教学,通过学生的辩论、相互说服,更新或丰富论据,促进他们彼此间的认识转变和提升。但是,教师自身必须准备可动摇或增强学生观点和依据的各种材料(知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领作用,在学生的对话出现困惑时,及时提供学习的“脚手架”。
5.辩论
观点表达之后,共同体成员要相互质疑、反驳(包括对反驳的反驳)和解释。如前文所述,辩论可以使各种观点和依据得到锤炼,改变个体偏颇的认识,使共同体成员形成对事物的某种程度的共识。辩论的结果对个体来说,有可能彻底改变观点立场,也可能强化个体的立场,但是无论是改变还是强化,新的观点和依据(尤其是依据)都会比原来的观点和依据更丰富、更有逻辑,从而也更有说服力。对共同体来说,辩论可以促使集体智慧的产生。前文列举的有关高速公路修建位置的辩论课案例,便清晰地展现了辩论促进集体智慧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支持A方案和支持B方案的学生,在辩论中发现两个方案都存在优势和缺陷,进一步的辩论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方案,于是产生了超乎教师预料的、可解决两难问题的第三个方案。
观点和依据的变化有赖于辩论的有效进行。辩论有多种模式,既有中途可以改变立场的自由式辩论,也有自始至终不改变立场的竞技式辩论,它们有不同的利弊。教师要在分析全班学生持有的观点和依据的基础上,考虑让哪些学生发言,让谁和谁进行交锋,采用自由式辩论还是竞技式辩论,全员参加辩论还是部分学生参加辩论,其他学生当观察员,等等。由于辩论过程中可能会不断有其他同学产生新的观点,提出新的依据,所以教学活动随着对话的进展、观点的转变而要不断加以调整。
6.反思
反思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辩论之后,学生的观点和依据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比较自己前后认识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评价对话的结果,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富有逻辑的认识体系,并且发现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分别对班级整体和个别学生的观点变化以及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反思对话过程中自身的教学策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为下一个学习活动做更充分的准备。如果对话活动包含多个课时的话,那么每节课都要进行一次反思,及时调整、改进下一节课的教学策略,提高辩论的质量和效果。
上述六个要素结合前述教学指导策略,可以构成一个促进对话的教学过程。下文以一则教学设计案例为例来解释对话教学的设计框架。
二、对话教学设计案例:《能不能活熊取胆?》
本案例是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的内容要求,结合社会曾经热议过的一个问题,以初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教学设计通过五个环节体现对话教学的六个要素。
1.确立教学目标
(1)依据1:课程标准。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有如下两条内容标准:
“3.3 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法律与秩序)
“4.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本课聚焦了如何保护动物资源与合理利用动物资源这一问题,设计一课时教学活动。
一般的教科书和教学对于“合理利用”都只讲必要性,而不具体解释怎样叫“合理”,如何“合理利用”,本课时将重点置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
此外,《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01)的课程目标中列有一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本课教学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的教学效果。
(2)依据2: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资源,并了解全球的动物资源严重减少的状况、动物资源减少的后果及其原因,初步意识到爱护珍稀动物资源,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必要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滥杀珍稀动物的行为也能做正确的是非判断。但是,对于什么叫“合理利用”,判断“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种模糊的认识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使用动物资源研制中药的行为,对于商家出售以人类不常食动物为原料的食物等,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或者虽然能做出是非判断但缺乏充分的理由,盲目采取保护动物资源或抵制动物资源利用的行为。
为解决其困惑,加深对“合理利用”的理解,并使这种理解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学生至少应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哪些动物资源属于必须被保护的稀缺资源?哪些动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允许大量获取的资源?(生物学)
二是大量获取某种动物资源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环境有哪些利弊?(生物学、医学、伦理学)
三是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人所必需的动物资源?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是否应该照顾动物的感受?(动物伦理学)/有无更科学的手段来合理获取动物资源?(科技)/建立怎样的制度来规范动物资源的获取?(法律、道德)
实际上,上述三个问题不仅仅是初中生的困惑,也是社会成员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学丰富人们的专业知识,并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熊胆这一动物资源的价值、利用方式、获取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对活熊取胆的不同看法,了解有关活熊取胆的法规和条例。
②加深认识动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丰富对“合理利用”含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能对活熊胆取胆的行为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②能辨别滥杀动物、残忍虐待动物以及非法使用动物资源的行为。
③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人对待动物的方式产生探究和思考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积极参与辩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并说出或提供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
②能倾听他人的发言,根据别人的发言重新整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予以回应。
③能从多种角度审视获取动物资源的后果,并从多种角度提出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
2.选择和呈现话题(材料)
话题(材料):“能不能活熊取胆?”
话题的教育:“活熊取胆”现象在2012年春引起社会热议,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执一词,各有依据。学生中间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双方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和价值冲突。学生表现出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能不能活熊取胆”这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与怎样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问题密切关联,对前者的解答有助于形成对后者的解答。因为活熊取胆行为的是与非牵涉到这样一些问题:熊是否是珍稀动物?熊胆是否为人所必需?熊胆是否真有疗效?活熊取胆过程中熊是否会感到痛苦?取胆汁的方式对熊的身体是否存在危害以及对胆汁的质量是否有影响?有无相关法规以及应建立怎样的法规对“活熊取胆”进行规范等。这些问题与前述三个问题相关。对这个问题的辩论,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前述三个问题的理解,并有助于丰富每个学生对于 “合理利用动物资源”这一规范的认识,并共同丰富“合理利用资源”这一知识的含义。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所获得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动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还可以迁移到环境保护的其他领域,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汽车工业的发展。
此外,学生对这一争议性话题充满兴趣,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参与到“能不能活熊取胆”的辩论,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学生就会动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寻找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这将促进他们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理解,也容易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因为真正的学习产生于疑问,而且知识只有在被运用的时候才具有活力,辩论可以激活学生“沉睡”的知识,让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辩论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从而提高求知欲。同时,这种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未来去解决类似社会难题所必需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合作能力。
所以,本课选用“活熊取胆”这个话题和相关材料,来引出学生对“活熊取胆”的各种看法,并激发他们的观点交锋。
3.陈述观点和依据
(1)请学生围坐。
意图:创设有利于对话的气氛。
教师出示报纸,大致介绍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活熊取胆”,选读几条不同派别的观点。然后问学生,是否赞同“活熊取胆”。发给学生人手一张报事贴,请学生写下观点和理由要点——第一次表态。
(2)教师在黑板上划出两个区域,左侧写“不能”(反对),右侧写“能”(赞成),请学生把写明自己观点的报事贴贴在相应区域。提醒学生,在同一个区域贴在黑板边缘,表示极度赞成或极度反对,立场中立的可贴在当中。
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与同伴做比较,可以发现哪些同学与自己属于同一立场,哪些与自己不同,自己属于多数派还是少数派。这就为每个同学如何陈述观点及反驳做准备(选择有力的证据;寻找同一立场的同学的协作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把握学生的观点和立场,重新思考自己的指导重点。此外,这种亮相观点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对象化,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这可以促使他们关注别人的观点和理由,发现自身观点和理由的缺陷,加以改进。
4.展开辩论活动
请十位同学做观察员,坐在两侧记录发言。其他同学坐中间,同样观点的学生坐在一起,相互陈述观点和理由。
教师此时要抓住学生提出的关键观点和理由反复讲,并鼓励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反驳。如果没有学生进行反驳,教师则提出反问,呈现反驳学生观点的材料,激发学生寻找更强的理由来表达观点。
在学生发言出现困惑,讨论没有进展,一方缺乏有利证据的情况下,出示部分材料,作为推动学生认识发展的脚手架。
5.反思
(1)请若干观察员介绍所记录的观点和理由,并点评。
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整个辩论中出现的观点和理由,促其反思;同时也考察作为观察员的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能力,以及他们对该问题的见解。
(2)教师点评。
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补充学生的观点和理由。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纳。
人的需要、动物资源的价值、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的责任、动物的权利和感受)、中医发展、科技发展、法律法规等。
教师提出个人观点:熊的胆汁并非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多次从一头活熊身上取胆汁对熊的身体造成伤害,并令其痛苦,违背现代社会倡导的善待动物的道德规范;熊胆对部分疾病的医治有一定疗效,在现阶段熊胆汁还没有完全的替代品,为了少部分急需熊胆的病人,可以有条件地规范地使用熊胆。当务之急是建立规范及监督机制,避免滥用。减少使用量,可减少对熊的伤害。
不断寻找更合理的方法利用动物资源,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教师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反驳。
(3)请每个学生撰写小报告。
阐述学习前后的观点转变或观点不变的理由。小报告全部展示在板报上,让学生相互分享。
以上只是呈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教学的环节、顺序和策略因主题和学生而千变万化,对话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可以以不同的环节或顺序来体现。如有学者所说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解决不良结构问题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的与协作的设计方式”。[2]由于对话教学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结构不良的争议性、社会性问题,因此,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更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完成,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的进展而适时调整与完善。
[1] Allen Rodney F.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Hand 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62.
[2] 罗伯特·D.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1册—— 理论·研究·模型[M].任友群,裴新宁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