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集体的概念
一个班的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这样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之为班集体。要掌握班集体的概念,须先理解班级学生群体的概念、类型与特点,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班集体的概念。这对搞好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级学生群体及其类型
班级学生群体是班级群体内部因班级工作需要或者性格爱好相近,同受外界压力等原因,形成的共同活动人群。根据班级学生群体形成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正式学生群体、非正式学生群体和参照群体三大类。
1.正式学生群体
正式学生群体,是指在学校行政、班主任或相关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的活动需要而正式成立的群体。它通常包括中小学班级中的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课外活动小组、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文体小组等。正式学生群体会得到学校的支持,以及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指导。正式学生群体的任务与目的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章程和组织纪律,活动效率比较高。正式学生群体如果组织得好,会更好地教育团结全班学生,有利于群体内个人和班集体的健康发展。班级中的正式学生群体是搞好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基础。
2.非正式学生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一般以地缘关系、兴趣关系、情缘关系以及其他需要为联系纽带而自由结合形成。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成员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邻居、亲友、同学等)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非正式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特点,一般由较有威信与能力的学生领头,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需要,交往与活动一般较频繁。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中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正式学生群体,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5%。在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率较高。在班级中,非正式学生群体一般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求知型。这部分学生勤奋好学,知识面广,成绩优良,这类群体的行为目标基本上与班级目标一致。二是嫉妒型。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不错,个性强,但心理素质较差,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嫉妒并诋毁别人,这部分学生对班集体建设不利。三是兴趣型。这部分学生贪玩,不思上进,对集体不关心,但他们思维活跃,有特长,有共同的兴趣。四是反抗型。这部分学生是班级中极少数人,他们不思学习,不求进取,缺点较多,还经常与校外的无业人员频繁接触,有不良习气,不文明行为多,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非正式学生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通俗地讲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往往不一样,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也会不断地变化。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常以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某种群体为参照,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多以社会上受敬仰的领袖人物、科学家、英雄模范等为参照群体。由于学生选择的心目中向往的参照群体与实际参加的群体往往不一致,这样往往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复杂情况。参照群体的选择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分学生是以少先队、共青团、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英雄与伟人为崇拜对象,这部分群体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一致。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学生以球队、武术队、科技小组、文学艺术团体为学习榜样,往往与学校班集体活动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及冲突。第三种情况是,少数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与学校教育、班集体建设背道而驰。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弄清学生的参照群体十分重要,通过对参照群体的掌控,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志趣、价值观等,从而预测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好地推进班集体建设工作。
(二)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与结果,又是进行全面教育工作的力量和手段。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与培养班集体。何谓班集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与班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班级与班集体是有区别的。第一,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在一起,组成正式学生群体。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基础,班集体需要经过大量组织教育和管理工作才能形成。第二,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它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第三,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一种价值判断,班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和组织的性质与水平,而班级更侧重组织名称。
二、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影响和熏陶人的主体。良好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依据教育方针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总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强有力手段和重要标志,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和发展方向或导向。班集体只有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全班学生具有统一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使全班学生齐心协力。没有奋斗目标,班集体就会失去凝聚力。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或基本条件。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助手。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批得力的班干部,通过组织与培养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来引导全班学生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形成巩固与否,取决于班集体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有了健全的班集体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班级将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保证。为此,班主任首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挑选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关心集体、威信较高和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为班级同学服务。其次,班主任还应不断地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新的班级干部,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尽量实现干部定期轮换。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使班干部队伍朝气蓬勃,热情高,干劲大;可以给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发挥其聪明才智,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工作能力;可以为班级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克服干部兼职多、负担重和影响学习等弊端。最后,班主任还要善于培养提高班干部的组织与工作能力。班主任对学生干部,如果只使用、不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就难以提高,也就难以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力量,从而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困难。在培养与使用中,班主任要鼓励、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帮助解决困难,还要教育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团结同学,谦虚谨慎,在班级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三)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对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班风也可以称为班级气氛,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健康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集体成员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它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有时要比教师的力量还要大、效果还要好。因此,健康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形成、保持和发展良好班集体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正确的集体舆论,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经过细心培养和引导。
(四)有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沟通,对班集体的成员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只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说教,应该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班级共同的活动,班集体的目标就不可能具体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优良的班集体是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逐步形成的。在活动中,班级同学能够充分交往,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从而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进而才能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及其功能,更好地分工协作。班级活动能够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班级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班级共同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没有共同的活动,就没有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就谈不上班集体的创建。
(五)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级学生在集体内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交往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基础。班级的和谐人际关系应该以集体主义性质为特征,以责任依从和心理相容为纽带。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一方面要通过班集体的公务交往,建立以正式性、规范性和相互依存性为特点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班集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建立起在心理情感上相容的、和谐宽松的、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班集体成员在思想感情和观念信念上趋于一致,做到关心支持、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六)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班集体不仅为一定的组织机构所制约,而且要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所谓制度是指班集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般包括班集体的行为准则、纪律、规章制度及相关的制度等。班规班纪是班集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共同任务和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制度保障,为班集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集体的教育对象,又都在教育和影响着集体。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贡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强化,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班级中,每一次有组织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使学生积累了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钟启泉教授在他的《班级管理论》一书中提出:“迄今为止,似乎是在讨论教师该如何从事班级的管理,其实不然。在教育共同体中,管理班级的大部分是儿童的责任。”[1]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只有当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时候,学校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自身的观念与意志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为学生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忽视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忽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教师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只会依靠教师提供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依靠教师提供的行为模式与方法,学生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班级实行学生自我管理,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场所、自主学习的场所和自我发展的场所。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1] 钟启泉.班级管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