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 1)

一、中文部分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法]笛卡儿.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1.[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批判.傅统先、陆有诠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

13.[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7.[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0.[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德]埃里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高宪田,黄水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2.[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3.[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4.[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6.[苏]H.C.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7.[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8.[美]MaxwellMaltz.等.自我意象与人格改造.梁春,刘嘉宁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29.Law rence A.Pervin.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黄希庭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1.叶澜.教育概论(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3.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4.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6.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7.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8.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9.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0.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选辑(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87

4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5.张晓静.自我教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6.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7.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8.黄富峰.德育思维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9.彭未名.交往德育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50.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1.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52.杨鑫辉主编.新编心理学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53.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4.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5.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6.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8.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1),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59.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60.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2.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4.朱小曼,金生鈜主编.道德教育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5.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6.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7.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68.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

69.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0.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2.陈金华主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3.陈大伟编.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5.李伟.培育个体生命自觉——作为一种教育目的之追求的理论初探(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2008

76.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2008

77.王怡心.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唐君毅形上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北京大学哲学系,2004

78.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辽宁师范大学教科院,2007

79.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80.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5)

81.叶澜.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上海教育科研.1996(7)

82.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山东教育.2001(1、2)

8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84.胡承槐.论道德的生成及对当前道德精神困惑现象的透视.教学与研究.2005(10)

85.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中国教育学刊.1994(6)

86.金生鈜.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87.蒋苏婕.“自我”困境与当代道德危机.求实.2006(2)

88.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89.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90.李家成.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91.刘惠.成为自己: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期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92.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研究.1999(11)

93.杨国荣.道德自我与自由.社会科学.2002(1)

94.杨国荣.论道德自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95.王启康.再论道德自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96.杨国荣,哲学论域中的自我.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97.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8.樊浩.修养传统与道德自我的建构.人文杂志.1996(4)

99.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100.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北方论丛.2005(4)

101.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02.陈根法.论德性与心灵的秩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3.徐瑞青.独立的自我与依存的自我——中西自我观念差异论.学术月刊.1995(1)

104.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05.糜海波.道德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因素探究.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106.刘华军.自由意志与良知——康德与王阳明道德哲学之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07.翟广顺.“自我”的解悟与道德主体的挺立.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108.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9.韩军.“人的觉醒”的征显历程.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110.涂德钧.“自我意识”浅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111.戴莹,马超.道德需要:高校德育创新的基点.高教探索.2004(4)

112.何丽青,陈勃.唤醒道德自省潜能的途径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13.尧新瑜.理解自我:道德教育的人本理路.教育科学.2006(4)

114.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15.刘超良.论道德教育的意志自由.现代教育论丛.2004(5)

二、外文部分

116.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77.

117.Bandura A.Socia cognitive theory.In:Vasta Red.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6.Greenwich, CT:Jai Press,1989.

118.Markus.h.Ruvolo.A.Possible selves: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goals .Pervin.L.A Goal Concepts Inte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illsdale∶N .J.Lwrence Erllbaum Associates,1989.

119.Lahey,B.B.,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5thed.), Wm.C.Brown,1995.

120.Vispoel, W.P.Self-Concept in Artistic Domains:An Extension of Shavelson, Hubner, and Stanton Mode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121.Immanuel.Kant: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122.Lave, J.& Wenger, E.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