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德育环境及其特点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为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有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
德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德育环境具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和激励效应;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审美教育效应;最后,学校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约束、强化、导向作用。学校德育环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潜在地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在其中的学校组织成员知道应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第二,非强制性。德育环境不是通过强制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第三,作用的后显性、持久性。精神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功效并不是立即发挥作用,而是存在一个明显的时间差,具有后显的特点,但是这种影响又是长远持续的,有的甚至产生增值效应。
二、学校德育环境构成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校、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从学校的环境、校园生活、组织制度、校内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获得价值与规范。这些潜在的课程,渗透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
学校德育环境包括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一)学校硬环境
学校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有形的校园建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园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文化传播工具等学校物质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创设一个有序、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如此不仅有利于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获得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里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任何东西都不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一幅画,读到的每一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我们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二)学校软环境
学校软环境是指无形的,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品德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精神存在。它包括集体生活气氛、教师授课方式、校风班风、社会信息等方面,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相互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养成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最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远胜于相关道德知识讲授。新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明确指出各门学科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承担着学生道德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道德精神风貌,决定着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质量。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设计师,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德育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等。班级德育目标设计的高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精神追求和班级德育工作质量。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落实者,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学生品德效仿的榜样,是沟通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桥梁。班主任在德育环境中,特别是在班级德育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影响者。
校园文化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是学校教学、行政、生活、精神的系统整体,它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学校的本质特征。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管理哲学、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及学校的教学文化、科学文化、审美文化、体育文化、环境文化及人际关系等。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态度和习俗的表现,它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的综合反映。它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感染力、动力和约束力,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既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加强学校德育环境管理
(一)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建设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在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时,要体现科学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体现教育性,要在物质环境的建设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成分,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一定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体现学校的治校思想;要体现艺术性,精心设计与建设的物质环境,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校的物质环境不断体现出育人功能。
当然,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要考虑经济实用,避免盲目浪费。
(二)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制度环境建设
为使学校德育活动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就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以便从约束和调整学生的行为着手达到优化德育环境的目的。因此,要重视校规校纪建设,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井然有序的管理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氛围并自觉按照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设计的管理举措,是为了达到下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讨论,最后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奖罚分明,要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校园文化由众多的集体活动组成,用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设校园文化活动时,一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既要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还可以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也就是说,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兴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规范校园舆论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优良校风班风
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和约束的作用,能逐步促使集体中的成员的行为、态度等趋同于校风班风体现出的价值规范。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对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引导。
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最后,强化学校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学校领导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等各方面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全面发展,营造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在青少年道德养成的过程中,老师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成长的引路人,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度。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彼此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促进者与成长者。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形成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学生社会文化发展及道德水平的提升。
[案例3-2]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在校遇到教师不问好、不让路,遇到客人视而不见,上级领导下到班级检查毫无反应。学生的表现大大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为了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校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德育工作中心为“创建和谐校园”,并将三月定为“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月。
(一)指导思想
教育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总体目标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万宝中学。
(三)基本任务
1.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2.加强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四)实施方法、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王顺艳
副组长:孟庆楼,孟凡利
组员:徐淮昌、王刚、常凤玉、孟令琴、姚连玉
2.创建和谐校园方法步骤:
(1)制订方案,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3月1日—2007年3月20日)
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
(2)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3月21日—2007年7月1日)
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由政教处、团支部负责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由教导处负责实施;“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由政教处负责实施。
(3)总结提高阶段(7月初)
各班要对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相关的总结材料、宣传资料、图片资料、活动照片等上交到校长室。学校对此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具体安排
三月:“知礼仪、明是非、讲文明”主题活动月。
1.主题班团会:学习“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学习“礼仪常规”10条;学习“日常行为规范”40条。由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政教处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由团支部统一组织开展《守则》《规范》知识测试。
3.3月19日至24日开展“校园环保周”活动。
4.加强学生礼仪常规教育。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四月:“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活动月。
1.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征文活动。(团支部)
3.由赵杰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八荣八耻”歌谣、歌曲。
4.由侯增山老师负责开展学生健康教育。
5.校园书画展。(综合组、团支部)
五月:
1.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政教处)
2.“五月风艺术节”活动。(综合组、团支部)
3.安全演练。(总务处、政教处)
六月:“书香校园”主题活动月。
1.开展“好书进班级”系列读书活动。
2.开展“寻找我身边的科学”活动。
3.评选校园之星:校园文明星十名;校园学习星十三名。
资料来源: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http://www.789zx.com/fwdq/jhzj/xxjhzj/200809/19376.html.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德育管理?进行德育管理的意义有哪些?
2.德育管理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中小学德育管理的过程包括哪些程序与步骤?
4.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包括哪些,都有什么职责?
5.学校德育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6.学校德育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7.如何在实践中加强学校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