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习化生存的趋势和要求,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提出了建立“书香校园”的愿景。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员工人人读书、时时读书、处处读书的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发展、教育进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书香校园”要求教师带头读书,成为楷模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且他的阅读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但也有教师质疑,我们不天天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不然,怎么上课?诚然,教师看教科书、教辅书是必要的,但那只是应付职业营生需要的一种“被读书”,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一种职业良心、职业道德存在的起码表现。虽然他们想上好课的敬业初衷也是令人敬佩的,可是,我们想说的是,仅读教科书、教辅书就够了吗?就能够上好课了吗?答案当然是自明的。而且这样的教师不仅教学效果一般,自身发展也遭遇了“高原”“瓶颈”,他们(指其中敬业的那部分)自己也为之焦虑:我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认真教书,效果一般?凭哪般追求进步,却停滞不前?他们纠结着、困惑着、迷茫着,也思考着、追问着、探究着……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症结所在。那就是阅读面太窄、阅读量太少,不足以支撑教学达到“教得好”的效果,以及发展“上台阶”的程度和境界。正如朱永新教授指出的:“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有许多人也放弃了阅读,不少教师只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换言之,教师阅读绝不限于读教科书、教辅书这样的外延,只读这样的书,我们就画地为牢,就作茧自缚,就走不远。岂止走不远,还会停滞僵化,而变为“教书匠”。
所以,朱永新教授发出了“拯救教师阅读”的呼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教师的阅读都需要拯救的程度,实在是不容乐观。但这就是现状,这就是事实。不改变这样的事实,只说恭维话、好听话、顺耳话,是没用的。必须有振聋发聩的逆耳忠言,让人警醒的洪钟大吕,给我们以强刺激和重敲打。
拯救教师阅读,不是否定教师读教科书、教辅书,而是要拓展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听一听一些名师、特级教师的建言。上海特级教师常生龙说:“一个教师,不读书,是绝对不合格的,而只读教育类,甚至本专业类书籍,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教师如果只读教育书籍,与不读书的教师相比,也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深圳特级教师张云鹰说:“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是否读教育以外的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哲学等,我们不仅要读教育类的专业书,更要读文化类、哲理类的书。”成都特级教师李镇西说:“如果教师只读与所教学科有关的书,不但其知识面会越来越窄,其视野也会越来越窄,其精神含量也会越来越稀薄。我认为,除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书,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两类书: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教育经典使我们明了教育规律,开阔教育视野,追求教育教学的解放和自由;人文著作帮助我们夯实文化底蕴,打下精神底子,饱有人文情怀。读书只有如这些名师所建议的那样拓展开来,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值得我们铭记和践行。
读书不能“偏食”,尤其是教师
“偏食”的教师必然片面、偏狭、偏颇,必然眼界不高,视野逼仄,学养贫匮,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学生。所以,朱永新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根本书籍”的概念。他认为:“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童年时期曾深刻影响人的生命和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无论是人类根本书籍、生命根本书籍还是专业根本书籍,都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生命、理解教育。这种根本研读,能够培养教师的一般能力,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深厚的背景。”显然,朱先生的目的是想借这一概念平衡教师阅读,改变教师读书偏颇的取向。
我们认为,好的教师一定要学会为自己定制追求营养平衡的“精神套餐”。这样的套餐,绝不仅仅是教材、教参、专业书籍,还包括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在内的“根本书籍”,具体分述如下。
一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和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智慧是教育者的核心素质。北京大学教师王强说:“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存在理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哲学是超越当下的,亦超越感性、经验和现象,它是前瞻、高瞻和深瞻的。前瞻体现在对教育发展趋势和走向的把握上;高瞻体现在看问题的视角和眼界的打开与取位上;深瞻体现在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深透认知和洞察上。教师若拥有了哲学视野和本钱,那么教育教学必然举重若轻、居高达远。
二是教育学。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天职的人,读教育学的书是天经地义、势所必然。教育学书籍是教育规律、智慧、方法、技巧的集成。读之,可以使人明道、增智、得法、巧为;不读,则必然盲目、盲从、茫然,深陷育人盲区,失去理性驾驭、科学指导,深陷感觉泥潭、经验陷阱而又无力自拔。
三是心理学。心理学书籍也要读。它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是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心理学是学生学习的“心电图”。读之,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明晓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规律。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明白人,不教糊涂书;学生才能成为乐学者,领教魅力课;师生双方才能达到“其乐也融融,其趣也滔滔”的境界。
教师拓宽知识面的应读之书,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教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增加一些自选书籍,使自己成为更博学、更出彩、更受学生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