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学生具备道德自我形成的客观条件(1 / 1)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和意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过渡时期、转折时期,从生理发展来看,他们从开始发育到基本成熟,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处于最佳时期,精力旺盛,具有独立从事学习的身体条件;从心理发展来看,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但又易带片面性,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增强但又易忽视自身缺点,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但又易出现很大的不稳定。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出他们正在趋向成熟,但又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熟。

与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心理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变化。一是道德情感逐步由直觉、想象为主体的情感能力基本上过渡到理性的情感能力。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逐步具有了理性推理和独立思考的特征,并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能较深刻地认识“自我”,不再满足于对支离破碎的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极力去寻找人生的真谛所在,并从中去寻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归宿。但由于受认识客体的范围和个人阅历的限制,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认识“自我”时总是带有不彻底性和片面性;二是道德践行能力逐步由外在控制转向内在控制。青少年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的道德生活已不再一味听任他人支配,他们特别注重社会的承认、他人的尊重,不愿别人把观点强加给自己,不愿盲从,不愿被固定在“被教育者”的位置听凭教诲,而更多地指向自我控制和选择道德行为方式,由自己选择问题,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达到自我完善;三是道德评价能力已经慢慢地摆脱他人的影响,逐步向独立道德评价发展。他们喜欢根据社会、学校和集体对自己的需要和舆论,不断地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他们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标准进行的,往往又带有了较浓的主观感情色彩。

青少年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性意识的萌发以及在社会、家庭的地位与角色的改变,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能力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青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比如,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立性、概括性、广泛性、矛盾性和客观性;大学低年级学生与高中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同一级稍高水平,但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仍有差异,发展总趋势已逐渐趋于稳定。[1]青年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中期是自我意识分化最突出的时期,也是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时期。青年中期自我意识会分化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往往不能符合“理想的自我”而产生“自我矛盾”,进而带来了个体的不安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摆脱不安与痛苦的需要。这种内部动因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自我提供了心理条件,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利用这一发展变化规律,有意识地启发、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将有利于激励他们向积极方面统一,预防和控制消极方面的发展。

面对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代青少年学生处在了与过去有很大变异的现实环境。由于多方面教育影响的不断增强,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独立意向发展迅速,自尊心明显增强,个人需求已由单纯的生理需要进入了包括社会需要、心理需要等各方面的多维需要,如渴求完全独立自主,要求绝对受到他人尊重,希望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或特别擅长的方面)取得成就,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进步,要求有丰富充实的各种业余生活,渴望与同辈有广泛交往,等等。与过去相比,当代的青少年学生在教育关系上往往不愿再固定于“被教育者”的位置听凭教诲,而希望由自己选择问题,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抽象思维的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整个认识和活动体现出了更大的自觉能动性。他们善于用逻辑的方法,大量吸收信息,把大量繁杂的知识材料变成个人的记忆财富;他们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思考,更多地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和理解越来越感兴趣。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绝大多数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青少年学生道德心理和自我意识的这些发展,为学校德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学校德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顺利完成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二)青少年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为道德自我

形成提供了可能一般说来,伴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人会产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要求和需要。青少年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由于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进行关心;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到青年时期他们的心理和意识进入了“延缓偿时期”,过去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有什么时间考虑自己的人生,现在有了时间可以专心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随着自我体验日益丰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会随之产生。青少年,尤其是青年期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的言行与社会标准的差距,并根据社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并自觉地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主观愿望,为培养他们追求德性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缺少这种自我认识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可能形成道德的自我要求的。

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青年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相对来说已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已达到成人的水平,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选择能力不断增强,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设计更趋向于合乎社会和自我的需要,并已基本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在自我发展目标确定之后,他们会开始根据社会要求、外界条件和个人能力等理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及努力方向。当出现“应该做”与“不想做”的矛盾时,会有更多的意志色彩和理性思考,体现出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青年期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为学校德育促进他们向道德的积极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校德育可以激励他们自主向积极的方面统一和转化,控制和防止向消极方面的统一和转化。

在儿童期自我意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常常受到外部力量强大介入的影响,很难产生对道德自我的主动知觉和把握。而进入青年期,随着认知、情感、意志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较大发展,自我意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期的学生由于思维的组合系统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地分化和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渐趋稳定的水平,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逐步具有了理性推理和独立思考的特征,他们能够从生活出发,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对社会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和对道德行为进行理性选择,这为培育他们积极的自我系统,实现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1] 韩进之、杨丽珠、魏华忠:《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4)。