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条件,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班级活动历来受到学校的广泛重视,组织与实施班级活动也成为班主任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内容。[1]
一、班级活动的意义
(一)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中以教育为目的的所有行为都称为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内的活
动和课堂外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
学校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还有不同目的、不同空间、不同主体的教育活动。多种形态教育活动的呈现是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活动形态在学生的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班级活动则对于发展学生的品德、性格、心理、实践能力等有着突出的优势。
例如,对于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客观性的知识,而是形成发展学生本身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即学生的品德。品德处处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中,是个体修养的一部分,是个体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身外的客观知识。这样的教育内容只靠讲授、背诵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在情境中增强道德意识,体会道德要求,解决道德冲突。学生知识等学术水平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借助于各种活动。
班级活动的有效展开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班级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学校开展的班级活动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为学生认识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思想道德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一个现实的背景给予支持,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在学习较为抽象的思想意识要求与道德条目的要求时需要一些感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解社会机构、了解人的基本社会行为、了解社会分工、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了解与儿童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规则与制度。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以及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知识。[3]
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是从何处而来,要用到何处而去?作为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到这些?只有结合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青少年学生才可能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些要求。在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班级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个体品德获得发展的一个条件。
(三)班级活动是学生进行品德实践的重要空间
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也是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组织科学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特别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内化,促进其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4]道德教育成功的标志以及对个体道德水平的判断主要是道德行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实现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却没有给个体提供应有的发展其道德行为的机会。虽然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但是如果个体没有实践的机会,就必然造成知行脱节。道德问题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实际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主要是在与别人共同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也是在实际活动中受到检验、评价和得到不断改正的。
社会学的基本见解是:人类行为主要是在其所属群体以及这些群体内发生的社会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弗雷德·纽曼的观点是: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怎样使他们的道德观念转变为道德实践,那么他们的道德思考和讨论将永远是空中楼阁。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性的活动与自主交往。戚万学在他的《活动道德教育论》中说道:“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对于活动道德教育的这一界定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道德教育的展开必然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的。[5]
近年来,西方教育学者的一些教育研究与实验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丹尼斯·L.克莱伯斯等人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判断的形式与功能做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对实际生活中个人类型的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与他们考虑非个人的哲学化的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柯尔伯格的测验中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在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道德判断时却不能够表现出来。”研究者们认为,在柯尔伯格的测验中,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所面对的是诸如海因茨似的想象中的人物,人们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的,只是为了推理。而现实生活的道德判断还含有务实的、实用主义的成分及自卫成分,理性成分减少了。对此,他们还提出了教育措施:①带领学生讨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②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③设法发现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间的纽带,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道德冲突。[6]
集体活动也有利于拓宽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关心,有利于学生向榜样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班集体活动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条目的机会。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增长道德体验,经历道德评价,因此,班级活动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道德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环节。
二、开展班级活动的必要性
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教师的领导或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班级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7]在班级活动中,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研讨解决班级中的各种问题。举行班级活动是最普遍、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进而建设好班集体。所以,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要善于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以此做好班级教育工作。
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以常规教育为主的班级活动和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的主题活动两大类。班主任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的必要性有四个方面[8]:
第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第二,通过班级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表彰好人好事,促使班集体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第三,丰富和活跃学生的集体生活内容,促进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
第四,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三、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班级活动的内容
1.劳动
劳动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一项传统的班级活动,劳动教育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与社会富裕的源泉,历来受到教育家的高度重视,他们都强调通过劳动对学生进行现代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观点教育,并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感情的陶冶。[9]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逐渐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代替人类完成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了解人类劳动的存在形式、了解劳动的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并不能取消或者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劳动并不在于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在于参与劳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创造的价值,生产的乐趣,感受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体会劳动者的付出,并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案例6-1]
小学生农业科普实践活动
一、活动地点及活动对象
活动地点:农村种植基地
活动对象:小学生
二、活动的目标
1.情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悟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感情,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如温室菜棚的出现使蔬菜的生产基本不受节气影响,可以四季供应等。
2.认知目标:了解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模式,认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了解农业基本知识,并参与实践。如:除草是因为杂草的生长会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并与作物争肥争光,造成农作物减产,所以要除草。而前期除草事半功倍,后期除草事倍功半,等等。
3.技能目标:在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发表宣传作品,培养初步吸收一部分农业科普知识并向家庭宣传推广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
参观塑料大棚菜,听取校外辅导员讲解科普知识,动手实践。
四、总结
在劳动中,技术员是技术操作的示范者,特色农业经验的介绍者,教师和学生则是模仿者、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家庭,学生是自主实践者,农业新科技的传播者,教师是监控者、辅导者。在科普活动中,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本次的社会劳动活动中,构建“农村—学校—家庭”的活动模式,由学校在村委的帮助下,确立“农业科技实践”的模式,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先到田间学习、实践,然后回学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消化,到图书室寻找理论根据,丰富实践内容,最后回到家里利用庭院开展小养殖、小种植实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种三点循环、不断滚动的实践模式和这些直观新颖的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也使只知书本知识的学生大开眼界,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达到我们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
资料来源:史爱华.班主任工作典例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班级活动。文体活动是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的总称。班级文娱活动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演讲朗诵、观看电影戏剧等活动。这些文娱活动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活动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如运动会、各类球赛、体操比赛、航模等。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10]
[案例6-2]
毕业生联谊
(高中三年级化装舞会)
目的: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将现实学习生活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的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准备:
①全班分成两部分,少部分(不超过10人)扮演已毕业的校友,余下的扮演即将毕业的学生。
②校友要化装成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要注意职业的典型性),并准备好汇报内容。
③教室布置要富有创造想象,2000年的校园,黑板上要画出校园憧憬,并书写出“××年校庆纪念日,2000年”。
教室门口贴着“今日重相见”的大红横批和对联。
过程:
①主持人在“欢迎进行曲”中宣布“××高级中学××年校庆”校友联谊会开始。
②热烈欢迎校友来母校参加校庆联谊活动。“同学们,校友们:现在已经是2000年了,我们国家实现了当年提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今天,我们邀请了几组80年代毕业的校友,返校参加校庆活动(掌声),现在让我做一介绍……”
“笑盈盈,陌路相逢,留下友谊重重;情切切,青春闪光,点燃火炬熊熊;意拳拳,无私奉献,润物春雨轻轻;路漫漫,廿载寒暑,赢来赞语声声。”
③请校友们作汇报,中心内容可包括:
1)在校学习情况的回忆与恋情;
2)毕业后参加“四化”建设的业绩;
3)对校友(新一代)提出要求;
4)联欢开始,文艺节目演出。
最后在集体舞(或交谊舞)中结束。
具体要求:
①一切布置要有超时代的创造想象。
②主持人可同班主任与班长共同主持。
③化装要符合时代特点、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
资料来源:史爱华.班主任工作典例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下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教育活动,例如,社区服务、学校联谊、参观、社会宣传等。青少年的成长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围墙内完成的,它需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成员组成、社会机构、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体验教育要求。把教育活动扩展到校外社区、社会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社会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织形式。[11]
我国中小学有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或教育基地的传统。通过设计各种活动把多种教育基地加以利用,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专家詹姆斯·尤尼斯等人研究了青少年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公民政治意识和道德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有如下转变:学生们由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漠视到关心和产生责任感的转变,从对无家可归现象的漠不关心到产生同情行为的转变。尤尼斯的结论是:参加无偿社会服务是高中生遵守规则行为、非常规行为及违规行为和态度的一个有说服力的预测指标。中学生参加的无偿社会服务和学校社会工作使他们体验到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在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键期,这些规范与价值观念给青年人提供了令人深思的资料。
[案例6-3]
从一分钟谈起
(高一班级社会调查讨论活动)
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座谈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珍惜每一分钟,做时间的主人。
准备:
①会前由班委会干部带领数名不珍惜时间的同学,分专题深入社会调查,了解“一分钟”在工农业、国防事业上的重大意义(制成图片),并在调查基础上,结合班级与本人浪费时间的现象,写出调查报告。
②教室布置:在黑板上方悬挂一时钟,黑板中央写着“从一分钟谈起”,旁侧书写名人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③班级爱惜时间公约(草案)。
过程:
①宣布“从一分钟谈起”主题班会开始,请同学静看时钟走完一分钟。
主持人:“一分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那么短暂,然而这60秒在‘国家’建设中是那么不平凡,现在让事实来说话吧——”
②请调查组成员宣读调查报告:
正面——一分钟在工农业、国防事业上的重大意义(可用图片或投影仪)。
侧面——班级或个人浪费时间的典型事例。
③围绕中心议题“如何珍惜每一分钟”进行座谈,班主任与主持人要对发言者进行评议,对正确的意见要肯定,有创见性的要表扬,对有欠缺的要指正。例如有人提出“走路背外语、晚上少睡觉”,教师指出:“珍惜每一分钟,不是要求大家24小时不休息,而是要求我们在应该学习的时间里要精力集中,有效地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
④在同学广泛发言的基础上,班主任、班委会要集思广益,制订出“班级爱惜时间”公约,并当场宣读通过。
⑤要求每人根据公约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劳动、文化生活和休息等,并决定在期末召开“交流珍惜每一分钟”经验的主题班会,以巩固本次班会的成绩。
4.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班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不时地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如学习与生活习惯问题、公共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价值观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12]这些问题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他们需要老师及时地给予引导与教育。老师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问题除了随时给予个别指导外,最有效的形式是通过设计与组织的班集体的活动给予引导,例如“什么是幸福?”主题班会、“人都是自私的吗?”辩论会等。主题班会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如果详细划分的话,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多样化的。在教育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学生,班级活动安排的侧重点会有较大的不同。
[案例6-4]
妈妈,您辛苦了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一、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班级内,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通过平日观察,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一些共性,如不懂得关心人,凡事总以自我为中心,被批评几句就委屈得不得了……凡此种种证明,他们只关心自己,而不懂得去关心他人、爱他人、关注周围的人群与世界。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爱他人呢?借着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母亲节综合实践活动。在讨论“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背诵相关古诗和格言、“我的母亲节计划”、制作节日卡等一系列环节中,综合运用了各科知识,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语文以及美术学科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自己的妈妈,学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同时学会感恩,学会表达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本次活动同时也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活动设计
(一)针对“母亲节”展开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吗?生(举手):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师:那你们知道母亲节的由来吗?(学生思考)(教师讲述母亲节的由来,同学们认真听讲。)通过本环节,学生了解了母亲节的由来以及母亲节的一些习俗,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母亲节的理解,同时引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二)说说“我的妈妈”:同学们,妈妈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人,可是你们了解你们的妈妈吗?下面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妈妈。
1.谈谈妈妈的生日、爱好,她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食物、最大的愿望、最高兴的事等。
2.说说生活中妈妈做得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时而侃侃而谈,时而认真聆听,整个过程中十分投入。
(三)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内交流。生1:我的妈妈非常爱我,每次有好吃的先让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生2:在刚才的讨论中我很惭愧,我竟然不是很了解妈妈,每次我的生日妈妈都为我精心准备,而我却连妈妈的生日都不知道。生3:妈妈说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能成才,我一定不能辜负她的期望。……师:听了大家刚才所讲的,我深深地为之感动,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因为她只在付出,而从来不求回报。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学生齐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母爱的诗,不仅中国有,世界上许多伟人都深深爱着他们的母亲,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名人名言。(出示古今中外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学生跟着诵读)师:今年的母亲节就要来了,你们要为妈妈做些什么呢?下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1:母亲节那天,我会送给妈妈礼物。生2:我会帮妈妈做家务,给妈妈一个惊喜。生3:我会送花。生4:我会送康乃馨还有卡片。生5:我给妈妈画了一幅画。生6:我帮妈妈做饭。生7:我给妈妈唱一首歌。生8:我帮妈妈捶背。……同学们,刚才的发言让老师很感动,你们长大了,懂得去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了,如果你们的妈妈听了这些话,也会非常开心的。借这次活动,我们来为你们的妈妈亲手制作一张节日贺卡好吗?
(四)学生动手,制作卡片。请一部分同学展示他们的感恩卡。小琳同学的感恩卡是心形的,里面还画着一颗小心,她告诉我,外面的心是妈妈的,里面的心是自己的,妈妈的心永远保护着她,包容着她。祝福语是“我希望妈妈永远都健康、快乐!”而小宇同学的贺卡是用英文写的,“Dear Mum,You are so special.Thank you for everything.”看了孩子们做的贺卡,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有创意,更重要的是每一张卡片中包含着他们对妈妈最真挚的爱。作业:1.将卡片在母亲节那天送给妈妈。2.和妈妈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母亲节。
三、学生心声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显然并不仅仅是短短的一堂课所呈现的内容,一些思想开始萌芽,一些变化也开始浮现。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小明告诉我,以前他老是觉得妈妈很烦,平时动不动就训他,但通过活动中“说说我的妈妈”这一环节,想到了妈妈在平日为他做的一切,最后他想通了,其实妈妈平日骂他是为他好。我告诉他,这叫“爱之深,责之切”,自古以来父母都是这样的。孩子释然了,他了解了做父母的对儿女的苦心。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更加爱他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颗体谅他人、感激他人的心,这对他今后的人生,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而小娜同学则很羞愧地告诉我:“老师,我错了,我在家时老对妈妈发脾气,今天我知道了做一个妈妈是如何的辛苦,今后我一定好好孝敬她。”听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声音,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感动,同时一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知道,本次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通过活动他们并没有掌握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本领,而我却感受到了那一颗颗澄澈纯真的心,感受到了他们对母亲浓浓的爱意,感受到了他们宽阔率直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加以珍惜和培养的。
四、家长感言
这次活动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反应。母亲节过后,一些家长针对本次活动对我进行了交流,小杰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平时比较毛躁,粗心大意的,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母亲节那天竟然对我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当时我都愣住了,接下来好几天我都深深地为儿子的话所感动,孩子真的懂事了。”家长在说这番话的同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而刘浩宇的家长则告诉我女儿为她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母亲节。
案例分析: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它选择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验获得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活动,以母亲节为契机,通过讨论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受母爱的伟大;而制作贺卡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表现非常踊跃,用心准备着自己设计的充满感激的贺卡!孩子们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和可爱的图画,透射出一颗颗稚嫩无邪的心灵,他们感悟到了母亲们的日夜辛劳,感悟到了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感悟到了母亲们的殷切期望。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种种感悟去做事、做人。通过本次母亲节感恩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深懂得,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发现,去探索。
(二)班级活动的形式
总体来说,班级活动主要包括上述四大内容,活动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思想状态来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反之,形式也会影响内容的展示。活动内容决定后,教师要在活动的形式上多加考虑,合适新颖的活动形式会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提高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1)实践形式。劳动教育、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实践活动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进行的,可采用的形式很多,如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有的班级活动是在校内进行的,有的班级活动则要在校外进行,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就需要延伸到校外。班级活动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关键是要适合学生,符合教育目标的需要。[13]
(2)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主要以班级例会的形式呈现。班级例会有举办讲座、学习有关材料、组织经验介绍和思想汇报、讨论中心工作等多种形式。可以在一次班级例会中综合采用几种形式,也可以辅以相适应的文艺活动。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中学生守则》的教育,如果仅用宣讲的形式恐怕收效不大。若采用下述方式,就可能提高效果:同时把《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发给学生,让学生鉴别《中学生守则》较之《小学生守则》在哪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谈对《中学生守则》条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做合格中学生的愿望。在这个基础上,再扼要概括《中学生守则》的精神实质,介绍根据《中学生守则》制定的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具体规定,并对学生提出适当要求。这样的班级例会,富于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切实受到教育,积极主动地考虑行为规范,而不是消极对待和被动地适应这些规定。[14]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争取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应努力选用适合内容的形式,例如召开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班会,就应当采用比较严肃的形式;表彰先进以及宣传教育这样一些正面教育的内容,则可采用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形式。
四、班级活动的特点
班级活动是班级定期举行的以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为主的班级学生活动。班级活动具有实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班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受常规教育,做到自觉遵守学生守则,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以保证班级正常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班级例会常常是针对班级工作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一般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教育效果,因此班级活动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班级活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具体安排上。班级活动应按学期进行统筹安排,但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变化着的班级情况做具体安排。学校常规教育以及与之有关的班集体和班级成员中存在的问题,或班级人员在学习、工作、生活、劳动、健康等方面共同关心的问题,以及偶发事件的处理,都可以作为班级活动的主题。
[1] 白铭欣.班级管理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 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3] 边守正,等.班主任必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
[4] 冯晓林.班主任管理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
[5] 刘福国,等.班主任工作概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6] 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100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 王宝祥.实用班主任词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8] 唐云增.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9] 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技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 王宝祥.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1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13] 杨同银.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指导.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4] 李素敏,王子悦.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技能强化训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