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书(1 / 1)

读书,如果光有输入,没有输出,这样的读书就是读而不化,就是烂在心里了,读死了。读书是为了外化。外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运用,躬行实践,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职业实践。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外化。二是读进去与写出来的外化。即从别人的理论到自己的理论的外化。这是汲取读书滋养,玉成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外化,也是本文想置喙的方面。

读书与写书的关系:一方面,读应该是为了写,内化是为了外化。读书不是为了武装嘴巴,增加谈资,低廉消费。但还是有人读书是专门读给别人看的,他们无非就是比别人多认识几个字,多读了几页书,就自以为很了不起,高人一等,身价百倍;只不过略微学到了一点皮毛的东西,就到处炫耀,夸夸其谈,唯恐天下不知。像这样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的读书外化,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写书才能促进更好地读。台湾作家李敖说:“最好的读书办法是为了写作而读书。”又说:“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因为为着写书或有着写书目的的人的读书,绝不是停留在肤浅的感性阅读上,而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理性研读。他们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结构之中,从而为构建自己的东西打下参照和创新的基础。

读书就是这样一种“阅读进去、思维出来”的过程。阅读进去,即“入得进”,自不必说;思维出来,即“跳得出”,它要求阅读者能够超越作者的想法和书本的内容,产生自主升华的思想,或者说受到作品的启发而获得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成果。阅读的最高水平或境界就是开启人的心智,实现阅读的创造性,使人认识宇宙万物,也认识人类自己;赋予人聪明才智和创新思想,并使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想得以世代传承,不断创造新的文明。

如何实现读书助益写书的目标呢?

要在观念上突破束缚

现实中,虽然有不少人读写分离、述而不作,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读写结合,二者并重的,只不过写的不是书,而是论文。这也没错,写本来就应该由容易的单篇论文起步,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明明已经具备了写书的基础,但还是迟迟进入不了写书的角色。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第一本书——《职业教育的追问与视界》是2010年出版的,那时我已经55岁了。太迟了,行将退休了。如果是55岁以前,能力不济或准备不够,想写也写不出来,那又当别论。问题是55岁以前,我已发表了300多篇论文,早就具备写书的能力和基础。显然,迟滞的原因不是能力方面的,而是观念方面的。这与我把出书看得太神圣、太“高大上”有关,总是对出书心存敬畏,不敢染指。现在想来,实在是自设雷池和藩篱,羁缚了自己,捆束了自己,是错误的。这是我交了后悔遗憾的学费后,获得的一点感悟,明了的一点道理。所以我认为,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突破写书的这种认识误区,设定阅读著书的层级目标,处理好文与书之间的逻辑的、生成的关系(不使其对立、抵牾)。这样沿着由文而书的台阶拾级而上,系统地读一些书,写一些文,为自己出书做好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要尽早进入出书模式

一如前述,早点进入出书模式,不仅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读书本身助益很大。读书是手段层面的东西,写书是目的层面的东西。只写不读,难以为继;只读不写,无法深化创新。关键是不写,就无法实现读书的目的,实现读书的超越。写书的超越性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尽早进入出书模式,能全面提升人的读写能力。读书不能不写,也不能只写单篇论文。毕竟论文与著作在文字驾驭的幅度、结撰构思的难度、逻辑处置的高下度、体量大小的驾驭度、体例安排的复杂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对撰著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和考验,是一道“高门槛”。比如,单篇论文写作,我们讲谋篇布局,但到了书,谋的就不仅是“篇”,而是全书的整体框架、系统布局。你就要有更加系统全面掌控视野、宏观布局的结构能力。再如,单篇论文写作处置的是论文几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而到了书,就不仅是细部的具体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有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章与节之间,以及节内点与面之间逻辑关系的处置,比单篇论文要复杂得多。所以有了出书的实践和历练,你的能力和水平就会提升一大截,即便你出的是一般的、平庸的、无人问津的书,或只能在书架上蒙尘吃灰的书,也不妨碍你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一种体验,经历一种锻炼,实现一种提升,取得一点长进。

第二,尽早进入出书模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实益。我真心希望热爱读书并有一定基础的人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严一点、狠一点,早一点进入出书模式,越早越好,越年轻越好,这样你的年龄优势就越大,发展空间就越大,提升机遇就越大,贡献程度就越大,后劲和爆发力就越大。是的,当你能够飞翔时,为什么还要选择爬行?为什么不选择尽早飞翔?福建特级教师任勇说过:“教师到了退休还没有一本自己写的著作,是一大遗憾。”其实到了退休没有书是遗憾,能够不到退休就写书,而延宕到了退休才出书,更是遗憾。这种迟滞,会使你失去很多,并不能享受到出书后可能给你带来的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