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1 / 1)

对话教学研究 沈晓敏 962 字 1个月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要求,广大教师也热切呼唤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更为专业的思想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决定推出以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师新视点丛书》,目的就是要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成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教师新视点丛书汇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批新锐作者,致力于发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师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围绕课程、教学和教师领域的热点和盲点问题进行历史考察、理论分析和趋势展望。特别是有关课程领导、课程资源、课程思想、对话教学、教学创新、教师身份、教师角色、教师教育等专题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视角和新观点。

我们深知,中小学教师新视点的涵盖面非常宽广,远非一套丛书就能完全承担。所以,我们只能不揣浅陋,确定这套丛书的首批著作重点呈现四大主题的研究成果,一是课程与教学研究,二是课程史研究,三是教师研究,四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

关于课程与教学研究主题,涉及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对话教学和教学创新四个专题。其中,《课程资源研究》突破人们长期固守的教材概念局限,在课程资源视阈下对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进行反思,重点阐释教学预设资源、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室和场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和时间资源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理论与技术。《课程领导研究》从认识论知识观扩展为生存论知识观,据此重新审视中小学课程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课程决策的需求与可能,主张专业、民主与服务的课程领导方式,建设解决问题的课程团队,确立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对话教学研究》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确认教学对话的独特性,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和话语分析,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提出真实且有意义的问题来驱动和指导对话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观念转变与教学创新》引入知识获得、课程素养和教研问题意识等新的观念形态,为中小学教学创新提供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于课程史研究主题,涉及中国古代课程思想史、儒家课程哲学和中国公民课程史三个专题。其中,《中国课程思想史》以古代官学为主,兼及私学和书院,梳理和探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课程思想的演化过程、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旨在提供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视野。《智与德的共生:四书的课程价值哲学》从价值论的角度,挖掘我国传统经典四书的课程哲学思想,探讨化解当代课程重智轻德危机的古代智与德共生的思想资源和可行性路径。《中国公民课程的孕育》从课程史的角度,选取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路径,探究中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孕育过程,深度思考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的变迁历程、当下困境与发展思路。

关于教师研究主题,涉及教师身份认同和教师知识分子角色专题。其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从学理上将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有机统一起来,探明教育变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探讨如何实现教师自我内在能动性的有效扩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以专业性和公共性为视角,通过构建教师知识分子角色双椎模型分析框架,探讨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化路径和重建策略。《教师如何做评价》从校本评价的视角出发,探讨教师开展校本评价的意义、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如何建立校本评价的文化,如何收集、解释和报告校本评价信息,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校本评价的主体。

关于教师教育课程主题,涉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和国别研究两个专题。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重点探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功能价值、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政策措施、操作经验和发展趋势等。《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以美国多所著名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全面探讨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实施和评价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以及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实践反思和观念重建的助推作用。同时,我们对于这些研究领域的不同视角和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乐见不同研究者相互切磋、商榷、争鸣和批判。

在此,真诚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这套丛书出版提供的宝贵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叶子总编辑、倪花编审等领导和老师为丛书出版付出了专业而高效的辛勤劳动。

吴刚平

2013年10月30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