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致远?我的答案就是我想言说的这个题目。“致远”有两种意涵:一是指空间距离上的达及远方;二是指时间延传上的行之久远。古人曾经说过:“宁静致远。”其实,宁静本身并不能致远。宁静只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即外观相对静止,内心平静安然的一种状态。人如果仅仅保持这种状态——一种精神的状况和心态,而不是在这种状态下行事或有所作为,凭什么致远?宁静本身至多只能有利于人的修身养性,并不能产生任何“致远”的结果。真正能致远的不是宁静,而是宁静状态下人的高效、积极的作为。正如读书需要宁静的环境、条件和心态,但真正使人致远的并不是宁静的读书氛围和环境,而是读书本身,是读书濡染和沾溉的书香使人底蕴丰厚,行以致远。
书“香”吗?有人说书香源于油墨的清香。这不免牵强。其实在我看来,书香之“香”,只是因为人们喜爱而附会在它身上的一种肯定、褒扬的心理和情感的反映,是人们鉴于读书带给自己的满满的正能量而赋予它的一种美称;是人认同书、感谢书、回馈书而形成的一种正面的、美好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更加热爱书、亲近书,与书结缘,伴书香远行。古来就有“书香门第”的说法,人倘能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一件令人引以为荣,甚至为豪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这个家庭及其成员诗书传家的文化背景、读书渊源、身份教养。那究竟何谓书香?书香是人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到的书的属己的价值,感受到的染上身来的积淀的喜悦,助益于自己进步成长的精神铺垫而形成的一种由衷感激和美好评价。
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应然寿命限域是120~150岁,而书籍作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永远传承而不朽的。即便是那些很一般的书,它们可能尘封在书架上无人问津,但也会比人(包括它的作者)的寿命长很多。这是从书本身的存在来看的。再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看,一方面,人活着需要物质的新陈代谢、能量循环,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但人吃进食物的量是有限的,人的胃容积即便放大到极限,所能装进的食物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习惯的折腾,折损人的寿命,使人能活过百岁就令人惊叹称奇了。但人的精神发展是无限的,从来也没有谁限制人的精神进食(读书),也没有听说过过量地读书如同过量进食会撑坏胃一样对人有害。这就是造物主的用心,就是书香无限、书香致远的现实依据。再从读书的特点和功效看,胡適先生1930年11月在《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中指出:“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钱理群教授也认为:“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的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也有学者强调:“读书可以使我们与自己无法面对的任何人进行心灵对话;读书可以使我们感受自己无法亲历的生活;读书可以使我们窥见他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人生经验,并在与自身的实践中得到对比和印证,从而收获自己的人生经验;读书还可以使我们在更高层面上感受到伟人、大师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书香致远是一种思想致远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世上最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思想是什么?英国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理论、学说、观念、主张等都不过是这种逻辑形象的表现形式而已。我们认为,经验的理性形式就是思想,思想是理智洞见的成果。这种成果来源于阅读给予我们的滋养。我们依凭这种滋养获得精神发育、思想成长,并在阅读思考中凝练、升华出自己的思想,定格为人类的精神财富。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是凭借自己的阅读底蕴和创造智慧而成为思想致远的宗师、楷模和典范的。
书香致远是一种精神致远
精神是虚灵的、无限的存在,是真正能致远的东西。精神不是实体的存在,一切实体的东西都是具在和有限的;而精神是虚在的东西,一切虚在的东西,都是形而上的,都是能够超越实在而臻于永恒、超越时空而行之久远的。所以,虚胜于实,道胜于器。人要想突破生命的局限,就必须追求精神致远的超越,而读书就是最能致远的一种行为选择。央视著名主持张越在读书公益广告中说:“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人通过读书,扩大思想的边界,拓展精神的疆域,占领精神的高地,产出精神的成果,就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行走的精神屐痕,刻下自己存在的精神记载,达到使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精神传承之中的状态。
书香致远是一种德行致远
古人强调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唐代孔颖达的“疏”解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里,“立德”作为“不朽”的方式,是居首的,足见其重要性。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令人震撼的,即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律令”,就是强调人们应始终把道德规范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予以推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与德相关。因为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以德为本才能致远无极、行者无疆。现实社会中,那些道德楷模的事迹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他们有理由被人铭记而流传久远。而那些悖德、违德的人和事,也是我们倡导书香致远、立德致远以减少此类行径的理由。
德以致远,源于读书。一个人品德、德行的高下,基本与读书呈正相关,虽然也有例外,甚至个别反例,但那绝不是读书本身的过错,而是读书人思想蜕变、人生变异的结果。可以说,读书与人的德行成正比,这一命题总体上是成立的。因为读书决定人的修养、发展程度,决定人的品行、境界程度,也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书香之人,是对人很高的评价。它应该成为人们和社会崇尚、追求的根本旨趣和目标祈向。让我们争做书香之人,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书香社会!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