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书刊泛滥的时代,知也无涯、书也无涯而生有涯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读书恐不能再依循古人悬梁刺股、囊萤照读等励学故事来激励他人勤学了,而应该倡导人们善学。善学者,讲究方法、提高效果。怎样的读书才算是“善学”呢?这里愿就我的体会与大家做个交流。
做笔记
这看似老生常谈,其实还是提高读书质量和效果的最重要的经验或法宝。提高读书质量的关键在于记忆,而记忆无非就是和遗忘做斗争。记忆是筛子,人脑是漏斗,这对记忆当然不是福音,但也是造物化人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读过的东西都能记住,人脑岂不要爆炸?即便不爆炸,那么多的东西也根本无法提取应用。再者,记忆是覆盖型的,新的记忆覆盖旧的记忆,旧的记忆因被覆盖而淡化,乃至遗忘。所以,与覆盖的“黑屏”、记忆的“漏斗”做斗争的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记住精华的、该记的东西,这是完全可能的。而实现这种可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做笔记。世界上唯有文字是可以超越时空,弥补记忆的,亦即俗话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现在做笔记早已超越了手抄笔录的“烂笔头”“爬格子”阶段,现在有先进的工具——电脑,增删改调、内容归类细分等都很容易实现,而且速度也不可同日而语,何乐不为?当我们遴选读过的精华的东西记下来时,记多了,就会感到很踏实、很有底气,觉得自己有如许精神财富的铺垫、支撑,很有知识“大腕”、文化“土豪”的“倍儿棒”的感觉。而那些只读不记的人,时间一长,究竟能记住多少,我想还是会遗忘,感到空乏其身,身外无物的。明此,即便日理万机的原国家总理温家宝都非常重视做笔记的读书之法。2009年他出席国家图书馆一个读书沙龙时说:“我还有个习惯,就是读书要做笔记,至今我还保持这样一个做法。笔记可以抄入原文,帮助记忆,也可以写你的感触和体会,这样可以升华思想,边读边写最好。”国家领导人尚且如此,我辈岂可轻慢此法。
慢读
为着记忆和提高质量的阅读本身,一定是慢读。慢读是“涵泳功夫兴味长,熟读精思子自知”的阅读。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伟大的作品只适用于慢节奏阅读。慢与快是一种着眼点不同的辩证关系。慢读从数量视角审视,可能不够高效、快捷,但从质量角度来看,印象深、记得多、收益大;快读,表面上看读得多、速度快、效率高,但印象浅、记得少、收益小。这就说明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取舍起来,宁可选择前者,也绝不青睐后者。因为前者是阅读的本质、目的所在。高效的读书必须倡导慢读。读书好比旅行,只有慢下来,才能欣赏美景,领略奇观。如果像打垒球跑垒似的,只一味匆匆向前,往往容易忽略很多美好的风光。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被这个急速的时代、飞快的节奏裹挟,匆匆忙忙,来不及停顿,来不及思考”。张秋山等人的调研表明,在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快速诵读是大学生的首选方式,占45%;而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或批注的只占33%;不做读书笔记或批注,甚至中途就放弃阅读的占22%。总体来看,选择慢读者只占到30%左右。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被抛弃而渐行渐远,“慢工出细活”的读书取向正在被囫囵吞枣的快速阅读方式取代。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慢读的要诀是深入思考,潜心涵泳。尤其是好书,读时必须慢下来,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才能理解其精髓,意会其真义,形成视阈融合。慢读的目的,一是留下思考的空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阅读,一如朱熹讲的眼到、口到而心不到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无思考之“根”滋养,无心灵“活水”浸润,是“无根”的和“枯泉”的阅读。唯有慢读,才能给思考留有空间和余地,保持思想的在场。思考在阅读中充分涌流,能编织我们思想的经纬,沁入我们思想的草地,染绿我们一生的春秋。二是捕捉创意。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别人的东西只是一个引子或酵母,通过它引出或发酵出自己的思想成果才是目的。这就需要在慢读中充分思考,认真咀嚼,精心提炼,捕捉创意和灵感,生成自己的东西。
久读
读也无涯,学无止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应该成为一个人终身为之的修炼,从摇篮到坟墓都不应该放松、懈怠。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境界。刘彭芝校长说过:“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就好比盖一栋房子,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够他砌一个墙角。如果不自学,如果不继续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那么他一辈子只能砌墙角。”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校里短短几年读的那些书,对其发展成长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久久为之的建构。所以台湾散文家唐诺在《阅读的故事》中要求我们,“不要和书谈恋爱”,而要“跟书保持友谊”。恋爱只是一段时间的事情,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像恋爱那样**投入是难以长久的。生活虽然不只有读书,但我们要读书不止。读书不应只是手段和工具,如果一个人仅仅为谋职、考试、升迁等而读书,那还算不上真正的读书。真正的读书是以读书本身为目的的,读书应该成为他一生的自觉习惯和生存方式。比如,季羡林老先生勤奋读写,他说:“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仍能读能写,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我,欲罢不能。”这就是久读。这样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思想的境界和人生的修为就提升了,书的效力就会充分凸显出来。所以,只有久读,才是读书的真谛,才能赋予你永不凋谢的精神美、气质美、人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