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环境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一)家庭环境的内涵
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因此,从德育角度看,家庭的主要职责是让小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家庭环境就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为共同生活和创造共同的文化而组建的社会生活组织内外的相互关联的构建及境况。所以家庭环境,从学校德育的层面上看就是家庭生活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外延作用形式上包括显性教育因素(如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等)和隐性教育因素(如家长道德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等)。
(二)家庭环境的特征
家庭环境作为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基础性、终身性、不可替代性和潜移默化性四个特征。
1.基础性
家庭环境的基础性是指由于家庭与孩子的接触是最早的,学校德育无法从时间顺序上取代家庭德育。每个人从生下来都是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着家庭环境的教育。家庭成员不仅教育着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长辈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都对孩子产生了基础性影响。在家庭环境中,权威是以尊重孩子为基础,以引导为手段,促进孩子自由发展。这种权威不是“控制”“束缚”。家长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这种权威性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其基础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依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其他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种权威性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基础性。
2.终身性
家庭环境是人一辈子生活最长久的一个环境,孩子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孩子在接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在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即使是毕业了从学校走向社会大环境,尽管从身体上脱离了家庭德育环境,但是心理上仍然受家庭德育环境根深蒂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德育环境具有终身性。
3.不可替代性
家庭环境的基础性特征和终身性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同时也决定了小孩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关系,前者是孩子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基础,两者都为小孩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在心理层面上提供必需的安全感和依恋感。另外在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和聚合度是学校或社会所不可能达到的。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许多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4.潜移默化性
家庭德育环境的潜移默化性是指家庭德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具有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和制约的特性。在家庭中,各种因素都会在不知不觉、润物无声的情况下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家庭生活中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兴趣爱好、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思想言行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意识。
(三)家庭环境的分类
家庭环境的组成要素非常复杂。从作用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方式上可将家庭环境划分为家庭的物质环境、教育环境、人际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要素。
家庭的物质环境简单来说是家庭的物质条件,包括家庭住所、经济情况和社会处境等。
家庭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期望、教育资源等,其中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教育环境状况。
家庭的人际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的人际关系的总和。
家庭的语言环境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语言交流所运用的语言以及所形成的氛围。
家庭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活动、行为习惯和家风。
家庭的心理环境是家长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创造与孩子同步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条件。
二、家庭环境的德育价值
[案例8-1]
“跟我爸学的”
学生李某,一上学就句句不离粗话。一天,他跑到老师办公室大声问:“老师,下一节课是么×课?”老师说:“小学生说话要文明。”他想了一下以为自己没敬礼就连忙行了个队礼说:“老师,下节课是么×课?”老师摇了摇头。这个学生上课时也是粗话连篇。我问他:“你跟谁学的?”他说:“跟我爸学的,他在家里和单位都是这么说话的。”我请来了家长,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我说:“您以后说话请文雅一点,好吗?”他脸红到了耳根。回家当即就签了个“父子约定”,以后谁再说粗话谁要就挨罚。这个孩子终于慢慢改掉了说粗话的毛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秉性不正是家长教育的真实写照吗?
资料来源:祝丽谆.家庭教育案例与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对家庭及家庭在学校德育中重要性的最简洁的概括。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环境在学校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价值。
(一)启蒙作用
人从出生伊始,自己的父母就成了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就成为父母的义务。家庭是人接触的最早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人格之师,父母的品德素养是子女成才的源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青少年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青少年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环境。”可见,家庭、家庭环境这种基础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家庭环境发挥着启蒙性作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才算学习,把责任都交给学校。当然孩子上学是件大事,上学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家长不可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国外,孩子在学校惹了事,家长要带孩子向学校和老师道歉。但是在中国,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忽视了自己作为“启蒙老师”的义务。事实上家庭对孩子的启蒙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家长应该明确自己是启蒙老师的职责,在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培养出具有良好德性的子女。
(二)渗透作用
家庭环境先于学校德育,并且学校德育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家庭德育。家庭环境从孩子出生、上学直至参加工作,一直起着作用。可以说,每个人从出生到终老,都离不开家庭。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不是通过系统的、专门的课程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而是通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的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生活习惯等对孩子进行熏陶。这是一种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渗透性的影响,比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三)补充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三个重要的环境,三者共存于德育环境系统之中。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最贤明的父母所希望于自己孩子的一定是社会希望于一切儿童的。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的成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这样,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员的圆满生活,才能尽自身的职责于万一。这里所指出的社会的自我指导,没有什么比学校更为重要……”家庭德育环境的补充作用主要是针对学校德育环境而言的。首先,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学校进行集体的教育,理论性较强;而在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在进行个别教育,现实性较强。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德育重具体实践应用。其次,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家庭德育给予补充。最后,家庭环境是学校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学校德育的影响能否在学校之外辐射和强化,需要家庭的配合。总之,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校德育与家庭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家庭环境优化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在家庭环境优化过程中要树立大德育思想,结合家庭环境的影响力,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力量,形成合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是德育活动的大舞台,是引发德育活动、影响德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德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德育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整合各环境、各要素,以实现德育的最佳效果。
由于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家庭教育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教共育的合力,为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而努力。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以学生为中介,学校主要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任务,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校难以兼顾的学生人格和心理品质教育上,社会也要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净化空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指家庭环境优化与家庭德育活动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并坚持民主方法。家庭德育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有一种绝对的权威,家长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权威是重要的,如何使用这种权威更加重要。如果滥用权威让子女绝对服从会适得其反,自古以来的“父为子纲”“棍棒出孝子”的权威表面上看起来至高无上,实际上只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在现代社会理应被抛弃。当今社会需要具有独立精神、民主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这就需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民主型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民主作风是时代的需要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提倡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权威,即既有权威又有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在家庭环境的优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一点。首先要树立民主观念,确立子女在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给孩子提意见、说真话的机会。
3.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家庭物质环境尤其是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主要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住拥挤、住房紧张、环境不卫生、较多接触有毒物质、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社会地位在家庭环境中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易改变。家长自身素质、家庭道德环境、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软环境却是主观的,是可以改变和调节的。因此,在进行家庭环境优化时,不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其营造一个温暖舒适、和谐融洽、民主团结的和睦的家庭精神环境。同时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并提高家长素质,把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统一起来,为孩子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家庭环境建设和优化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又要在具体方法和内容上因地因时制宜,灵活运用。在进行家庭德育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而且要懂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针对子女出现的具体问题,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为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多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使其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二)家庭环境优化的策略
1.家庭物质环境的优化
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智力、精神、情感以及价值观。因此,家长应当在更加关注现有家庭物质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各种物质条件的德育功能,为孩子的成长建设和优化一个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对家庭物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在遵从优化原则的前提下,家长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做到科学化、儿童化、审美化,切忌盲目性。家庭物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从如下方面进行:
(1)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物质环境。相对独立的家庭物质环境既有助于使孩子学会自己做家务,而且有助于孩子养成合理有序的生活习惯和有条理的处理日常事务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孩子日后步入社会并得以良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许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反而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许多限制。如此方式的家庭物质环境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反而使家庭物质环境成为问题环境。因此,在家庭中家长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家庭装潢、环境布置与陈设等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儿童的需求。
(2)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庭物质环境建设。事实证明,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庭物质环境建设,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适当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其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能力参与家庭美化建设,从而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自己设计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使孩子享受到创造和劳动的快乐,也学会平等地征求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德性。
(3)合理科学为孩子选择生活物品和智力开发物品。为孩子选择生活物品时主要考虑的是食物营养均衡、衣服舒适大方,而并非价格昂贵的食品、高档名牌的服装。为孩子选择智力开发物品时只要能达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就是有价值的,主要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那些高档名牌产品,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2.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大量的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内容的正确和恰当的方法。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处世哲学、思想观点、心理品质、行为习惯、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深深地印着家庭教育的痕迹,如果家庭教育出现了失误,以后将很难纠正和弥补。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不同的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更加广泛、隐蔽和深入。因此,家长必须对社会信息源保持足够的警惕,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影响,利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筑起一道有力的防火墙。同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影响与孩子健康成长之间具有交互性、渗透性和互补性的关系,对社会影响采取简单的消极顺从态度和粗暴的抗拒态度都无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创设一种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自觉运用社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准确及时判断各种社会影响的性质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引导孩子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影响,才能实现社会影响与孩子健康成长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确定恰当的家庭教育目标。孩子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发展,要依其个人的具体条件而定。首先要让孩子自己定目标,做实施计划,切不可好高骛远,人云亦云。同时家长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而应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对计划和目标中不合理的内容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善始善终,让孩子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成长前进,要学会从战胜困难中发现乐趣,积累人生的宝贵经验。另外,孩子成长的目标确定后,要给孩子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孩子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家长可为孩子创造一些吃苦锻炼的机会,在活动中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其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牢固树立必胜的信念。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孩子互动,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正确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第一,家长要调整心态,准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对孩子成长目标的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成长目标、成长方式都是多元的,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第二,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要注意和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第三,家庭教育的方法必须得当。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合理引导。第四,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和严谨务实的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4)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家长要在家庭中积极调整物质环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要起带头作用,做学习型家长和科学教子的家长,让学习气氛在家庭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使孩子养成爱学习并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3.家庭人际环境的优化
事实证明,在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乐观积极、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家长要本着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目的而努力营造和优化家庭人际环境。
(1)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家庭成员在人格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应彼此尊重。因此,家长要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尊重自己的长辈,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个性与爱好,让孩子对某些事情自主决定与选择,家中的事情与孩子商量并征求孩子的意见。
(2)关爱每一位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因此,家长应成为关爱家人的模范,对孩子的爱心要理性,时时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放在心上,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同时,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及时引导孩子为家庭成员送爱心。
(3)妥善解决家庭矛盾。家庭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遇到家庭矛盾和摩擦时,家长要从维护家庭团结的根本目的出发,反省自身不足,并本着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冷静理性地寻找问题的根源,艺术地消除家庭矛盾,努力地解决问题,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4.家庭语言环境的优化
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是保证德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格,对家庭语言环境进行优化。
(1)习惯使用鼓励性和建议性的词汇与话语。当前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应充分尊重其独立性和自尊心,多用鼓励的艺术性语言和建议性、选择性语言,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会使孩子认真考虑并做出判断,在独立思考与判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多用商量、欣赏和期待的语气。家长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格,会促使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注重沟通交流而非强制。家长使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容易认同接受家长的意见;而欣赏的语气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孩子自觉地把家长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追求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家长多使用期待的语气,会使孩子更好地认同家长的期待和目标。
(3)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传达必要的信息。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时,恰当运用各种体态语言(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等)不仅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人际交流与沟通信息的敏感性,增强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人际关系的内在和谐。尤其在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沉默一会,然后再平静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做将会使孩子明显感觉到压力,比直接批评效果好。
5.家庭文化环境的优化
浓厚而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于孩子的视野、探索兴趣和情操陶冶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文化环境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但对家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和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设施给孩子提供信息,如利用计算机、电视机为孩子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而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凭自己的理性去选择,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因此,家长必须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对信息进行选择与控制,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极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家长而言,完全不让孩子使用计算机上网、收看电视节目或让孩子毫无节制的上网、收看电视节目两种极端做法,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2)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和有教育意义的场所。与孩子一起走近大自然,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场所,利用其中的资源引导孩子增长见识。另外,家长还应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使孩子客观、正确地对待生活。
(3)坚持与孩子一起看书、读报,对其中有关内容共同探讨、欣赏、讨论,发挥看书、读报的正面作用,这对于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
(4)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的交往对象。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交往对象作为一种信息源,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有责任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交往对象。
6.家庭心理环境的优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理逐渐成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动摇,对孩子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心理环境的优化。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在家庭中,对孩子发展来说,父母角色要求主要有: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性。
(2)营造温暖家庭氛围和乐观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的家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确立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4)提供宽松的精神空间。家庭比学校更具有个性化特点,不仅是孩子生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最基本的园地。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宽松活泼的精神空间,为孩子进行精神减负,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学校对家庭环境优化的促进
学校与家庭在人格教育方面是自然天成的伙伴,两者对人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促使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巨大潜力。家庭环境是德育的基础环境,但学校在家庭环境优化过程中也应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有效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共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积极构建家校互动机制
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让家长们在各种观摩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从而增强做好家庭德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促成学校与家庭的协调互补,使二者成为德育环境诸要素良性互动的典范,不断增强家庭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渠道让学校德育进入家庭。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可能,如传统家访活动、电话、网络、书信、校迅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既使学校的德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和认识,也应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此敦促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2.搭建平台以丰富家长知识与教育技能
相比家长,学校以及教师在知识体系和教育技能方面对于学生的作用一般来说要强些。因此,学校在此方面要多做工作,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家庭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更多了解与掌握,为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丰富知识体系与教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