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靠什么行以致远(1 / 1)

行以致远,指的是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境界。致远,即达及久远。远,既是一个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成功学的概念。从时间上看,“远”蕴含“久远”之意,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上看,“远”具有“深远”“远大”之意,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拓展了发展空间,获得了生命“景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从成功学角度看,“远”指教师实现自我的程度和达及的境界。人行以致远,是需要有依凭和准备的。好比人的远足,必须备足必要的行囊,才能支持和帮助其完成致远的旅程。

程红兵校长指出:“一个教师任教6年之后,一切正常的话,基本可以成为合格教师了,但是6年之后的发展,常常取决于教师有没有这样的学习习惯、思想习惯。”严重的问题是,如于永正老师指出的那样:“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没有长进,主要是一直在简单重复,原地转圈。”这就提出了教师如何突破“高原”困境、行以致远的问题。我以为,教师行以致远的途径有三:读书、反思、创新。读书是奠基;反思是转换;创新是实现。

读书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是教师加油蓄能的方式和过程。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阅读,不停地阅读,这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教师不读书,别说“致远”,就是“原地踏步”,也无法保证。它是教师由“上台阶”转为“坐滑梯”的开始,是进入下降通道和退化模式的严重警讯。钱理群教授指出:“现在教师队伍中真正的‘读书人’是很少很少的,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所以教师作为职业读书人,必须始终不渝地终身学习、终身读书。一是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其读书必须突破只读教材、教参的局限。程红兵说:“教育工作者最怕只读教育,不读其他,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之论无以深入;打开思路,看看教育之外的世界,有助于读懂教育。借助社会学著作,学习他们的方法,教育或许有新的突破。”二是从“读书—底蕴—教学”内化与外化的规律来看,读书只有转化、积淀为底蕴,才能在由底蕴向教学的转化中助益于教学。而纯粹为着上课的读书,是“点”对“点”的非常有限的阅读,不可能转化为底蕴,因而必须“放开眼孔读书”,扩大视野读书。即拓展为“面”对“点”的读书,这样“面”上的东西才能厚积而沉淀为底蕴,这样的底蕴才能转化为支撑教学的智慧和营养。三是教师读书必须养成一种会读的自觉品质。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表现为自觉的读书意识。因为工作需要而读书,因为生活需要而读书,因为兴趣爱好而读书,因为没有任何原因也读书,这就是人的职业方式、生活方式。第二,表现为会读书。所谓会读书,就是善于将所读的书加以提炼升华,将读书与问题结合起来,基于问题、基于思考,把读书所获融会贯通,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读活了。

反思

朱永新说,一位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就是指教师反思和投入的程度。它同样是教师行以致远的关键要素。什么是反思?反思是人类所独具的功能,是一种思维自觉,是思维向自身反转的一种回归性思维,是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思维工具和方法。杜威曾强调,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它不仅需要“行动”的执行,而且需要“反思”的参与。没有反思,就没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就没有经验的深化与升华。没有反思,就会导致经验的固化、僵化,使经验退化为程式化的行为和机械的教学技能。反思的作用在于:一是实践反思体现了人类教育行为的自觉性。二是反思为重构、改进、转变、优化、整合经验提供了契机。三是反思有利于将粗糙的试误行为、试验性经验上升为思考性经验。四是反思能使主体超越经验的束缚而获得行动的自由和解放。五是反思可以增进教育智慧,提高师能水平,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创新

创新是教育发展和教师行以致远的永恒的内驱力。从行以致远的三条路径的关系看,创新是读书、反思的目的,读书、反思是创新的手段。换言之,无论是读书奠基还是反思转化,都是为最终的创新目的服务的。而读书与反思如果不能转化为创新的成果,如教学突破(实践创新)、论文生成(科研创新)、方法凝练(理论创新)等,没有一种收获感的兴趣铺垫,没有一种成就感的持续砥砺,则这种读书或反思的意兴和热情是很容易受挫、衰减而归零的。所以,创新成功的体验和实现,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和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致远的动力和进步的台阶。因为有了它的维系,“致远”的信念就不会动摇,前行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我们就会沿着成长发展之路,一直向前,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