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写这本书的愿望,是在写《职业教育的澄明与守望》一书的过程中,写了一组关于读书的文章,约十几篇,我很喜欢。当时也没想过要单独成书,因为不仅数量上还相差很远,而且读书的文章缺乏参考书目,全靠自己琢磨,想凑够一本书的容量,确实并非易事。但我并未因此放弃,还是日积月累,慢慢攒聚。渐渐地,又写出了一些,就有了成书的想法。
于是,开始想方设法找一些关于读书的书来读,但限于视野窄陋、信息不对称等因由,所能搜刮到的书十分有限。然而,有限并不妨碍有益,还是有一些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和助益,如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马建勋的《心灵哲学》,台湾作家唐诺的《阅读的故事》,梁衡的《我的阅读与写作》,张新颖的《读书这么好的事》,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阅读的旅程:教师专业成长地图》,王余光的《阅读,与经典同行》,蔡朝阳的《但得爱书人似我——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美国的艾比·马克斯·比尔的《如何阅读:一个已被证实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前辈张明仁编撰的《古今名人读书法》等。这些书或多或少给了我启发和帮助。感谢他们和他们的书!本书列了一个主要参考资料单,并未全部列出,仅供参考。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8个专题,即读书的价值、读书的境界、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式、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教师的读书、古代读书诗文解读。每个专题类聚了数量不等的篇目,共92篇,都是我自己读书、科研、写作的心得和感悟,或者说是结合自己的上述实践有感而发、深入思考的结果。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认为,书不可不读,但不可滥读。这比较符合我的状况。就“不可不读”来说,我这人虽无人督促要求,但还是读了一些书,窃以为尚可算喜欢读书和写作之人。就“不可滥读”来说,我读的书不算多,常因此而感到愧疚不安,远未达到“滥读”的程度。但一不小心,竟又符合了许教授认同的读书须适度的另一端,心中便又多了点释然和坦然。我虽不赞成开卷有益,但还是倾向于在精于择卷的前提下多多益善,不能把自己读得少归为“没滥读”而恬然为是。人不能失去自己内心的法则和梦想。
但有一点,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点赞”的。我觉得自己的特点,一是沉潜静专,入得进。平日并无多少玩乐嗜好,除了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外,就是读书写作,并以此为好,乐此不疲。二是比较善于思考和用书。虽读书不多,但眼之所瞻、触悟启发,思之所及、连类而感,心之所运、内化思考,手之所书、外化定格,都以读出自己的东西为旨归,所以自以为比一般人用书要高效、实惠一些。每每一词一句,形成了触动和好的创意,唤醒了内心的感悟,有了一个创生点,就能援笔为文,虽不敢说“落笔惊风雨”,但“文成自美乐”的喜悦注满心间,使我乐陶陶,欲罢不能。可以说,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本书承蒙朱永新先生作序,我与朱永新先生虽素昧平生,但久闻其大名。尤其是他身兼许多行政要职,还能成为中国推广阅读第一人、“推进全民阅读的鼓号手”(赵丽宏语),着实令我感佩、敬重。其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实现的那份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的责任和担当,足以辉映日月。先生不吝卓慧,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特致敬意和谢忱!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姚贵平老师,他对本书的专题之间的大逻辑和篇与篇之间的小逻辑,都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要求,其认真、严谨的态度令人敬佩,同时对出版、编审和校对工作也付出了极大的辛劳。本书是安徽省2015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项目“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编号:2015gx013-4)的成果之一。感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我的原工作单位,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项目基金支持。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她分担了带孙女及烦琐的家务,使我有时间埋头“笔耕”。
我很庆幸和看重自己这本关于读书的书的出版,许是敝帚自珍的情结使然吧,但似乎又不尽然。想到我们的读书现状,一种难以排遣的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焦虑充斥心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关键要看阅读的根扎得多深。一个不读书或读书少的民族注定要沦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无论你当下多么强势或自我感觉良好,终究是缺乏后劲,难以站上世界之巅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能在推广阅读方面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价值启悟和正能量。
铭此初心所愿,是为后记。
张健
2018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